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住院總醫師李晨光 每天都在做「生命選擇題」

2020-12-17 上海政務

  【醫生成長道路上,住院總醫師崗位是重要轉折點。從「住院總」開始,醫生需要獨自面對壓力,處理各種疑難雜症,溝通會診機制,進而成長為成熟的臨床醫生。因在醫院隨叫隨到,住院總醫師又被稱為「總住院」。他們每天工作起碼十幾個小時,吃飯、睡覺難以保證,可在這種忙碌中,也感受到了身為醫者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近期,本報記者蹲點滬上三家醫院,體驗住院總醫師的酸甜苦辣,期望能為讀者呈現醫者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有助於醫患溝通更為順暢。】

  早上7時,許多人還睡眼惺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已是一片忙碌。對住院總醫師李晨光來說,又一輪持續24小時的生命賽跑即將開始……

  李晨光師從著名心內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當了4年主治醫師,今年6月成為一名住院總醫師。每周一、三、五連續工作24小時,次日繼續在科室裡做介入手術。他戲稱休息猶如「仰臥起坐」:躺下就起來,幾乎沒有完整睡眠。正是經歷如此高壓的工作,練就了一名成熟醫生處理疑難雜症的能力。

  有義務呈現最全面醫學知識

  上午不到10時,急救車送來一名重症患者,急診呼叫李晨光。50歲的男性因惡性心律失常、意識障礙入院,心電圖顯示患者罹患急性心肌梗死。治療面臨選擇題:立即進行介入手術,可挽救大量瀕臨死亡的心肌,改善患者預後,但患者既往有腦出血病史,急診手術抗栓治療恐加重出血事件;如保守治療,可對患者的情況作出更加全面的判斷和評估,但極有可能喪失治療良機。

  類似的選擇,每天都在發生。李晨光理清所有病史記錄,花了20分鐘,一一與家屬溝通後,建議患者立即進行頭顱CT檢查排除顱內出血,同時停用鎮靜治療,密切觀察生命體徵,若條件允許,儘快進行急診手術。家屬滿臉驚慌和無奈,千般情緒湧上心頭。李晨光坦言,自己有義務為患者家屬呈現最全面的醫學知識。

  20分鐘後,家屬表示同意李晨光的建議,並給予醫生極大的信任。

  喚醒患者的成就感驅散疲倦

  11時不到,泌尿科發來呼叫,需要手術的患者請醫生先去評估心功能。這樣的會診,在住院總醫師口中稱為「平會診」,以區別於急診所需的「急會診」。

  李晨光拿起橘色小本子,記下床位號、患者姓名,並在旁邊打下一個三角形記號,「畫個五角星,代表最緊急處理的病例;三角形,代表今天需要處理的病例。除根據病情輕重緩急,還要根據地理位置,設計出合理高效的路線,以確保最短時間內會診最多患者。」

  24小時,是住院總醫師的工作周期。最忙時,24小時內要開展30餘次「急會診」、40至50次「平會診」。第二天,因臨床需要,李晨光總會放棄休息,主動參與心內科日常救治。因為長期勞累缺乏睡眠,他大大的眼睛下掩不住深深的黑眼圈。

  然而,喚醒心梗患者生命的成就感,充實著他略顯疲倦的身體。遙想當年,李晨光放棄神經外科專業,選投心內科專業,正是因為父親罹患冠心病,卻在關鍵時刻得到救治。他感慨:「介入治療後,原本胸痛難忍的患者,就此病症不見;原本可能猝死的患者,就此平安。這種成就感難以言喻!」

  沒有一名醫生不願治好患者

  一上午,李晨光幾乎沒有坐過椅子、沒喝過一口水。中午時分,終於有了片刻空閒,他來到辦公室,泡了杯咖啡準備提提神,誰知呼叫電話再次響起:早上送來的患者已排除頭顱出血,存在部分自主意識,家屬同意急診手術。他顧不上喝口咖啡,奔向急診,「太好了!醒過來了,現在可以考慮介入,還在最佳搶救時間窗口。」半小時後,一度危在旦夕的患者基本脫離危險,家屬喜極而泣。

  定時吃飯、定點睡覺,對住院總醫師來說是奢侈品。李晨光的愛人,與他同為中山醫院醫務人員,可忙起來兩人在家裡幾乎打不上照面,反倒是急診時可能碰上頭。

  有一次經歷令他印象極深:因家屬不信任,急性心梗患者最佳救治時間從指縫間溜走。「醫患間沒有比信任更重要的,要相信沒有一名醫生不願治好患者。」在住院總醫師崗位上,學會與患者家屬更好溝通、把握最佳搶救時間,是李晨光為自己定下的目標。

