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經觀察|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2020-12-13 騰訊網

近期,美國光學協會的《光學快報》發表了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生、正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的範鈴羚的研究成果。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一、「輻射製冷」技術基本原理

根據經典熱輻射理論,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發射能量,通過與高溫熱源或低溫冷源間輻射換熱,物體可以獲得熱量或者冷量。由於外太空的背景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約為2.7K,是一個巨大的冷源,而地球表面溫度約300K,它們之間巨大的溫差在使地球表面冷卻的同時,這種熱量的「定向流動」也可產生電量,為人所用。

「輻射製冷」指物件透過輻射散去熱能的過程,「輻射製冷」發電利用了塞貝克效應(又稱第一熱電效應,指由於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塞貝克效應的成因可以解釋為在溫度梯度下導體內的載流子從熱端向冷端運動,並在冷端堆積,從而在材料內部形成電勢差,同時在該電勢差作用下產生一個反向電荷流,當熱運動的電荷流與內部電場達到動態平衡時,半導體兩端形成穩定的溫差電動勢。半導體的溫差電動勢較大,可用作溫差發電器。

「輻射製冷」 原理圖 來源:Optics Express

二、範鈴羚團隊「輻射製冷」發電取得突破

範鈴羚團隊在「輻射製冷」發電方面取得突破,其基礎是範鈴羚的導師範汕洄此前的研究成果。範汕洄團隊於2013年提出了一種「輻射製冷」技術,這是一種無需任何電力輸入即可進行冷卻的被動製冷策略。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集成光子太陽反射器和熱發射體組成的7層材料薄膜,把這種薄膜置於建築物屋頂,就能讓建築物內部的熱輻射遠紅外光(8-13微米)散發出去,同時還能反射外部太陽光。實驗證明,在直射陽光下,輻射冷卻材料能實現低於周圍空氣溫度近5攝氏度的效果。

範鈴羚的「輻射製冷」發電成果是在範汕洄研究基礎上的延展。範鈴羚團隊通過多層材料和結構的創新,使得熱電發生系統能夠把熱量儘可能多地輸入進來,也能夠把熱量最大化地發射到外空,這之中的關鍵是通過一些材料的設計創新實現了選擇性消光,即把熱端的能量集中在一些特定的波段和角度進行發射,從而克服大氣層的吸收以及一些其他的消耗,把能量最高效地發射到外太空去。藉助熱量的流動,熱電發生系統的冷熱兩端形成了溫差,內部材料的熱電轉化部件利用塞貝克效應即將熱能轉化為電能。

這套熱電發生系統轉換效率約為5%-8%,實現了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這一數值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

範鈴羚 「輻射製冷」 發電原理 來源:範鈴羚

三、溫差發電已有應用,「輻射製冷」發電技術將進一步擴展其應用範圍

(一)與太陽能發電結合,提供全天候電能

近年來,隨著太陽能發電技術愈發成熟,其已成為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太陽能發電主要包括太陽能光發電和太陽能熱發電,其具有資源充足、應用廣泛、安全、清潔和技術可靠等優點,功率密度可達每平米180W左右。缺點是穩定性差,沒有太陽時,它便不能發電或者發電量很小,影響了用電設備的正常使用。而將「輻射製冷」發電與太陽能發電結合,可隨時為太陽能發電設備降溫、延長太陽能發電設備壽命的同時,還可產生一定量電能,可為遠地自動無線電接收裝置、自動天氣預報站、微波中繼站和無人航標燈等微型、小型設備提供全天候的電能。

(二)利用餘熱、廢熱發電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種製造業和加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廢液成倍增加,其中的餘熱、廢熱相當可觀,工業餘熱的合理利用是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利用溫差發電技術進行工業餘熱發電,可降低成本、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應。

例如,火力發電廠熱效率一般為30%至40%,用傳統的熱機做功發電方式很難使發電效率進一步提高,如果利用鍋爐爐膛的特殊結構在發電系統中加入溫差發電器,鍋爐爐膛內部1000℃的高溫端與100℃至300℃低溫端爐膛水冷壁持續存在溫差,利用其進行溫差進行發電,可進一步提高系統發電效率。目前已有應用於電站鍋爐爐膛內的鹼金屬熱電轉換器,可提高系統發電效率5%至7%。

