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們對於兒童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很多家長在給孩子看病的時候,都會要求兒科醫生給家長開一項檢查——微量元素檢查。經過採寶寶手指末梢血,或採集寶寶頭髮來化驗,看寶寶是否缺乏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而且現在很多醫生都會告訴家長,「寶寶缺乏微量元素會影響身體發育,檢查完孩子應該缺啥補啥」。
但是,許多育兒專家,包括知名兒科專家崔玉濤、兒科醫生張思萊都認為微量元素檢查沒有必要,甚至反而會害了孩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1、微量元素檢查,壓根沒標準!
人體中有30幾種微量元素,而實際能檢測的也就鈣、鋅、鐵、銅、鉛那幾種,並不能代表全部微量元素。
「通過微量元素檢測來評價寶寶的營養狀況」是一個誤區!很多家長總有這樣一種心態:「必須查!而且必須查出缺點什麼才踏實「!要知道,「微量元素檢查」是我國國內特有的嬰幼兒檢查項目,歐美國家醫生不會要求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而且,目前國際上對於微量元素的檢驗並沒有一個準確、統一的標準。
2、這項兒科檢查已被叫停 5 年!
早在五年前,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已經對兒童微量元素的臨床檢測發出了通知:微量元素檢測不宜作為常規體檢項目!並且強調: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 6 個月以下嬰兒。這也就是說,在普通體檢、就醫、打疫苗時,給孩子做微量元素檢測,屬於違規操作!
國家衛計委的文件裡說得明明白白,對違規開展兒童微量元素檢測的醫療機構,是要依法依規處理的!
3、從檢測方式到檢測結果都不科學
a. 血液檢查——偏差大
微量元素檢測中最常見的是抽血檢查,檢查結果只能勉強測出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量。而實際上,人體的微量元素絕不只是存在於血清中,更多對人體有用的微量元素多在細胞、組織中,這些元素的組織含量是沒辦法檢測的。另外,化驗微量元素基本都是採手指的末梢血,扎一個小針眼,然後將血擠出來,在擠得過程中,會將組織液也混入血中,將血液稀釋,化驗結果數值一定100%不準確。
b. 頭髮檢查——不科學
除了抽血檢查外,另外一種已經在大多數地區停用的頭髮檢查就更不科學了。寶寶的頭髮長期暴露在外,相比血液,受外界影響因素更大。頭髮中的微量元素只能代表既往比較長一段時間的元素積累,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樣長時間的元素沉積,與寶寶體內身體組織中微量元素含量有相應的比例關係。通俗點來講,頭髮中的微量元素多或少,並不能代表寶寶體內微量元素的含量。
c. 夾手檢查——是騙局
有些母嬰店、或者私立醫院拿一個夾子給孩子夾手指、戴手腕,等個幾秒就可以知道孩子缺那缺那的微量元素檢測,就更沒有任何可信度了。已經有不少新聞證實,這只是商家為推銷保健品而設下的騙局。②
d. 唯一具有臨床意義的微量元素檢測——鉛
微量元素檢測唯一具有臨床意義的就只有鉛了。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對血液中鉛的水平關注值由原來的10ug/dl修改為5ug/dl,因為已經有證明即使是低水平的血鉛也會影響智力的發育。也就是說如果在檢測中,血鉛濃度大於5ug/dl(或者50ug/L,50微克/升),需要進行一些措施幹預遠離鉛了。所以如果寶媽感覺居住環境,可能會有潛在的鉛中毒汙染,那建議也帶寶寶做一下微量元素檢查。
所以說,建議大家拒絕做微量元素檢查,讓孩子少扎針,給自己和家人都省心省力。如果擔心孩子飲食不均衡,倒不如通過食物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