從正月十五的央視大樓火災,到2月20日廣州珠江新城一高樓火災,高層火災的撲救和逃生向我們發出「警告」。
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共有高層建築近10萬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1154幢,這個數字還在不斷被刷新。然而,公共安全專家指出,超高層建築外表風光,但會引發消防安全隱患、地面下沉以及環境、能源、交通等一系列相關問題,亟待引起高度關注。
按照我國有關規定,高於24米或超過10層的建築就屬於高層建築,超過100米的屬於超高層建築。近些年,處於高速發展期的國內各大城市,高層建築數量猛增,超高層建築也層出不窮。在城市更加繁華和漂亮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城市防災體系中的「短板」。
警鐘
高層火災頻發生 救援成功案例有不少
高層火災頻發生
2月20日10時20分左右,廣州天河區珠江新城的富力盈泰大樓發生火災,大火很快被趕到的消防官兵撲滅。據富力盈泰售樓部小姐稱,火災是頂樓工人燒焊引起的。在此之前,新建中央電視臺大樓配套工程,正在建設中的北京文華東方酒店失火一事,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高層建築也成為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然而,高層火災的發生,也讓我們在享有輕鬆生活和寬敞辦公空間的同時,為自己的生命安全捏了一把汗。
2008年11月19日12時20分左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心中環廣場一高層商服著火。據介紹,發生火災事故的商場為大商新瑪特廣場,剛剛開業一個月左右,該建築高32層,6層以下為商服,6層以上為住宅。當地出動數百名公安民警組織疏散群眾,使火勢很快得到控制,人員有序撤出事故現場。截至13時50分,火勢得到控制。
2008年11月30日,上海市昆明路江浦路口一幢20層左右的高樓起火,火勢兇猛,幾公裡外可以看見濃煙。據當地一報料人稱,他在現場看到一幢20層左右的高樓正在燃燒,大火從1層的一角開始向上蔓延,燒到了20樓,不時有玻璃和窗框往下掉。消防車趕到後,因樓層太高,消防水槍無法控制高層火勢。
救援
成功案例有不少
2008年4月15日,洛陽市澗西區上海市場電廠家屬院一14層住戶書房著火,外牆鋁合金窗戶被燒掉,高樓東南角濃煙滾滾,大火危急著15層窗口。洛陽市21名消防官兵迅速趕到現場,用市內消火栓壓制明火,並成立兩個疏散小組把整層樓的人員全部疏散,同時向指揮中心請求增援。很快,大火被控制。
2008年10月14日傍晚,南陽市一即將竣工的28層住宅樓失火,房頂濃煙裹著火焰直衝夜幕,近百名消防官兵趕到投入搜救工作。消防官兵利用施工電梯垂直鋪設水帶進行滅火,大功率水罐消防車負責供水,兩部高噴車負責高樓外圍監控,防止火災蔓延。最終,大火被撲滅,未造成人員傷亡。據了解,大火原因是由於工人在做防水層時,防水材料溫度調試不當所致。
2月21日22時許,鄭州市長江路與嵩山路交叉口正在施工的一小區28層突發大火,起火部位為28層樓頂建築模板,燃燒面積30平方米左右。鄭州市消防支隊緊急調度二七區一中隊、二中隊、中原一中隊,在第一時間趕赴火場進行撲救,30噸的水罐消防車和高噴車不間斷供水,一條600多米長的水帶直擊大火。經過消防隊員兩個半小時的奮力撲救,大火終於被成功撲滅。
撲救
「煙囪效應」成難題
高層建築火災撲救是世界性難題。省消防總隊一工作人員介紹說,高層建築有樓梯間、管道井、電纜井、排氣道、垃圾道等各種豎向綿長的管井,就像一座座煙囪,一旦著火,便迅速形成「煙囪效應」的立體火災。而且高層建築人員集中,樓層高,垂直疏散距離遠,一般只要有一層疏散受困,該層以上所有人員都將被困,疏散時間和難度遠遠大於其他地形的火災。而且,建築物越高,「煙囪效應」就越明顯。
記者了解到,國內外大量案例證明,高層建築不僅會發生火災,而且很容易發生火災。從外表看,高層建築物都是由耐燃材料構成,其實
逃生
千萬不能乘電梯
內部可燃物很多,這些材料不僅容易著火,而且燃燒時還會產生大量有毒煙霧。雖然高層建築不會燃燒,但當溫度達到400℃至500℃時,鋼筋混凝土就會出現裂縫,使強度降低一半左右。此外,高樓內電氣線路縱橫交錯,電器設備眾多,一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由於樓高,人員疏散和火災撲救十分困難,往往會造成群死群傷的嚴重後果。
高層建築一旦發生火災,有個顯著特徵:電梯井和管道井就像一個個大煙囪,火煙會迅速向上蔓延。 採訪時,在鄭州市某寫字樓工作的婁女士告訴記者,她對消防常識有一定的了解,婁女士說:「如果火勢很大,影響到電梯,千萬不能乘坐,只能走消防通道。」
張先生認為,如果高層發生火災,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有的高層住宅由幾個單元組成,一個單元著火,可以趕到其他單元下樓,這樣,很容易就能逃生了。 如果火和煙向上的速度很快,逃生時要儘量往下跑,用溼毛巾捂住嘴、溼棉被裹身;如果火勢把下面樓層完全封住,只能選擇往上逃到較為安全的樓層或頂層,等待消防隊員救援。張先生說:「我認為利用床單、繩索或者下水管道逃生之類的方法對高層火災逃生來說不可取,樓層越高,這樣的方法越危險。」