同理,汽車產生的餘熱也可被利用,從而更有效地利用能源。汽車發動機排氣所帶走的熱量佔所消耗的燃料產生熱量的40%,殘餘廢氣的溫度約在800℃左右,可以利用溫差發電技術回收尾氣餘熱進行發電。研究表明,輕型車廢氣溫度達到700℃,廢氣流速達到20g/s,中型車廢氣溫度達到512℃,廢氣流速達到30g/s時,利用溫差發電能達到5-6kW的電能。

目前,美國、日本等國家已開展了相關研究並製作了原型,其中包括GM、BMW和Nissan等汽車業巨頭。他們使用價格昂貴的高溫熱電材料提升熱電轉換效率,如BMW以高溫熱電材料覆蓋發動機外壁直接從發動機機體回收熱量,可回收十幾千瓦的能量,高效回收的電能超出了一輛汽車所需要的正常用電,多出來的這部分可以儲存作為汽車輔助動力從而形成混合動力區驅動車輛。

(三)溫差發電在航天領域的應用

太空飛行器常用的供能方式是太陽能供電,但這種方式往往只適用於工作在有一定太陽輻射量的空間中的太空飛行器,在太陽能電板接收不到太陽輻射而無法發揮作用時,尤其是小型太空飛行器在執行外層空間探測任務時,同屬於塞貝克效應的同位素溫差發電器便成為最佳動力源。同位素溫差發電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時產生的熱量經塞貝克效應轉變成電能,具有性能可靠、熱源穩定、壽命長和能量密度高等優點。

在這方面,前蘇聯和美國是研製和使用同位素溫差發電器最多的國家,自1961年以來,僅美國在太空飛行中使用的同位素溫差發電器就達40個,這些同位素溫差發電器的輸出功率為2.7至300W,最長的工作時間已超過30年。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旅行者2號行星際飛行器,使用238Pu同位素溫差發電器,已成功飛越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現已飛出太陽系,溫差發電器仍在正常工作。

近年來,美國在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器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2003年6月10日和7月7日分別發射的兩個火星探測器「勇氣」號和「機遇」號,以及2006年2月18日發射的、用於探索冥王星的「新視野」號行星探測器均採用放射性元素鈽衰變經溫差發電器為探測器提供電力,其中「勇氣」號和「機遇」號上各裝配8臺Pu放射性溫差發電器,每臺發電器能提供1W的電力,以確保兩探測器上的電子儀器和運行系統能安全度過火星夜晚(-105℃),使其能維持在55℃以上的工作溫度。「新視野」號上的溫差發電器更是能提供30V、240W的電力。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模擬圖

我國的探月二期工程也採用了同位素溫差發電器提供動力,提供常值負載和CPU用電,而餘下的熱量還可以給太空飛行器系統中科學儀器及平臺保溫,使其能在月夜極端低溫環境(-170℃)中正常工作。

(四)溫差發電在軍事領域的應用

溫差發電所具備的無聲音、無振動、隱蔽、多場景適用等特點,使得其在軍事領域具有廣泛應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就完成了500W至1000W軍用溫差發電機的研製,並於80年代末正式列入部隊裝備,它可在深海中為無線電信號轉發系統供電,而該系統是美國飛彈定位系統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設計工作深度達10公裡,工作功率大於1W,壽命在10年以上。Hi-Z公司也為軍方開發了基於量子點原理製造的高性能微型溫差發電模塊,用於船載多種無線傳感器的電源供給,這些傳感器肩負著監測斷裂、腐蝕、撞擊破壞以及溫度漂移等多項任務。在這之中,溫差發電機滿足了其對電源尺寸、重量、洩露和壽命等多方面極高的要求。陸軍方面,從1999年開始,美國能源部啟動了「能源收穫科學與技術項目」,研究利用溫差發電模塊將士兵的體熱收集起來用於電池充電。目前該研究項目已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四、溫差發電技術展望

溫差發電技術可以靈活利用各種不同等級和形式的熱能,適用於太陽能、地熱能、海洋溫差、工業餘熱、汽車廢熱、人體熱能等。與傳統發電方式相比,溫差發電技術結構簡單,無機械運動部件,運行壽命長,可靠性高,綠色環保,能夠滿足對中小發電量的需求,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為規避當前存在的轉換效率低、成本高等缺點,應在以下方面開展研究:一是利用傳統半導體能帶理論和現代量子理論,對具有不同晶體結構的材料進行賽貝克係數、電導率和熱導率的計算,以在更大範圍內尋找熱電優值更高的熱電材料;二是進一步研究熱電材料的微觀結構和製造工藝對熱電性能的影響,開發新型的超晶格熱電材料和納米熱電材料提高材料的熱電性能;三是加強器件的製備工藝研究,降低成本,促進熱電材料的產業化應用進程;四是積極研發新型的溫差發電系統和結構,如熱電共生系統、高能量密度溫差發電模塊、加熱循環熱電燃燒系統等,採用強化熱電直接轉換技術開發出大功率、高性能和高經濟性的轉換器件和轉換系統。

參考文獻

[1]陳允成.半導體溫差發電器應用的研究[D].廈門大學,2006.

