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今年4歲,乖巧可愛,但是有一點讓媽媽感到頭疼,就是她從不喜歡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
一天,鄰居家的小朋友來找丫丫玩。媽媽打開一包薯片,剛要分給小朋友時,丫丫立馬奪過薯片,對媽媽說:「這是我的薯片,不能給她吃。」媽媽只好又給小朋友拿了一個橘子,丫丫不情願地說:「只能給她吃這一個。」
在幼兒園,丫丫也表現得非常小氣。據老師反映,丫丫從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但是也不主動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有時候同學想借丫丫的畫筆,丫丫怎麼也不肯借給別人。
媽媽很擔心丫丫長大後會變成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影響社交,因此,她嘗試過很多方法教育丫丫,要求她與別的小朋友分享、關心他人,可是並沒有帶來多少改變。
孩子拒絕與人分享,有以下幾個原因:
1.父母溺愛
很多家庭缺乏一種分享的氛圍。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好吃的都給孩子,當孩子主動給父母吃時,父母會說,「媽媽不愛吃,你吃吧,都是你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真的認為不需要給別人,當父母要求孩子分享時孩子自然不願意。
2.孩子不懂借的含義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是因為他們覺得一旦分享了,自己就失去了這樣東西,就再也不會擁有了。
3.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兒童不願意他人動自己的東西,這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一般來說,兒童在2歲左右才開始懂得「我」「我的」「我要」「我不要」「我不給」,而在3歲以後才會有共享的概念。所以3歲之前的孩子一般都會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喜歡的一切都要圍繞著自己展開。因此,當其他小朋友來拿他的東西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分享,把屬於自己的東西搶回來。
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禮尚往來,往往讓父母感到非常擔憂。那麼,父母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這種拒絕分享的行為呢?
第一,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強迫
研究發現,兒童的分享意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12個月的嬰兒就會與別人「分享」他感興趣的活動,18個月的幼兒已能試圖幫助成人做一點家務活,29~36個月的幼兒在同伴沒有玩具時會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同伴。因此,孩子建立分享意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不能太過於急迫。另外,父母注意不要刻意追求分享行為本身。很多父母強迫孩子把手中的玩具分享給別人,孩子明明不樂意,父母仍百般威逼利誘,這種行為就讓分享失去了意義。
不管家裡買了什麼好吃的,都要全家人一起分享,讓孩子學會主動分享,體會分享的快樂,父母可以創造機會,邀請同事、朋友帶孩子到家裡來做客,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繪本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剛開始,孩子可能會不太情願,次數多了,孩子就能從中體會到快樂,慢慢地愛上分享。
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寶貝,弟弟很喜歡你的玩具,你把玩具給弟弟玩一會兒,弟弟一定會很高興的。」父母經常引導孩子體會別人的情感,可使孩子產生同理心。一旦孩子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父母就要及時表揚,讓他明白這是一種良好的行為。
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分享的小遊戲,讓孩子明白,借出去的東西所有權還屬於他,別人會還給他的。這樣孩子就有了一定的安全感,從而願意把東西分享給他人。
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大方地分享,父母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可能孩子怕其他小朋友弄壞他的玩具,也可能是因為長輩送了他一個愛不釋手的玩具,所以他不捨得借給別人玩,等等。
總之,孩子不懂得分享,是由所處的年齡段決定的。所以,父母在看待孩子「分享」的問題上要尊重孩子,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