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幼兒園當中為了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經常舉行各式各樣的活動。
案例:
小聰的爸爸媽媽因為工作比較緊張很少參加,但是再一次關於廚藝展示的活動時,幼兒園的老師卻點名讓小聰的媽媽來參加,因為小聰曾經說過媽媽做飯特別好吃。
小聰媽媽聽到老師這樣說之後,覺得自己顯然是被孩子給坑了,因為她在家中從來都沒有下過廚,又哪來的做飯好吃一說。
但是因為老師點名參加,小聰媽媽也不好意思拒絕。於是就決定選擇最簡單的西紅柿炒雞蛋去參加活動。
經過小聰媽媽不斷的練習,等到幼兒園舉辦活動的那天,小聰的媽媽就在幼兒園裡面做了一個西紅柿炒蛋。
就在小聰媽媽以為其他孩子的媽媽都會端上來各式各樣的美食,卻發現好像所有媽媽都不怎麼會做飯。
因為所有的菜都是選擇和最簡單的雞蛋搭配的。小聰和其他寶媽對視一眼,都從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無奈。
從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來看,現在的很多年輕寶爸寶媽似乎都不怎麼會廚藝,也反射出雖然現在生活條件逐步提升。
但是孩子胃口卻逐步下降(喜歡挑食、喜歡吃垃圾食品),這和家長的廚藝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有很多的家長都吐槽自己的孩子喜歡吃垃圾食品、愛挑食。
但事實上,不一定是孩子喜歡挑食,有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廚藝不好,導致的孩子不愛吃家長做的飯菜。
再加上如今快餐飯店、小吃盛行,難免孩子被外面的食物吸引。
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也體現的淋漓盡致。雖然外面的美食很好吃,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家長也應該多在孩子飲食方面用心一些,讓孩子遠離垃圾食品。
提升孩子食慾,家長可以這樣做:
1.增強用餐儀式感
餐桌禮儀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增強孩子食慾的。例如養成吃飯前洗手、共同擺放餐具等,都會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
讓孩子從吃飯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將吃飯當做一種享受,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主動進食。
2.教會孩子分辨食物
家長應當教會孩子如何分辨食物,特別是應當分清哪些是「應該少吃的」,哪些是「應該常吃的」。
例如家長可以經常告訴孩子,油炸食品、蛋糕、飲料等這些都是應該少吃的食物。而水果和蔬菜則是屬於應該長期的食物。應該每天吃才能夠保持身體的強健。
經常向孩子這樣講,能夠有效的強化孩子的意識,孩子也會慢慢轉換成自己提醒自己。應該吃哪些食物,進而傾向於做出利於健康的選擇。
3.家長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所作所為勢必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例如吃飯這個事情來講,如果在家庭生活當中父母經常選擇外賣快餐的方式進行解決飲食,那麼孩子勢必會更加不喜歡吃家常菜,面對外面飲食誘惑時,也更加抵擋不住。
所以家長應當以身作則,儘可能的自己解決日常飲食,不要太過於依賴外面的食品,這樣才能夠慢慢的降低孩子吃零食的頻率,更多的傾向於家庭飲食。
4.豐富孩子的飲食
日常生活當中,家長也可以多學習做飯的菜式,例如在網上學習一些做飯的技巧,學習一些飲食的搭配,豐富孩子的食物選擇。
讓孩子愛上家中的食物,不再貪戀外面的重口味零食,輕鬆的將孩子對於零食的注意力轉移到家中美食上。更好的引導孩子健康美食。
想要讓孩子不挑食、不吃垃圾食品,家長應當多在飲食上下功夫,不要讓孩子認為家長只會「點外賣」,而忽視了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