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下面的這些成語,你能寫上來的有幾個?
能夠寫出空缺漢字的人恐怕寥寥無幾,大多數人都是頭腦中又一個大概的印象,如果是認的話,肯定能夠認出來,但要是提筆去寫,卻有點束手無策了。這對於當代的人們而言,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老話說的好,三天不練就手生,尤其是對於漢字這種音形義相結合的文字,認識是一方面,寫出來又是一方面,二者往往是可以割裂開的。 出現這樣的狀況,其實也反映出當代社會的一種矛盾。一方面是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是對傳統繼承的缺失,喜憂參半吧。
這樣的狀況也再度讓我們感到擔憂。畢竟文字對於一個民族而言,算得上是這個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這些東西是絕對不可以淡忘的。鍵盤和輸入法的出現大大降低了人們對於文字記憶與應用的成本。尤其是在輸入法更加智能化的今天,打字效率那麼高,再用書寫的形式就會嚴重影響到工作的效率了。所以說,打字替代手寫,這是完全無法逆轉的一個趨勢。
有人調侃,現在絕大多數人的文化程度甚至還不如小學生。但是平心而論,每個人都是從小學階段過來的,都也經歷了從博學到遺忘的過程。按照現在的這種情況,對漢字的學習更要伴隨人的終生了,而不僅僅是在小學階段。話是這樣說,但具體的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在尋求這樣一個平衡點上,之前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給出了較為科學的建議。文章指出,漢字的學習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到了當今,我們不能再簡單把漢字當成一個交流表達的工具,要開發出人們對漢字的興趣,在興趣的激發上,之前的漢字聽寫大會就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案例。我們應該多舉辦類似的活動,讓人們真正體會到漢字保護與傳承的意義。倘若能夠做到這些的話,人們提筆忘字的情況將會有很大的改觀。
的確是這樣,在漢字的繼續學習上我們不能只是簡單的心血來潮,要將這種鼓勵性的活動時刻參與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這樣一來,我們對這一民族文化瑰寶的傳承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