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成長道路上,住院總醫師崗位是重要轉折點。從「住院總」開始,醫生需要獨自面對壓力,處理各種疑難雜症,溝通會診機制,進而成長為成熟的臨床醫生。因在醫院隨叫隨到,住院總醫師又被稱為「總住院」。他們每天工作起碼十幾個小時,吃飯、睡覺難以保證,可在這種忙碌中,也感受到了身為醫者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近期,本報記者蹲點滬上三家醫院,體驗住院總醫師的酸甜苦辣,期望能為讀者呈現醫者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有助於醫患溝通更為順暢。】
早上7時,許多人還睡眼惺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已是一片忙碌。對住院總醫師李晨光來說,又一輪持續24小時的生命賽跑即將開始……
李晨光師從著名心內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當了4年主治醫師,今年6月成為一名住院總醫師。每周一、三、五連續工作24小時,次日繼續在科室裡做介入手術。他戲稱休息猶如「仰臥起坐」:躺下就起來,幾乎沒有完整睡眠。正是經歷如此高壓的工作,練就了一名成熟醫生處理疑難雜症的能力。
有義務呈現最全面醫學知識
上午不到10時,急救車送來一名重症患者,急診呼叫李晨光。50歲的男性因惡性心律失常、意識障礙入院,心電圖顯示患者罹患急性心肌梗死。治療面臨選擇題:立即進行介入手術,可挽救大量瀕臨死亡的心肌,改善患者預後,但患者既往有腦出血病史,急診手術抗栓治療恐加重出血事件;如保守治療,可對患者的情況作出更加全面的判斷和評估,但極有可能喪失治療良機。
類似的選擇,每天都在發生。李晨光理清所有病史記錄,花了20分鐘,一一與家屬溝通後,建議患者立即進行頭顱CT檢查排除顱內出血,同時停用鎮靜治療,密切觀察生命體徵,若條件允許,儘快進行急診手術。家屬滿臉驚慌和無奈,千般情緒湧上心頭。李晨光坦言,自己有義務為患者家屬呈現最全面的醫學知識。
20分鐘後,家屬表示同意李晨光的建議,並給予醫生極大的信任。
喚醒患者的成就感驅散疲倦
11時不到,泌尿科發來呼叫,需要手術的患者請醫生先去評估心功能。這樣的會診,在住院總醫師口中稱為「平會診」,以區別於急診所需的「急會診」。
李晨光拿起橘色小本子,記下床位號、患者姓名,並在旁邊打下一個三角形記號,「畫個五角星,代表最緊急處理的病例;三角形,代表今天需要處理的病例。除根據病情輕重緩急,還要根據地理位置,設計出合理高效的路線,以確保最短時間內會診最多患者。」
24小時,是住院總醫師的工作周期。最忙時,24小時內要開展30餘次「急會診」、40至50次「平會診」。第二天,因臨床需要,李晨光總會放棄休息,主動參與心內科日常救治。因為長期勞累缺乏睡眠,他大大的眼睛下掩不住深深的黑眼圈。
然而,喚醒心梗患者生命的成就感,充實著他略顯疲倦的身體。遙想當年,李晨光放棄神經外科專業,選投心內科專業,正是因為父親罹患冠心病,卻在關鍵時刻得到救治。他感慨:「介入治療後,原本胸痛難忍的患者,就此病症不見;原本可能猝死的患者,就此平安。這種成就感難以言喻!」
沒有一名醫生不願治好患者
一上午,李晨光幾乎沒有坐過椅子、沒喝過一口水。中午時分,終於有了片刻空閒,他來到辦公室,泡了杯咖啡準備提提神,誰知呼叫電話再次響起:早上送來的患者已排除頭顱出血,存在部分自主意識,家屬同意急診手術。他顧不上喝口咖啡,奔向急診,「太好了!醒過來了,現在可以考慮介入,還在最佳搶救時間窗口。」半小時後,一度危在旦夕的患者基本脫離危險,家屬喜極而泣。
定時吃飯、定點睡覺,對住院總醫師來說是奢侈品。李晨光的愛人,與他同為中山醫院醫務人員,可忙起來兩人在家裡幾乎打不上照面,反倒是急診時可能碰上頭。
有一次經歷令他印象極深:因家屬不信任,急性心梗患者最佳救治時間從指縫間溜走。「醫患間沒有比信任更重要的,要相信沒有一名醫生不願治好患者。」在住院總醫師崗位上,學會與患者家屬更好溝通、把握最佳搶救時間,是李晨光為自己定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