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爬夠500小時了嗎?爬行不足會導致感統失調,寶寶爬行別忽視

2020-12-19 涵妮媽媽育兒經1

在小區裡,經常能聽見一群奶奶們這樣聊天:

我家孫女可厲害呢,根本不需要爬,就會扶著牆壁走,走得可好。

每當聽到其中一位這樣說時,其他的奶奶外婆們就著急慘了,在他們觀念裡,跳過爬行這階段直接行走是非常厲害的一件事,簡直就是天才。

還有的媽媽說,看著寶寶在地上爬來爬去,感覺可真髒,夏天衣服穿得少,腿上、手上經常被石頭硌到,弄得紅一塊青一塊的,看著很心疼。

於是,就早早把寶寶放進了學步車裡,有意識地訓練他行走,寶寶沒有像別的寶寶那樣爬很長時間就會走路了。

爬行是寶寶運動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因為「爬」能很好的擴大寶寶的視野範圍和活動範圍,促進四肢協調動作發展,對思維邏輯的創建有巨大幫助。

爬行究竟有什麼好處?

在經歷了「三翻、六坐」之後,寶寶就要準備進入爬的階段。

美國教育專家杜曼博士說:嬰兒的長遠目標是每天手膝爬360米以上!

我們不僅要讓寶寶多爬,還要讓寶寶爬夠500個小時,如果能爬夠800小時就更好了!一般來說6個月左右的寶寶開始匍匐爬行,然後會進入手膝爬行階段,直到學會走路,爬行將持續7-8個月左右的時間

那麼爬行究竟給寶寶帶來哪些好處呢?

1、能鍛鍊寶寶全身肌肉活動的力量

爬行時寶寶的頭要抬起來,只是用四肢支撐身體的重量,胸腹都離地,這就能夠鍛鍊到寶寶的手、腳及胸腹背及四肢,使其逐漸發達起來,這也是為以後寶寶的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礎。

2、促進大腦發育

爬行需要大、小腦的密切配合,寶寶多爬行可以豐富大、小腦之間的神經聯繫,促進腦的生長。

3、探索認知

爬行對於孩子來說,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技能,孩子終於可以自己有能力掌控他要去的地方,探索更大的天地了。

沒有經歷過充足爬行練習的寶寶,多數會感覺統合失調

沒有經歷過充足爬行練習的寶寶,長大後多數患上了感覺統合失調症,如視聽、視動、聽動失調等。

上學後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寫字歪歪扭扭、寫作業速度很慢、不能完成一些精細動作、身體協調性較差、聽不清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等。

寶寶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動作都有它自己要開發的功能,爬行也不例外。

寶寶爬行的時候要用到身體各個部位不同的肌肉群,比如頸部肌肉、軀幹肌肉、四肢肌肉等。爬行的時候,寶寶要抬頭,並左右轉動頭部,需要胳膊及手腕的力量支撐整個上半身,胳膊挪動的時候,下肢、各種感官要配合好,才能靈活前行。這一連串的動作既鍛鍊了寶寶的全身肌肉,也鍛鍊了寶寶的協調能力,促進了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

爬行除了能夠刺激寶寶的身體和智力發展,還能讓寶寶過得比較快樂。對寶寶來講,探索世界是最快樂的事。而爬行提供了生命早期主動探索和嘗試獨立的機會,在實際接觸周圍的環境、事物以及人的過程中,可促進寶寶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助於寶寶學習生活上必需的技巧,激發不同層次的思考,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對寶寶來講,爬行比走路要容易,由爬而坐的動作也比較輕鬆,會爬的寶寶爬一會兒便拿到自己要的物品,然後坐下來玩,很隨意很舒適。爬行雖然利於寶寶成長,但是不能因為爬就不鼓勵孩子行走了。

一般情況下,嬰兒從6~9個月的時候開始會爬,嬰兒期至少要爬夠6-8個月,一歲零幾個月就可以步入下一個成長階段——行走,這是符合寶寶成長規律的。

如何引導寶寶多爬行?