[2]廢熱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D].重慶大學,2008.

[3]黃志勇,吳知非,周世新.溫差發電器及其在航天與核電領域的應用[J].原子能科學技術,2004:46-51.

[4]張洗玉,王旭,陳國慶.基於塞貝克效應的熱電轉換儀器的研製[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8:32-35.

[5]呂楠,劉佐濂,揭海,張成雲.基於塞貝克效應的熱電轉換裝置[J].大學物理,2020,39(06):74-77.

作者簡介

張宇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數據部,研究助理

研究方向:能源領域戰略、技術和產業前沿

聯繫方式:zhangyuqi@drciite.org

作者丨 張宇麒

編輯丨 劉 瑾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帳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相關焦點

  • 輻射製冷技術:讓熱電器件晝夜持續發電!
    導讀據美國物理聯合會官網近日報導,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研究人員測試了一個由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組成的熱電器件,它採用輻射製冷技術在白天持續地冷卻器件冷卻可用於創造出一個相對於環境溫度的溫差,有了溫差,才能進行熱電發電。」論文作者們測試了一個由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組成的熱電器件,這種熱輻射器可以採用輻射製冷技術在白天持續地冷卻器件,讓熱能從器件擴散到空氣中。結果,器件的頂部比底部更冷,從而引起溫度差異,不分晝夜以及各種天氣條件產生恆定的電壓。
  • 輻射製冷?這位東大人的科研有點酷!
    他的輻射製冷研究,不僅可以成功實現24小時晝夜不間斷降溫,還將太陽能利用與輻射製冷合二為一,為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新方法。學術因緣:情起東南,追夢遠洋陳震本碩都就讀於東南大學,因為對傳熱背後的物理問題極其感興趣,所以碩士階段選擇了固體傳熱作為研究方向,這為他日後的科研打下了重要基礎。
  • 技經觀察|拜登與川普壓制中國科技發展的變與未變
    拜登政府在該方面的重要目標包括:減少在國家安全領域與中國的技術關聯、推動製造業回流及「去中國化」、防止關鍵技術向中國轉移,以及阻止中國進入戰略性技術領域。因此,拜登政府將延續川普對華科技政策的強硬態度,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保持對我遏制的總體態勢不會改變。繼續推進針對戰略高科技領域的打壓措施一方面繼續以出口管制、市場禁入、專利訴訟等手段制裁我高科技企業。
  • 【中國的脫貧智慧】甘肅省今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取得新突破 _中國...
    中國蘭州網12月10日消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王朝霞洪文泉)今年,我省把東西部扶貧協作納入「5+1」專項提升行動重點部署,瞄準需求抓對接,跟蹤服務抓落實,奏響了省市攜手、區縣對接、鄉村結對、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進村幫扶的扶貧協作「大合唱」,呈現出多點開花、抓實見效的喜人局面,在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消費扶貧、人才交流等重點指標實現了新突破
  • LCC Insight /// 輻射製冷——節能減排新途徑
    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各種冷卻需求,如空調、冰箱、換熱器等,傳統的製冷技術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能源或冷卻源。近年來,輻射製冷引起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其無需消耗任何電力能源便可實現製冷。輻射製冷的主要原理是通過儘可能反射入射的太陽輻射能,同時利用紅外輻射將系統熱量通過大氣透明窗口(8~13μm)向外太空冷源傳遞的一種新型製冷技術。
  • 中南大學王輝教授團隊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超微結構超快過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成員、計算材料物理團隊負責人王輝教授及其合作者在固態製冷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能源是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核心。
  • 第23屆山東國際製冷、空調、通風及食品冷凍加工展覽會
    第23屆山東國際製冷、空調、通風及食品冷凍加工展覽會(以下簡稱山東國際製冷展)2021年4月27-29日將在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預計展出面積5萬平米,參展企業700餘家,參觀觀眾6萬人次。山東國際製冷展是濟南市政府大力培育的本土重點展會之一,均通過UFI (全球展覽業協會)國際認證展會。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據中國經濟網最新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通過操控束縛的超冷原子(利用雷射製冷等冷卻手段將原子製備到溫度極低)
  • 我國LHD海洋能發電項目全球領先
    近日,聯合國環境署最新發布的《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Renewables 2017 Global Status Report》),概述了目前世界各國海洋能科技發展現狀,我國LHD海洋能發電項目全球領先。該報告介紹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也包括2017年初有記錄以來的行業趨勢觀察。
