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才包的鴨場,牧草消納地上方架空40釐米,鋪上一層粗格鋼絲網床和一層細格鋼絲網,當作鴨子的運動場。
昨天,在蒼南縣龍港鎮章良村的一個鴨舍裡,一隻只健碩的鴨子在鋼絲網床上奔跑著。這鴨舍的主人,翔宇蛋鴨養殖合作社老闆章才包介紹,這裡的蛋鴨養殖採用了蛋鴨生態網床圈養技術,不僅節省了費用,還提高了產量,減輕了汙染。
蛋鴨生態網床圈養技術的鴨場由欄舍、運動場、人工水池、牧草消納地組成,其中欄舍和運動場均由網床搭建而成,蛋鴨可以在網床上自由活動,而傳統養殖場的鴨子是在由紅磚或墊料鋪蓋的土地上生活的。
老闆章才包前年開始嘗試用這種新技術養殖5000隻鴨子,另留了5000隻鴨子用傳統方式養殖。這兩年的養殖對比結果顯示,運用新技術鴨子不易生病,產蛋量也提高了約10%。
網床設計還節省了人力。章才包介紹,傳統養殖中,運動場上積滿的糞便每天需要專人清洗,較難洗乾淨,鴨子容易生病,而新技術養殖的鴨子完全不必有此顧慮,鴨子在網床上活動時,排洩的糞便直接通過網格空隙排到牧草消納地,運動場保持了乾燥整潔,不需要清潔這一環節。
章才包粗粗算了一筆帳,採用蛋鴨生態網床養殖技術,一年下來,人工費節省5萬元,預防藥品支出節省2萬元,飼料費也節約了6萬元。另一方面,採用新技術建鴨舍,平均每隻鴨需要40元,5000隻鴨子要20萬元,只要一年多,就可以收回成本。
他還說,採用傳統養殖技術的鴨場,需要一大片天然水塘給鴨子清潔及嬉戲,糞便可能直接通過水塘排入河道,汙染河流。而新技術的運動場網床設計,能讓鴨子保持乾淨,降低了對水域的依賴性,減輕了對環境的汙染。
「鴨子一天有16個小時在運動場活動,運動場乾淨了,鴨子才能養得好。」研發蛋鴨生態網床圈養技術的高級獸醫師陳培賽介紹,考察多種養殖模式後,發現很多鴨場的運動場沾染著溼嗒嗒的糞便,鴨子的存活率和產蛋率也因此無法提高。
經過實驗,陳培賽成功研發了蛋鴨生態網床圈養技術,解決了運動場的清潔問題,並獲得今年溫州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我市全面推進「五水共治」後,養殖戶被禁止在自然水域養殖鴨子,這項技術給他們指了條明路。目前,蒼南縣近80家蛋鴨養殖場中已有20家採用了蛋鴨生態網床圈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