為了讓寶寶少受摩擦之傷,媽媽最好給寶寶穿上連體服,這種衣服上衣和褲子形成一個整體,蓋住了腰部,爬的時候不會暴露腰部和小肚子,也不會導致褲子掉下來、上衣掀起來,也沒有那麼多扣子,寶寶爬的時候利索,趴下時也不會弄痛身體。

寶寶有了爬行的意向後,媽媽就要給寶寶選擇場地了。小寶寶不懂什麼是危險,所以場地的選擇要以安全為宗旨。

1、床上爬行

剛學爬的時候,最佳場所是床上,剛開始寶寶是利用腹部向前蠕動的,柔軟的床不會傷害到寶寶的皮膚。媽媽可以先讓寶寶趴在床上,寶寶自動就抬頭了,教寶寶用雙臂支撐身體,然後在寶寶面前放上一個物品,媽媽在後面用手掌託著寶寶的小腳,幫助寶寶移動雙腿向前行。

2、地板上爬行

寶寶會爬以後,可以讓他在木地板上爬行。

地板要比床寬闊、容易移動,寶寶可以一邊爬一邊玩玩具。但是地板周圍有各種隱患,媽媽先要處理妥當。媽媽要先仔細地搜查一遍小物品,比如釘子、硬幣、扣子、藥片、小線繩、鑰匙等,都不能出現。那些易碎的玻璃杯、菸灰缸等也要暫時收起來。另外,茶几、凳子、電視櫃等的稜角部位要用海綿包起來。

對於會爬行的橫衝直撞的寶寶來講,這些「危險地帶」傷害可不低啊!寶寶趴在地上尋找目標時,插板、插座、電線逃不過他們的眼睛,他們一定會伸手摸一摸。所以,最好換成防觸電安全插座或者提前放到寶寶夠不到、拉不下的位置,以防後患。

3、草地上爬行

如果有條件,帶寶寶去郊外的草地上爬行,對孩子來講會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在大自然,呼吸著新鮮空氣,聽著鳥蟲的叫聲,看著飛來飛去的昆蟲,還能接受日光浴,觸碰自然界中的植物,寶寶的全部感知覺都被調動起來了,這大大促進了寶寶的智力發展。

日光浴能幫助寶寶吸收紫外線,紫外線有很強的殺菌消毒作用,既可強壯體魄,又可增強自身免疫力,減少寶寶患感冒和其他疾病的機會。

找到寶寶不願意爬行的原因

當寶寶不會爬或者不願意爬行的時候,媽媽要找找原因:

(1)寶寶是不是太胖

如果寶寶比較胖,雙臂支撐不起身體,就無法向前爬。

(2)剝奪了寶寶學爬的機會

媽媽整天讓寶寶待在嬰兒床裡,或總是把嬰兒放在推車裡,或經常背在嬰兒背帶裡,或大多時間讓寶寶在學步車裡度過。

(3)寶寶學爬障礙太多

讓寶寶爬行的墊子太軟,寶寶根本爬不起來。

讓寶寶爬行的地方太硬或地毯太磨人,寶寶害怕膝蓋痛不敢爬。

讓寶寶爬行的地方太涼,寶寶不願接受。

給寶寶穿的衣服太厚重,使寶寶爬起來不方便,降低了爬行的興趣等。

(4)寶寶對爬存在心理障礙

寶寶在初學爬時,心理肯定會有一定的恐懼感和遲疑感,尤其是碰到不確定的情況時,總是會抬頭看媽媽的表情。如果媽媽不耐心,不鼓勵寶寶,寶寶就不願再爬行了。

涵妮媽媽寄語:

