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一下手指,就知道孩子缺不缺鈣?絕大多數城裡孩子都做過這樣的檢測。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少到以毫克計算,卻是困惑數億家長的大心病:孩子到底缺不缺?該不該查?記者調查發現,正因為這些謎團的存在,一些機構渾水摸魚,動不動推介家長給孩子驗血檢測。然而,業內人士卻坦言,查血鈣是最坑人的體檢項目,微量元素檢測基本沒有意義。
不靠譜的微量元素檢測大行其道
「微量元素檢測,除了血鉛外,其它項目沒有一點價值。」一家三甲綜合醫院檢驗科醫生小魯舉例說:「查血鈣是史上最坑人的項目。人體只有1%的鈣在血液中,身體的自我調節會保持血鈣值相對恆定,身體即便"缺鈣"也很難在血液中得到體現,所以通過查血鈣的方式確定是否缺鈣的做法很荒謬。」
鈣在人體內的含量雖不屬微量,但它經常和其他微量元素放在一起檢測。這種檢測幾乎是兒童、尤其是嬰幼兒家長必談的話題,許多醫療機構將這一項目納入為兒童保健的必備內容。記者日前調查北京一家特級幼兒園的兩個班,其中96%的學生都檢測過微量元素,近70%測過多次,有一半是在社區醫療機構測的。
北京的一些社區醫療機構,孩子做常規體檢、接種疫苗時就會給測微量元素。如在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檔保健的嬰幼兒,5個月、8個月和一歲半要各測一次微量元素。內蒙古、四川、吉林等許多地方的醫療機構也都主動給孩子檢測微量元素。
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部分醫院都有微量元素檢測業務。一些醫院檢驗科醫生指出,檢測大部分是醫生主動開的,家長以為是例行檢查,一般都沒有異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保科副主任李斐說,臨床上約三分之一是家長主動要求測的。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微量元素檢測的內容主要包括銅鋅鈣鎂鐵鉛。檢測的方式包括測頭髮、測尿液、採指血、抽靜脈血等,其中後兩種居多。
亞洲兒科營養聯盟主席、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丁宗一直言:「近20年來,國內微量元素檢測的方式花樣百出,但檢測結果都不靠譜。」他指出,微量元素檢測對儀器和實驗室的環境要求非常高,不是一般的醫院實驗室能做到。所以國外基本不查,孩子沒病不會給抽血。
「這種檢測確實沒必要。」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宋紅梅說,國內外關於微量元素檢測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方法。即便是查靜脈血,也只是血液水平,而不代表身體內的含量。
正因此,北京協和醫院沒有將微量元素檢測納入孩子的體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自2008年7月起也取消了這一業務。
利益催「大」微量元素 誤導濫補藏有隱患
明知結果不靠譜,為何還要開展檢測?「非常糾結,也很無奈。」某三甲婦幼保健院檢驗科醫生小蘇說,醫院領導要求開展檢測,創收是重要原因。這是問題的根源,醫務人員必須考慮生計。
小魯也表示:「除血鉛外,所謂的微量元素檢測除了有經濟意義外無任何臨床意義。醫院之所以開展有的是因為兒科醫生和醫院管理層對微量元素檢測存在錯誤認識;有的是即使知道真相也不會主動戳穿這個事情,畢竟增加一個檢測項目就可以多賺錢」。
據記者調查,我國各地微量元素檢測基本都是自費,一次檢查五項(除鉛外)費用低的40元左右,高的近100元。小蘇告訴記者,目前醫院用的主要是國產試劑,五項檢查成本廠家報價7元多,再加上儀器損耗以及人工等成本,這一項目的盈利雖不算太大,但它量大。他所在醫院每天就有150個左右標本,每年幼兒園體檢還有很多額外的標本,全年將近6萬個標本。
「微量元素檢測純屬炒作。除醫院外,最大的贏家就是那些賣補品的商家,還有檢測儀器和試劑的生產廠家。」小魯說,這是一個產業鏈。微量元素檢測的濫用,再加上「孩子不吃飯,補鋅是關鍵」「鈣鋅同補,增強吸收」等廣告的轟炸,使部分醫生和家長深陷迷局。一些臨床醫生不了解真相,過於依賴化驗單看病;一些家長主動要求檢測微量元素,如果醫院不能測,還會認為醫院水平差。
業內人士指出,不僅檢測、開藥增加家長的負擔,更令人擔憂的是,拿不靠譜的檢驗結果去指導用藥,其中潛藏隱患。如補鈣過量會致高鈣血症、臟器組織鈣化等;鋅過量則會導致孩子胃腸道不適。 「微量元素被人為誇大,一個有良知、有職業修養的醫生不應該開這個檢查。」丁宗一說。微量元素檢測的泛濫,給孩子的成長人為設置了「暗礁」。(據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 )
觀點
禁令遭遇「軟執行」 懲罰應有「硬措施」
其實,早在2009年,衛生部就專門下發文件要求:「除血鉛檢測外,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不得開展其他重金屬和類金屬的臨床檢測,不得出具臨床檢測報告。」這一規定在現實中明顯遭遇「軟執行」,凸顯了監管的乏力。
受訪專家指出,首先,衛生部門應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規範其診療行為,廢棄不合理、不科學的檢查;醫生要有正確意識,要負責任,合理開出各種檢驗申請,對違反規定的醫療機構和醫生應有可操作性的處罰措施。同時要加強培訓,提高醫生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尤其是基層醫生。
宋紅梅表示,醫生不能「紙上看病」。如關於孩子微量元素是否缺乏,不能簡單地憑檢測結果做出判斷並開藥,更重要的是看孩子的臨床症狀、飲食情況以及病史等綜合考慮。「孩子只要是正常飲食,不偏食,沒有先天代謝缺陷,以現在的生活條件一般不缺微量元素;嬰幼兒時期按醫囑適當補充些維生素D和鈣即可,而沒必要檢測。」
其次,要對家長進行宣教,正確引導,減少盲從性。「與其給孩子補微量元素,不如給家長多補補營養知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劉景城說。
丁宗一也表示,家長不應太關注微量元素檢測結果是否正常,而應該多關注些這樣的問題:了解各種食物中都含有哪些微量元素,含有哪些營養素,如何搭配好一日三餐。
此外,專家們還指出,相關部門應嚴格監管補充微量元素藥品、保健品的不實廣告宣傳,以免公眾被誤導。政府部門、社會、家庭等各方應攜手,消除兒童成長過程中人為增添的煩惱。
搜狐母嬰溫馨提示:
為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要遵循以下原則
有些媽媽認為寶寶的微量元素檢查是醫院掙錢的一種手段,沒必要做,有些媽媽認為,寶寶按照醫生的要求給寶寶檢查的好,這樣才能知道寶寶的健康狀況。那麼到底該是做還是不做?如果做了,又該如何看待檢查結果呢?
