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海都記者 陳燕燕 通訊員 林浩
「鈣、鐵、鋅、硒、維生素,你家孩子樣樣都缺!」最近朋友圈瘋傳,福州新手媽媽小雲(化名)抱著孩子去逛母嬰店,店員看到孩子的頭上有枕禿,就說寶寶缺鈣,給孩子手腕戴個儀器,免費檢查微量元素,並提醒小雲「寶寶出生15天後補維生素D,滿月補鈣,4個月補鐵,6個月補鋅……」小雲很心急,買了一堆營養粉,回家後又不放心,這些到底該不該買,昨日,海都記者採訪了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
臨近年底,不少家長帶孩子做健康體檢,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李國凱說,如果孩子沒症狀,骨密度、微量元素、幽門螺旋桿菌可不用查。
「孩子不長個?查個骨密度!寶寶有枕禿?查個骨密度!」媽媽們總擔心孩子缺鈣,一些母嬰店、幼兒園的入園體檢中也加入了骨密度檢查。
骨密度是骨骼礦物質的密度,是檢測骨骼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較常用的是超聲檢查,但沒有足夠高的靈敏度能確認是否存在骨質疏鬆,不足以作為骨質疏鬆的診斷依據。
孩子的發量、發色取決於遺傳因素、孩子自身的生長發育速度,跟是否缺鈣沒關係。
即使寶寶檢測出骨密度低,也不能說明缺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孩子骨骼生長速度較快,體內儲存的鈣大部分用在骨骼發育上,骨密度自然會低一些,只要孩子沒有不適、進食良好,就可以不查骨密度。
李醫生強調,臨床上只把反覆出現骨折和骨骼畸形、骨痛等的兒童作為檢測骨密度的對象,最好還要參考雙能X線吸收法才能確診,單純查個骨密度是沒必要的。
孩子不愛吃飯、睡不踏實、頭髮又稀又黃、臉色不好……不少家長很擔心,會帶孩子查一下微量元素。通常,微量元素是抽血檢查,而人體的微量元素只有一小部分存在血液中,大部分存在器官組織、細胞,甚至關節骨骼中,抽血只能檢測出血清中存在少許微量元素。孩子的血液濃度會受飲食、進水量的影響,檢測結果偏差很大。還有的機構用頭髮檢測,頭髮長期暴露在外,不同區域的毛髮微量元素差別很大,皮脂沉著、汗液分泌、殘留的洗髮液等都會影響檢測的準確性。一些母嬰店、藥店給孩子夾手指、夾手腕,過個幾秒鐘就能確定孩子缺啥微量元素,更不可信,不靠譜。
李醫生提醒,通常,孩子適當運動、曬太陽,營養均衡,一般不會缺乏微量元素。如果孩子經常哭鬧、消化不良、發育遲緩等,建議去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檢查項目。
家人被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孩子要不要查一下?
研究顯示,大多數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是在成年前,一旦感染就很難再發生自身清除,可能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但很多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不會出現明顯症狀。
2016年發布的《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指出,兒童感染者有一定的自發清除率,發生嚴重疾病的風險低,但根除治療的不利因素較多,根除後再感染率也高於成人。
只有兩類兒童需要查幽門螺桿菌:直系親屬(父母等)有胃腫瘤病史的,患有反覆難治性缺鐵性貧血的兒童,找不到病因時。
李醫生提醒,幽門螺桿菌傳播的主要途徑是口口相傳,如果家中有人感染,不要和孩子共用餐具、杯子,不要親吻孩子,餵飯時不要自己先嘗鹹淡再餵給孩子;平時督促孩子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有條件的話可分餐;母乳餵養是預防寶寶早期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可靠措施,可有效防止奶瓶、奶嘴等的接觸。
本文由作者【海峽都市報】創作,在今日頭條首發。更多本地內容,請關注今日頭條本地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