 

相關焦點

  • 三八婦女節探訪女住院總醫師:帶「手雷」上班 兜裡常備胃藥
    2017年3月8日訊,在醫院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負責安排患者住院的時間,他們負責協調跨科會診,他們掌握著本科室所有醫生的考勤記錄——他們就是住院總醫師。因為太忙,他們經常住在醫院裡,也被戲稱為「總住院」。在三八節到來之際,記者走進北京地壇醫院心內科,體驗了女住院總醫師的工作。
  • 「住院總」是啥角色? 走近住院醫師
    圖為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住院總醫師趙久良(右)正與神經內科住院總醫師張遙一起會診讀片。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醫學生畢業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培訓臨床高層次醫師、提高醫療質量極為重要。 ——編者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住院總醫師趙久良 臨危不亂有絕活記者 王君平 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第四個年頭,趙久良成為內科住院總醫師。
  • 聚焦·走近住院醫師(上):「住院總」是啥角色
    圖為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住院總醫師趙久良(右)正與神經內科住院總醫師張遙一起會診讀片。 ——編者 ■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住院總醫師趙久良 臨危不亂有絕活  記者 王君平 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第四個年頭,趙久良成為內科住院總醫師。
  • 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最珍視的稱呼還是"醫生"
    前些天他剛在杭州開完會,接著趕赴臺灣做一個手術,第二天又飛到濟南講課……如此密集的活動安排,他最重視的是,一周一次的「會診」和一周兩次的「手術」。  葛均波的頭銜很多: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主席……但這麼多重量級頭銜中,他特別珍視的稱呼是——「醫生」。
  • 你們醫院有住院總護士嗎?護理總值班是不是住院總護士?
    是啊,協和、301、空軍總醫院、南方醫院的老朋友都沒聽說過。點評先來腦補一下醫療上正在施行的住院總醫師制度。住院總醫師制度是醫院人才培養和加強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總住院醫師就是在他的住院總任期內,一天24小時總是住在醫院的醫生。要參加會診,與患者家屬溝通以及急k診手術,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還要負責全院的平會診、急會診以及所有的急診手術……雖然不懂的,不會做的都可以請二線醫生幫忙,但也不能太頻繁。
  • 全新為民 領跑刀鋒 廈門大學中山醫院心內科專訪
    鷺島之濱的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擁有國內一流的心內科——作為衛生部國家級心血管疾病介入培訓基地、美國心臟病學院教育基地(ACC in China),該科室不但是廈門市首批重點醫學中心、也是廈門首個心血管研究生培養點。
  • 住院總醫師工作30多個小時,他們的健康誰來保障?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重症監護室住院總醫師陳長城,他的崗位屬於一線醫生,全年沒有一天休息,每四天值一次大夜班,大夜班通常要連續30多個小時工作。而這30多小時,他要負責全部的一線搶救,每一個決定、每一步操作可能都性命攸關。看著他因為熬夜布滿紅血絲的眼睛,真的心疼。
  • 西南醫院心內科簡介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心血管內科伴隨著西南醫院的不斷發展而壯大,歷經半個多世紀,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勤奮耕耘,現已發展為集醫療
  • 以心救「心」與死神搏鬥的人 記南溪山醫院共產黨員、心內科專家...
    李潔 攝  中新網廣西新聞7月21日電 題:以心救「心」 與死神搏鬥的人  ——記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共產黨員、心內科專家朱漢華博士  作者:張超群 李潔 朱玉萍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在生命中遇到死神的挑戰時,常常會顯得脆弱無力。這時候能遇到一位和藹可親、醫術精湛的醫生是每位患者共同的心願。
  • 生命通道上的「救心人」——城陽區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專家王...
    半島記者 黃冬梅王海龍,城陽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專家,副主任醫師,從事心內科臨床工作二十餘年,先後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心內科、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心內科工作。對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壓等疾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 託起「心」希望!奔跑在生命線上的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內科
    他們是生命的守護者——醫護人員在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內科,這裡的醫護人員每天都在與死神賽跑,在生命的邊緣力挽狂瀾,成功救治了一大批心臟病患者的生命。近年來,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在人財物等方面大力支持學科發展和內涵建設,心血管內科已迅速發展壯大。
