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的父母對於育兒的付出和學習越來越重視,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但由於之前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關於嬰幼兒的兄弟姐妹之間相處和影響,可能會被各位(準)父母忽略掉,本文純屬拋磚引玉。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最早提出,出生次序會影響個體的生活風格。長子和長女在頭幾年中會享受到家中獨生子女的優越身份,等到弟妹出生後,力圖保持自己先前的權威和特權;排行第二的老二常常想迎頭趕上,反抗和嫉妒其年長的兄姐;排行最後的孩子,始終被當作嬰兒看待,總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和關懷。
二胎家庭中,手足衝突也是十分常見的話題。父母回家先給誰擁抱、新買的玩具先給誰玩、逢年過節收到的禮物有多少……這些大大小小的事都可能會引發孩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面對孩子們的矛盾,雖然家長們內心也想要公平對待,但卻難免在情感和行為上表現出對二寶的偏愛和關照。比如,部分家長往往想用成年人所建構的價值觀向大寶植入諸如「孔融讓梨」等兄友弟恭的場景。因此,「要懂得分享」、「要讓著弟弟/妹妹」這類的對話簡直再普遍不過了。然而,家長的這種做法忽略了大寶的主觀感受,即使大寶勉強順從父母,但心裡也難免覺得委屈。
面對更小、更需要照顧的二寶,許多家長往往忽視了大寶也只是個孩子的事實。當父母的要求與期待不斷增加,大寶心裡的委屈與不安也在持續升級。他們可能會潛意識地認為:只有做到父母希望的樣子,他們才能獲得父母的愛,內心缺乏安全感。
所以給孩子平等的愛和尊重,才能促進孩子之間和睦的手足情深。
兩個孩子能夠彼此關愛,互相陪伴,才是父母選擇生二胎的初衷。
每一個孩子都拿著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媽蓄滿安全感和愛。孩子的內心極易滿足,你在他任性失落時給他的一個擁抱,足以蓄滿他的杯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最可愛的天使,也是上天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而我們也該用行動告訴大寶寶:
爸爸媽媽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的到來而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