在寶寶學習爬行學習走路時,父母不要因為寶寶可能摔倒和可能受到的小磕碰而畏縮,一定要放開雙手,鼓勵寶寶勇敢地去探索。

相關焦點

  • 寶寶爬行不夠500小時,怎麼補都沒用
    寶寶爬行不夠500小時,怎麼補都沒用時間:2015-03-30 22:01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許多家長認為「爬」沒有「走」重要,忽視了寶寶爬的權利和培養,而過早的讓寶寶站著、行走。實際上爬行對寶寶來說至關重要,寶寶的一生爬夠800小時,對寶寶的感統發育特別有好處。
  • 兒科醫生說寶寶要爬夠500小時?該怎樣幫助寶寶練習爬行?
    ● 促進感統發育爬行能促進寶寶內耳前庭的成長,開發寶寶多器官協作能力,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覺統合失調」的最佳手段就是爬行。● 促進平衡能力的發展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各個半球控制一邊的運動神經。爬行需要雙眼,雙手和雙腳的配合,勢必需要兩側大腦共同協調,這對大腦發育非常有益。
  • 爬行究竟有什麼好處?讓寶寶爬夠500個小時,讓寶寶一生受益
    不僅要讓寶寶多爬,還要讓寶寶爬夠500個小時,如果能爬夠800小時就更好了!一般來說6個月左右的寶寶開始匍匐爬行,然後會進入手膝爬行階段,直到學會走路,爬行將持續7-8個月左右的時間。感覺統合失調是近年來常常被兒童保健專家提及的名詞,由於環境汙染、剖腹產率居高不下等因素,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越來越多,正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有關專家對感覺統合失調兒童調查發現,其中90%以上的孩子在嬰兒期不會爬行或爬行時間很短,而爬行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覺統合失調的最佳手段,嬰兒越爬越聰明。
  • 預防感統失調,爬行的好處多
    聽著媽媽們熱議,默默的低下頭看著自己8個月的娃,怎麼還沒一點「爬」的欲望,好捉急……網絡一搜索,不會爬的孩子要小心「感統失調」!!!其實「感覺統合」俗稱「感統」,隨著科學育兒的普及,現在被寶媽們越來越重視,都擔心孩子將來「感統失調」。
  • 寶寶跳過爬直接學會走,更容易感統失調,「爬行敏感期」要利用好
    而且,寶寶不會爬就會走,嚴格意義上來說算不得一件好事。根據早教專家對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所做的調查數據,其中90%以上嬰兒期都是不會爬行或爬行時間很短的。而且,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覺統合失調的最佳手段就是爬行。
  • 降溫了捨不得讓寶寶爬行?你的捨不得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寶寶爬行不能低於500小時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爬行訓練是預防兒童成長期的感覺統合失調的重要手段。爬行對控制手、眼、腦的協調有極大的益處,通過爬行訓練,可以促進嬰兒大腦的發育,開發兒童的智力潛能。研究表明,寶寶一生爬行的時間應該達到800小時,最少不能低於500小時。一般來說,6~8個月的寶寶會開始學爬,直到學走路,爬行將持續幾個月的時間,這一過程對寶寶人生的影響非常重大。
  • 會爬的寶寶更聰明,三種技巧,讓寶寶學會爬行
    姥姥說,孩子六七個月的時候,有要爬的意識,但在家裡危險太多,如果會爬了給孩子放在床上不安全,容易掉下來,所以沒有讓孩子練習爬。寶寶不會爬的因素很多:剖腹產形成的感統失調,空間狹小不適合鍛鍊,害怕出現危險等等。類似的例子非常多,許多寶媽容易忽略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也不夠重視爬行為寶寶帶來的好處。
  • 孩子「感統失調」的三大表現,關係寶寶大腦發育,別輕易忽視
    媽媽每天對新生兒進行撫觸,能夠安撫寶寶情緒促進感統協調發展,幫助寶寶大腦發育。近些年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刨婦產出生的寶寶明顯增加,「感統失調」這個詞也因此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首先我們來說一下什麼是「感統失調」。
  • 爬夠500小時了嗎?別急著讓寶寶學走路,爬行的好處你想像不到
    我們成人肯定都知道,站在玻璃上是安全的,但是幾個月大的寶寶可能還意識不到這一點,面對「危險」的懸崖,他們會繼續往前爬嗎● 預防感統失調寶寶的爬行探索過程有助於視聽覺、空間位置感覺、平衡感覺的發育,足量的爬行有助於鍛鍊孩子的肌肉張力和骨骼支撐力,促進四肢和身體協調。
