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歸來年愈少,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0-12-20 天下文樞2020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詩的意思是: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與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們都說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得炎暑之地也變得清涼。她從遙遠的地方歸來,變得愈加容光煥發,微微一笑,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試著問她:「嶺南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的答到:「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

詩中的琢玉郎指的是王鞏,字定國,北宋著名的詩人,畫家。出身名門世家,祖父王旦在北宋真宗一朝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王鞏一生勤於著作,作品有《王定國詩集》《王定國文集》等;「文採風流為一時所宗」,在北宋一朝得到司馬光,黃庭堅和蘇軾兄弟等很多人的賞識。尤其是蘇軾,年長王鞏12歲,因與其性格形近,引為知己。

詩中的柔奴,姓宇文氏。出身於洛陽大戶人家,家道中落,淪為歌女,被王鞏納為侍妾。宇文柔奴不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且通音律,懂醫道,重情義。王鞏被貶後遣散家人,身邊只有她隨同前往。當時嶺南乃瘴癘之地,惡性瘧疾流行,被貶至此,無異於是以身赴死。

在北宋的「烏臺詩案」中,蘇軾被貶至黃州,王鞏受牽連,被貶到更為偏遠的嶺南賓州,就是今天的廣西賓陽,五年之後得以返還。王鞏的遭遇曾讓蘇軾既愧疚又擔心,如今九死一生歸來的王鞏反而「黑髮如漆」,「面紅如玉」,'神色煥發」,這讓蘇軾既驚訝又好奇,於是才試探著問「試問嶺南應不好」?

其實在被貶期間,王鞏「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幾病死」,其悲慘非常人所能承受。可是王鞏能夠以達觀心態直面生死,「安患難不戚於懷」。柔奴「清歌傳皓齒」讓「炎海變清涼」,「笑時猶帶嶺梅香」的恬淡性格,使得王鞏在精神上變得更加超然曠達,恬靜安詳。柔奴通醫術,親自採藥,也是二人在惡劣之地得地 得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正因為「柔奴此心安處是吾鄉」,才會使得王鞏「萬裡歸來年愈少」。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身處逆境,能夠安之若素,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隨遇而安,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