  • 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湖北省中山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生命禁區...
    後來他才知道,那一次他挽救的不僅僅是一條生命,而是一個有可能因慘劇而破碎的家庭。從那時起,他深深意識到,做一個德才兼備的醫生有多重要。至此,當一名好醫生,不僅成為他的個人「理想」,也成為他的學生以及他所在的神經外科團隊的共同「心願」。
  • ...有了「中國標準」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發起的SUPREME研究取得新...
    冠心病已成為危害國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國也成為了世界上冠心病介入治療量最大的國家,而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要不要做心臟介入手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李晨光副主任醫師代表葛均波院士及SUPREME研究者團隊在近日召開的世界頂級心血管學術會議歐洲血運重建大會(PCR e-Course 2020)上,發布了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基於我國自主研發的壓力微導管的阻力恆定期比率(cRR)術前評判指標與國際上目前已成熟使用的瞬時無波形比率(iwFR)指標在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測定數值中等效,提示cRR與iwFR
  •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床位擴至500張 住院手術不再難
    近期,復旦中山廈門醫院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並以主題教育為抓手,領導班子成員帶頭深入一線,摸排問題,找準癥結,出臺系列舉措,切實為民辦實事解難題,如將床位擴至500張解決住院難問題、推出掌上智慧就醫模式方便患者、與第三醫院合作惠及島外群眾、開辦暑託班解決職工之憂等。
  • 九旬院士為他們研究診療方案 中山醫院「心·肝寶貝」在高原綻開...
    由於當地醫院不具備開展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治療的條件,且這三位患者都來自當地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無力承擔相關的醫療費用,醫療隊當即向中山醫院匯報該情況。幸運的是,經醫院與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商討,確定將他們納入基金 「心·肝寶貝」救助計劃。7月9日晚上,一架從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和平機場出發,歷經7個多小時航程的飛機降落在上海虹橋機場。
  • 上海中山醫院成功救治煙霧病合併複雜高危...
    今天(10月26日),38歲的林先生來中山醫院心內科趙剛副主任醫師的門診,做冠脈介入術後2個月的隨訪。他妻子激動地說:「感謝中山醫院的白衣天使給了我丈夫新的生命,讓我們仍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2個月前,林先生因急性胸痛送至中山醫院急診。一線醫生接診後很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而心梗後介入手術儘早開通梗死相關的血管是最佳的選擇。病人年紀雖輕,但患有煙霧病史且有兩次開顱手術史。
  • 中山醫院心內科程蕾蕾:醫生就病論病只能打60分
    醫與患相輔相成,共同創造生命奇蹟。自今天起,本報推出「病人教我那點事」系列報導,講述醫生成長道路上「那些不可或缺的病人」。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程蕾蕾從醫近廿載,從最初的小醫生成長為如今的中青年骨幹,一路甘苦相伴。她直言:門診遇到過各種各樣的病人,成長過程中也曾有過各種各樣的情緒。
  • 從昨天起 中山醫院住院者都必須監測血糖
    東方網11月9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從昨天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啟用「院內血糖檢測與管理系統」,凡是住在中山醫院的患者,都必須接受血糖監測。  據介紹,高血糖、低血糖、高血糖波動性都是住院患者常見的血糖紊亂形式,其危害嚴重,可直接影響患者基礎疾病的緩解,同時增加圍手術期併發症、嚴重感染的發生率和住院死亡率,尤其是膿毒症、傷口癒合不良和神經肌病,高血糖對機體影響最大。統計顯示,在本市的住院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達15.1%。
  • 專訪城陽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修「心」先要煉「己」
    城陽人民醫院「心內科榮譽牆」學習:做醫生學到老研究到老書不離身更不「紙上談兵」在王均志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他和另一位同事的辦公室,剛一進屋,記者就發現,兩位醫生的辦公桌上,都放了厚厚的一摞專業書籍,在桌子中間翻開並做筆記的,應該是他們各自正在閱讀的那一本
  • 華西醫院心內科:亞專業核心下的團隊作戰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始建於1954年,雖然身處內陸,但並沒有擋住它走出盆地,走向全國的腳步。在2015年度復旦醫院排行榜上,華西醫院心內科獲得心血管病排行榜第九名。除了自身實力雄厚,華西醫院心內科還建立基層聯盟,將技術推廣到基層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