有城市安全部門曾做過一個試驗:一名身強力壯的消防員從第33層樓跑到第1層,用時35分鐘。而一旦發生火情,大火最快只用30秒就可以從第1層到達第33層。消防專家說,若高於50米的建築發生火災,人們想跑到樓外逃生的可能性基本是不可能的。
省消防總隊一名工作人員說,處於較高樓層時,千萬不要盲目跳樓,在向外面發出求救信號後,要把自己充分暴露在易被發現的地方,等待消防人員救援,但是,若鑽到床底下、衣櫥內、閣樓上躲避火焰或煙霧是萬萬不可取的,因為這些都是火災現場中最危險的地方,而且又不易被消防人員發覺,很難及時營救出來。
演練
消防防患於未然
自2月19日起,焦作市政府組織公安、安監、消防、工商、文化、勞動、衛生七個職能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對全市117座高層建築消防安全情況進行逐一檢查,切實做好高層建築消防安全工作,確保不發生重特大火災事故。
2月21日,洛陽市新區某大廈門前警燈頻閃,警笛嘶鳴,25輛消防車呼嘯而至,120餘名消防隊員攜帶各種消防設施快速衝進大樓。登高車靠近大樓,雲梯車伸展巨臂,高噴車開啟水炮……這是洛陽市今年舉辦的最大規模的高層建築消防演練。火情假設正在裝修中的某大廈14樓突然失火,剎那間,火勢迅速向鄰近房間蔓延擴大,滾滾濃煙將樓內通道全部封鎖,20餘名工人被濃煙逼得無處逃生,生命受到嚴重威脅。雲梯車直達14樓,短短幾分鐘就有10餘名被困群眾通過「天梯」成功逃生。在大廈內部,消防戰士背著一個個被困者穿越「死亡通道」,順利逃到地面。當100餘名被困人員全部解救出來時,指揮員下達了作戰命令強攻滅火,6支直流水槍直擊火點,兩部大功率高壓水炮噴射出強大的水柱從外部射向火點。
近日,鄭州、洛陽、焦作、周口等地分別組織了高層建築滅火救援演習,在吸取央視新址辦公樓大火教訓的同時,提升部隊處置高層建築火災的攻堅能力。漯河市還對轄區內的市廣電局、市新聞大廈、市通信大廈等所有高層建築逐一進行消防安全「會診」,排查薄弱環節,採取有效措施嚴加防範,預防火災事故特別是重特大火災事故發生。
支招
逃生應該這樣做
在採訪時,不少市民提出疑問,不知道向哪裡逃生最安全,不知道如何穿過火焰區,還有人提出,如果安全通道切斷了,該如何是好?
近日,記者採訪了省消防總隊的一名工作人員,對以上問題予以解答。
「若發生火災時,我們手頭沒有電話,應該怎麼向外界發出求救信號呢?」對於秦女士提出的這個問題,消防人員說,可從陽臺或臨街的窗戶向外發出呼救信號,比如向樓下拋扔沙發墊、枕頭和衣物等軟體信號物。夜間則可用打開手電、應急照明燈等方式發出求救信號,幫助營救人員找到確切目標。
市民常先生說,如果火災發生的樓層在自己所在樓層之上,那麼,向樓下逃生是無可非議的,若火災發生的樓層在自己所在樓層之下,該如何逃生呢?
省消防總隊這名工作人員說,如果著火點位於自己所處位置的下層,且火和煙霧已封鎖向下逃生的通道,應儘快往樓上逃生,樓頂平臺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場所;如樓頂有水箱,可用水澆溼自己的衣服,以抵禦火焰的高溫燻烤;如果在向樓頂平臺逃生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被火、煙追趕上且又封鎖了向上的道路,此時應果斷地改選橫向逃生路線,從另一層樓的走廊通道逃生,或退守到該層有利於逃避的房間內,尋求其他的自救方法。
對於何先生等人提出的如何穿過火焰區的問題,消防總隊的工作人員說,逃生前最好用水將衣服澆溼、用溼毯子裹住全身或用溼衣服包住頭部等裸露部位。這樣穿過著火區域時,身上的衣服不易著火,身體裸露部位不致被燒傷。萬一衣服著火,可就地打滾壓滅火苗,不宜帶火奔跑,以免加快空氣的相對流動。
「萬一所有安全通道都切斷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市民樊女士最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消防專家說,真有這樣的情況,唯一的選擇就是回到相對較安全的衛生間內作短暫避難。被困者進入衛生間後應將門窗關緊,縫隙堵嚴,擰開所有的水龍頭放水。特別是浴缸中應不斷放水,始終保持較高的水位,一方面便於取水潑澆門窗降溫,另一方面火勢發展到衛生間時,人還可以躺在浴缸中暫時躲避一下。
裝備
鄭州配上直升機
據不完全統計,鄭州市高層建築已達1962棟,其中超高層建築31棟,最高可達199.7米,特別是近年來,在處置高層建築火災、化學危險品洩漏、高空救援等事故中,因無法靠近或進入到災害事故現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救援工作,使消防滅火救援工作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去年上半年,一架藍白相間、價值2700萬元的消防直升機落戶鄭州市消防支隊。這架消防直升機載重量2.5噸,除具有一般配置外,還裝備消防專用的裝載吊具、脈衝水炮、擔架裝置、無線通信及擴音設備、強力探照燈、攝像傳輸設備、全球衛星定位和火災評估系統等,並可科學有效地進行高層建築火災救人、災情觀察及火場指揮、運載消防人員及救災裝置等,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記者了解到,這架直升機加滿油後可飛行4小時,還可以負重500公斤的水箱撲滅高層火災。去年,鄭州市消防支隊已經組成了10人的空勤救援分隊開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