人之一生,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歸宿,便是故鄉。

相關焦點

  • 人生逆境時 蘇軾勸你學學柔奴 萬裡歸來顏愈少 此心安處是吾鄉
    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蘇軾友人王定國),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指柔奴)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 這是我聽過最溫暖的詩:此心安處是吾鄉
    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蘇軾的好友王鞏受其牽連貶嶺南荒僻之地後北歸時,蘇軾問及廣南風土,好友被貶時隨行的歌妓柔奴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並作此詞。
  • 柔奴: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世有奇女自不俗,蘇東坡揮筆點讚!
    四是當奉詔北上,王鞏和柔奴歸來時不僅沒有飽經滄桑之感,反而豁達坦蕩,精神煥發,顯得更加年輕。當蘇東坡問嶺南如何時,柔奴坦然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話中深意及不凡見識讓蘇東坡大為震動,為夫妻二人特別是柔奴而心折。
  • 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名作背後,藏著一段感人至深的唯美愛情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王定國奉召北歸,得以與好友蘇軾重聚。席間,柔奴獻唱助興。一別多年,蘇軾驚喜地發現,柔奴非但沒有被苦難生活摧殘到憔悴不堪,反而容顏愈加美麗動人,笑容愈加清甜淡然。蘇軾不解,試問道:「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
  • 蘇軾最有哲理宋詞,「此心安處是吾鄉」,這裡的「心安」是啥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的一句精彩宋詞,原詞題目是《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此心安處是吾鄉」雖然出自柔奴(王定國侍女,即寓娘)之口,但是卻表達出了蘇軾內心所想的。
  • 「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個豁達、恬淡女子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此心安處是吾鄉」五年後,王鞏奉旨還京,宴請蘇軾,蘇軾本以為在哪裡南疆偏僻的小地方,王鞏只怕早已是憔悴滄桑的模樣,沒想到王鞏依然丰神俊朗,比五年之前相見時還要神採奕奕,就連一塊跟王鞏奔波去濱州的歌妓柔奴,也是帶著嶺南的梅花香氣,光彩照人。
  • 給心靈自由,蘇軾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本是受唐代詩人的啟發
    縱覽蘇軾的經典宋詞,帶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句「一首煙雨任平生」,還有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千百年來每個人所經歷的風雨,都是一樣的,若希望在這個世界當中獲得人生的精彩,就只能回望我們的內心,建立強大的內心世界。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飛鳶墮水」,出自馬援的一席話:「當吾在浪泊、西裡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飛鳥墜落狀態)墮水中,臥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此前其從弟馬少遊曾勸告他,但求衣食足用,不必追求高官厚祿自討苦吃。看得出來,此刻馬援對於功名之累已經有所認識。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東漢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著名軍事家。
  •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他說:「此心安處是吾鄉。」人活在這個世上,不停地去追求名利和欲望。其實我們都脫離不了一種想要找到一種歸宿的安心感,找到了能夠安心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良藥,怎麼可能還會向外界祈求更多,太過於貪婪反而會害了自己。他更認為,心安之處,就是吾鄉。
  • 通訊:內蒙古紅色幸福聯盟裡的暖心事:「此心安處是吾鄉」
    李愛平 攝中新網鄂爾多斯11月12日電 題:內蒙古紅色幸福聯盟裡的暖心事:「此心安處是吾鄉」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當83歲的高玉蘭用略顯沙啞的聲音唱出這句歌詞時,大家鼓掌致敬。社區黨支部書記郭佳告訴記者,「2019年我們啟動紅色幸福聯盟,這個想法一出,大家特別支持,在這個聯盟中,大家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打造這個紅色幸福聯盟就是想讓生活在這裡的外地流動人口有歸宿感,讓轄區的企業、居民等各類群體都能得到精準服務的同時激發他們參與治理的熱情。」郭佳說,運行了一年後,這裡居民非常認同。
  • 此心安處是吾鄉,道盡了東坡先生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換個角度論...
    蘇軾 作為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的大文豪,蘇軾的生平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我找到了他的四柱八字,整理了他一生中主要大事的發生時間,列舉給大家來看。 這是蘇軾為悼念亡妻王弗而寫的《江城子》。
  •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原作出處竟與蘇軾有關
    萬裡歸來顏愈少,此心安處是吾鄉王定國和寓娘在嶺南清貧艱苦,二人相依相伴,昔昔相惜,整整生活了近四年的時間。世事多牟,後來王定國被赦,奉旨北歸,剛好與好友蘇軾相聚宴飲,寓娘也在其中。蘇軾因為受自己牽連,讓兩人被貶到如此之遠的地方,心中非常愧疚,暢飲間蘇軾問他們在嶺南的艱苦生活,原本他們會好好地向抱怨一番,不料寓娘答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一句話極大地安慰了蘇軾愧疚的心情,讓他大受感動。因此,他專門寫了一首詞讚美寓娘,這首詞叫《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寓娘》,這樣寫到: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 投資中的節奏:此心安處是吾鄉
    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知識,似乎知識越多,能力就越大,但人都是有極限的,在極限之內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節奏,而超出了這個極限,就會被外物的節奏牽引,最終失去自己的節奏。所以,有了能力圈的概念。所謂的能力圈,就是那個可以感受自我的地方。我們熟悉那裡的一草一木,熟悉那裡的潮漲潮落,熟悉那裡的變與不變。
  • 若「朝不保夕、世事難料」,願你我都能找到此心安處
    老頭並沒有多說什麼,反倒和我介紹起了他最近的作品《此心安處》。《此心安處》正面《此心安處》背面《此心安處》是一件多種材料混合的裝置藝術,用了杉樹做底、降真香做觀景石山子和牆外花、鏽跡木料做斑駁老牆。牆上有門,門口有路,路上有足跡。
  •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成網絡名句,蘇軾:我原句更高明
    同樣撫慰人心的還有一句:「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希望你在外面漂泊半生、匆忙半生,依然能夠堅持初心與理想,待你歸來之時,還是那個朝氣蓬勃、率真可愛的少年,仍然保持一顆純樸、真實、炙熱的少年心。」
  • 此心安處是吾鄉——搜狐焦點2021年返鄉置業季溫暖啟城
    為給返鄉置業群體提供更貼心的購房信息,助力歸鄉夢,1月8日-2月19日,搜狐焦點「此心安處是吾鄉」2021年返鄉置業季特別活動,即將暖心啟城。歸處是吾鄉,情暖置業季從何時起,在異鄉的我們最大的盼頭就是回家,走走那熟悉的門廊街巷,聽聽鄰裡鄉親嘮嘮這片土地的新變化,嘗嘗永遠吃不膩的媽媽做的滿桌飯菜,再約上三五好友,聊聊生活和工作,這才感覺漂泊的心落到了實處,熱乎乎的有了溫度。搜狐焦點探知歸鄉情,助力歸鄉人,聯動京津冀、大灣區、長三角、中三角、成渝、滇中、環渤海經濟圈等區域,傾獻超多熱門品質樓盤。
  • 「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古詩原句其實更美,作者是蘇軾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文學是心靈最好的慰藉,有的時候不需要去看長篇大論,往往只要一兩句話,只要觸動了心靈便讓人流下暗藏內心深處已久的眼淚。比如說這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出自2016年8月15日出版的一本散文集《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作者是孫衍。
  • 光明文化周末版:此心安處是吾鄉
    作者:黃啟鍵  1990年,我從大埔山區縣城來到珠江出海口東岸的寶安縣城,一住就是30年。  記得那是暑氣尚重的時節,我在縣委機關所在地新安鎮安頓好後,才有空端詳這個陌生的地方。我走過兩條市政道路,跨過一個街區,來到5區市場。市場入口兩邊開著幾家冷氣開放的超市,裡面擺放著不少從香港運來的日常用品和時鮮水果。
  • 越南歸僑點讚廣西僑務政策:此心安處是吾鄉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越南歸僑點讚廣西僑務政策:此心安處是吾鄉  中新網憑祥10月26日電 (記者 周欣嬡)「沒敢想過,如今能有這麼幸福的日子」,64歲的農日華對記者說,「當年顛沛流離,今天不知明天事,有口飯吃已經不容易了」。
  • 畢業季「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火爆朋友圈,蘇軾原句更牛
    這句話在現代應該是出自孫衍《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本書中寫的就是青春的疼痛和傷感。其實這句現代的古風詩詞的出處要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宋朝,蘇軾曾經寫的一首《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