  • 「爬行敏感期」的寶寶不願爬行怎麼辦
    周末陪朋友聽了個講座,是有關孩子爬行方面的。這位育兒人士說:「如果你不讓你的孩子學會爬行,那麼他的智商發育就會落後於會爬行的寶寶,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
  • 為站立、學步打基礎的爬行訓練,寶寶不願爬怎麼辦?
    寶寶學走路前,喜歡在地上爬呀爬,加上夏天快來了天氣炎熱,不少家長都會給寶寶買個爬行墊,讓寶寶在上面自由爬滾。但是有媽媽惆悵了,為什麼別人家的寶寶爬得好歡快的,我家寶寶怎麼就「死活」不願爬?800小時,最少不能低於500小時。
  • 如何訓練寶寶爬?這些爬行小方法助力寶寶爬行
    三翻六坐八爬周會走,別小看了這幾個動作,這是寶寶動作發育的裡程碑,如果發育良好,寶寶在這幾個關鍵的月齡,就會相應地會這些動作。爬是幾個動作中的關鍵一環,對於爬,家長們了解嗎?每天2~3小時的爬行,能夠讓脊椎、背部肌肉得到這一輩子幾乎90%的鍛鍊量。所以說充分爬行有助於鍛鍊寶寶頸部、背部和軀幹的肌肉。
  • 嬰幼兒思維和判斷力和爬行有關?七大遊戲方式,讓寶寶愛上爬行
    「那她不會爬嗎?」我問,寶寶在學走路時難免會摔跤,但一般寶寶都會雙手著地,變成爬行姿勢而避免直接「臉著地。」表妹嘆口氣,說也奇怪,這孩子天生懶似的,都說三翻六坐九爬爬,這孩子根本不爬,她奶奶說會不會爬沒所謂,反正以後也會走。
  • 800小時的科學爬行量,你家寶寶達標了嗎?
    「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周會走」,此句俗語簡明地表明了寶寶的成長發育過程。據科學研究表明,寶寶一生的爬行量在500—800小時之間為佳,且爬行時間最好在寶寶1歲之前。那麼800個小時的科學爬行量,你家寶寶達標了嗎?每天爬行四個小時左右輕鬆達到科學爬行量!
  • 寶寶跨過爬行直接會走好嗎?會爬行的寶寶,兩方面能力往往更突出
    文丨飯飯媽關於寶寶學習爬行這件事,不少的家長都認為,爬行這件事是不需要學習的,畢竟爬這個動作,不應該是一種自然的生理行為嗎?要說走不好,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爬不好,就有點太"笨"了吧。
  • 感統對寶寶成長很重要,究竟它是什麼?嬰兒期如何預防感統失調
    經常聽到別人說感統失調,那麼感統失調會出現哪些徵兆呢?原來走路常摔倒,注意力不集中等都可能是感統失調。感統差的孩子害怕爬高4、膽小害怕。膽小,怕黑,害怕爬高等。撫觸不僅是增加親子關係的活動,讓寶寶的皮膚得到充分的接觸,也是預防感覺敏感的好辦法。多爬行2、多爬行。
  • 帶著孩子爬起來-解讀爬行敏感期的重要性
    並有了自己的思考:A同學的英語很差,老師讓我教她讀英語,我教了好多遍,她都記不住,她應該去練感統;B同學上課老坐不住,老愛講話,經常被老師罰站,老師應該罰他練感統;C同學握筆的姿勢好彆扭,寫的字好醜,又慢,經常被老師罰抄書,老師應該罰他練感統…… 爬行真的如此重要嗎?請大家閱讀王臻惠老師的著作《有能力的愛 感覺統合概論》第五章第九節『爬行敏感期的重要性』。
  • 「眾艾感統」​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很容易出現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一般兒童(3-12歲)發育過程中容易產生感統失調的問題,不是病症,這是社會小家庭制度及活動空間少的後遺症,在中國,80%兒童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
  • 怕地上髒你不讓寶寶爬行,小心寶寶以後受傷
    爬行對寶寶的影響1、促進感統發育爬行對於寶寶來說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能夠幫助寶寶內耳前庭和平衡能力的成長。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與爬行多的寶寶相比,過早使用學步車而缺少爬行練習的寶寶常常會出現動作協調性、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甚至會患上感覺統合失調症,出現視聽、視動、聽動失調的情況。
  • 感統對寶寶成長很重要,嬰兒期如何預防感統失調?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日常活動對寶寶的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視覺和平衡能力進行刺激就可以了,也可以進行一些親子遊戲。在增進與孩子感情的同時,還有助於幫助孩子感官均衡發展,減少感統失調的發生。一、日常生活中多和寶寶有一些肌膚的接觸家長在寶寶出生後就可以進行撫觸按摩,撫觸不僅是增加親子關係的活動,讓寶寶的皮膚得到充分的接觸,也是一種脫敏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