  • 兩會解讀:製冷行業迎來新機遇
    關鍵詞:「網際網路+行動計劃」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破天荒的提出「開發利用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佔先機、取得突破。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  解讀: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5.66萬億,移動電子商務交易規模暴漲至2千多億,網際網路時代已然到來。
  • 高德紅外製冷型大規模探測器獲突破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程久龍 作為A股市場軍民融合的「樣本」上市企業,高德紅外(002414)在紅外探測器的研發領域再度獲得突破。6月5日,經濟觀察網記者從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獲悉,近日,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組織行業專家對高德紅外研製的「1280×1024 規模、12μ m 像元尺寸的碲鎘汞製冷 型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項目進行了評價。評價專家組一致同意公司該碲鎘汞製冷型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 國內光熱發電最牛公司_光熱發電十大企業排名
    投資興建風洞實驗室,不斷開發高效傳熱片形及傳熱系統,取得多項國家專利。 「全球製冷空調控制部件王國」。其中國家級「金太陽」、「光電建築一體化」(BIPV)等項目已輻射北京、遼寧、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安徽、雲南、新疆、內蒙古、廣西等十餘個省市及地區。
  • 方大九鋼11月份多項經濟指標取得突破
    「11月份以來,我們穩紮穩打,統一操作思路、提高高爐熱風溫度等一系列措施,高爐燃料比、生鐵質量等經濟技術指標均取得了較大突破。」 統一操作思路,維護好高爐良好的操作爐型,使各項高爐參數穩定受控,從而確保高爐爐缸均勻活躍,是該公司煉鐵工序降低高爐燃料比的重要舉措之一。
  • 我國稀土釉陶瓷研發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5日電(記者賈立君)近日,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的檢測報告顯示,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送檢的陶瓷樣片,具有抗菌功能,標誌著我國稀土釉陶瓷研發取得又一項新的突破。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主任池建義說,此前中科院研發的稀土硫化物著色劑無毒無害、久不褪色,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已被列入《國家鼓勵發展的有毒有害原料產品替代品名錄》,是我國稀土高附加值應用領域重大突破;新型稀土釉陶瓷,則將成為我國瓷器發展新的裡程碑。
  • 保障糧食安全 推進農業現代化取得新突破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視察東北的講話中指出,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三、推動吉林農業現代化取得新突破  在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中,我省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由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向農業強省和糧食強省轉變。  在補齊「三農」領域短板上取得新突破。
  • 分布式能源,天然氣發電「零」突破
    中國石油天然氣銷量已從2011年826億方,攀升至2018年1724億方,八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率16%。中國石油天然氣2018年供應總量佔全國消費總量近65%。6月27日,以「護航綠水青山·天然氣萬裡行」為主題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銷售(崑崙能源)開放日—山東·濟寧站正式啟動。濟寧市政府、濟寧市能源局以及社會公眾代表,共計50餘人參加此次媒體開放日活動。
  • 哥倫比亞大學楊遠、虞南方團隊Science:隨處可刷的降溫塗料,日間亦可輻射製冷 — 解讀 | 專訪
    ‍‍‍前言:哥倫比亞大學楊遠、虞南方團隊近期在以極為簡便易行的方法製備了可以刷塗在各種表面上的輻射製冷新材料
  • 光伏在建築立面除了能發電 還能做點什麼?
    光伏窗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電池部分可以通過光伏效應發電,而透明(或半透明)部分則可以實現自然採光以及室內外的視覺交流。與其他先進窗戶技術相比,光伏窗的最大特點是可以通過光伏作用主動將一部分太陽輻射轉變為有用的電能。(來源:微信公眾號「直流建築聯盟」作者:彭晉卿)
  • 用科技創新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期間,哈電集團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技創新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進行產業布局謀劃,下好「先手棋」,健全科研體系和激勵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力度,在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應用、前瞻性技術儲備等方面不斷實現突破,以前所未有之勢,走出了一條哈電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