寶寶半歲後需要重視微量元素檢查
其實,前面提到的兩種觀點都不太正確。微量元素檢查的作用是幫助醫生和家長了解寶寶在某一段時期體內主要微量元素的比例,以便對寶寶的健康做出正確的判斷,由此可見,它有存在的必要性。但這不代表寶寶每個月都要做微量元素檢查。目前寶寶進行的微量元素檢查主要是在定期體檢時,通常是半歲以後的檢查很重要,每年檢查一次。6個月以內的寶寶一般以母乳為主,完全可以確保充分補充各種微量元素,不必做檢測。6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添加輔食,可能會出現添加不及時或不足的情況,這時醫生會通過詢問父母餵養情況,結合寶寶的身體表現,決定是否進行檢測。對再大一點兒的寶寶,醫生則會根據是否挑食、偏食,是否反覆生病,是否先天不足等情況進行檢測。所以說,寶寶的微量元素檢查不是醫生下達的"聖旨"――必須做,而是醫生根據寶寶的情況建議家長給寶寶做。
等到檢測結果出來以後,"合格的"父母自然欣喜不已,"不合格的"父母一定是緊張萬分――這兩種反應都有些過頭,因為微量元素檢測只是一種篩查手段,其檢測結果只能作為參考數值來看,寶寶是否缺乏微量元素,不能簡單地靠檢測報告單上的數值做判斷,必須結合寶寶所表現出的症狀才能作出定論。比如有的寶寶明明出現了缺鈣的症狀,但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完全可能是"正常"。因為微量元素在人體中原本含量就極少,僅僅靠幾滴血做出的檢測,其結果會受到很多客觀條件的影響。
目前國際上對於微量元素的檢驗並沒有一個準確、統一的標準,寶寶的表現更加重要。一般而言,缺鐵的寶寶多表現乏力、多動、食慾差、傷口易感染。缺鋅則表現為口腔潰瘍、挑食。睡眠質量差、夜驚、枕禿,則是由於缺乏鈣元素且一段時間內沒有補充過維生素D所致。只要正常進食,合理搭配膳食,寶寶就不會發生微量元素缺乏。嬰幼兒期的寶寶,按照醫囑補充維生素,按時添加輔食,應該不會缺乏微量元素。
如果寶寶真的缺乏某種微量元素,也可以通過食物補充
通常食物補充後一周內就可以達到正常指標。例如,缺鐵可多吃動物肝臟、血製品及肉類,並注意補充維生素C;補鋅可多吃一些動物肝臟及貝殼類海產品;補碘可通過食用碘鹽、海帶等補充。盲目給寶寶服用補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品,非但機體可能不吸收,還容易出現各種微量元素間的相互抵抗問題,如鈣和鋅會影響鐵的吸收率,鐵也會降低鋅的吸收率,而且微量元素補充過量還可能使人中毒。
目前國際上對於微量元素的檢驗並沒有一個準確、統一的標準,微量元素檢查的結果只是一個參考值,判斷寶寶是否有健康問題還需要根據寶寶的具體症狀。
下面這個微量元素表是給大家參考的,當碰到孩子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時,不要擅自給孩子吃藥,最好先進行食物補充,並定時和醫生聯繫,把寶寶的症狀表現告訴醫生,由醫生決定孩子是否需要吃藥。
項目 單位 參考值 食物補充的方法
鋅元素 umol/L 76.5~170. 含鋅豐富的食物有海產品,如牡蠣、乾貝、瑤柱等;堅果類食物也含鋅很高,例如核桃、杏仁、芝麻等。
銅元素 umol/L 11.8~39.3 動物的內臟含銅量很高,用含銅的器皿烹調的食物,含銅量都很高。
鐵元素 mmol/L 7.52~11.8 含鐵豐富的食物有動物的肝臟,如雞肝、豬肝等;豆製品含鐵量也很高,而且容易吸收,如豆漿和豆腐;蛋黃的含鐵量很高,但吸收率稍差,也算是補鐵的食物之一。橙子、葡萄、奇異果等含豐富的維生素C ,促進鐵的吸收。
鈣元素 mmol/L 1.55~2.65 奶類、豆製品、堅果類含鈣豐富;魚肝油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多曬太陽。
鉛元素 μg/L 0~100 汽車尾氣、鉛筆、劣質的玩具家具油漆和牆漆、二手菸、電池、皮蛋、印表機油墨等含鉛量很高,儘量少讓寶寶接觸這些東西。
奇異果、橙子、葡萄等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有利於排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