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中的方藥(上)

2021-02-12 竹筍院

本來這一期在底稿中原定的題目就仨字,醫方明。可是仔細一想,如果真以醫方明當題目來寫,恐怕會成一篇標題黨的文章。醫方明展開討論,大概寫十萬字也是不夠的。所以最後定了「佛典中的方藥」這個題目,選一個相對熟悉的點寫一寫也比較安全,以免破腚百出。

首先對兩個問題進行說明。第一,下文主要討論《大正新修大藏經·密教部》中收錄的典籍。第二,需要對「方藥」的概念作一界定。下文將討論的「藥」是指被認為具有治療效果的,並且其成分可以進入人體的物品。如果找一根樹枝念幾遍經之後拿著它對人比劃,那麼這個樹枝不屬於藥;如果將這個念過經的樹枝切碎煮水喝下去,或者搗碎外敷或者泡水洗澡,這種情況下的樹枝就屬於本文界定的「藥」。由藥形成的組合就是方,一個方裡面可以有一種或多種藥。

佛典中的藥物來源較廣,有植物類(如姜、胡椒)、動物類(如牛黃、酥油)、礦物類(如雄黃、雌黃)及其他(如井水、樹脂)。這些東西有的是印度本土醫學中的藥物,有的是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類似本草綱目,從草木動物礦石到鍋碗瓢盆紙傘燈籠無所不包)。由藥組成的方,有時僅含有一兩種藥,有時也會出現十幾種藥的較大組方。

在這些方藥被認為有效的前提下,它們藥效的來源是不同的。方藥在使用時,存在不同的劑型(如丸、膏、湯)與給藥途徑(如口服、外塗、點眼)。以下將從這兩點展開碼字。

依據藥效的來源,佛典中的方藥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方藥本身並不具有療效,完全藉由咒術力量而達到效果,或雖由藥材組成,但實際療效與已知的醫學知識不符。第二類方藥部分藉助咒術的力量,第三類則是本身具有藥效,不藉助咒力也能達到治療效果。

首先說第一類的第一種情形,本身不具有療效,完全借住咒力達到效果的方藥。這類方藥療效的產生依憑佛教所說的「加持力」,即附著於物質上的精神力量。此類舉例如下: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無蟲水」是用濾囊(一種過濾水的工具)濾過之後的水,本條所說是用藥師咒加持食物、藥物或飲用水給病人服用。水本身不具有治病作用,此處依賴藥師咒的力量而達到「所有病苦悉皆消滅」的效果。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若患腹中痛,取井華水和印成鹽三七顆,咒三七遍,服半升,即差。」本條所說是用井華水(早上起來打的第一桶井水)加鹽(印成鹽,壓製成塊狀的鹽),以大悲咒二十一遍加持,然後喝下去,用來治療肚子痛。冷鹽水100ml(唐譯經文,可取一升≈200ml)喝下去治肚子痛,我覺得大概也許不是很現實,所以此處也是依靠咒力達到治療效果。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若人被射,箭鏃入身不能出者,可取陳酥咒一百八遍,令彼飲之其鏃便出。」本條所說,若有人被弓箭射中,箭鏃入身而不得出,就用陳年酥油(牛奶裡的脂肪,黃油,butter)念一字文殊咒加持一百零八遍,讓傷員喝下去,然後這箭鏃就(自動?)出來了。

借住加持力治病時,不僅可將加持力附著於外在事物(如上述水、酥油)上,有的法門能將加持力附著於行者身上,繼而對患者進行治療。如《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若欲消除身上眾病者,當修楊柳枝藥法……誦真言已摩身上。」又如《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又加持手掌八百遍,以摩熱病者身,臥於淨處即愈。」堪稱一言不合就上去給兩巴掌的治療法。

第一類方藥中也存在這樣一種情形,這類方藥雖然由已知具有療效的藥材組成,但經文描述療效與已知的醫學知識不符,故將療效追溯為咒術的作用。比較典型的如《不空羂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中記載的一種水丸:

「若以胡椒、多誐囉香、青木香、小柏、檀黃、囉娑惹娜(唐言小栢汁)等數末,治水丸如棗,加持十萬遍,便當陰乾。若患一切鬼神病、種種瘧病,或毒藥中、或失音者,當以藥和水研之,加持一百八遍,數點兩眼額上心上,當怒加持,則便除差。作病鬼神若不放舍,即當頭破如阿梨樹枝。若諸毒蟲蛇蠍螫者,以藥塗眼即便除差。」

胡椒、青木香及小柏具有消炎的作用,唐宋時中醫治療急性外眼(感染性)類病所用眼藥配方常可見此類辛溫+苦寒的配伍組合(如《備急千金要方·卷六·目病》條下「治目風淚出浮翳多膿爛方」,用乾薑、礬石、蕤仁、細辛、黃連、戎鹽、決明子、銅青製成膏藥點眼)。但此處記載的方藥卻被用來治療瘧病、中毒、失音、毒蟲蛇蠍傷,並且是通過點眼的方式給藥,實在令人詫異。因此將這類方藥歸屬於完全依靠咒力達到療效的類別中。

第二類是部分依賴咒術產生療效的方藥。這類方藥往往表現為具有超常的治療範圍,如包治百病。這類方藥往往含有已知具有治病效果的藥材,故其本身可發揮一定的治療作用。而超出已知治療作用的其他效果,則應當歸結為咒術的力量。

如《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若患一切病,取水一瓶,以因陀羅呵悉多藥(白及藥也)及缽羅奢藥(赤及也)、白芥子並鬱金香、白檀香等各一分,內著瓶中,加持一萬遍。取此香水淋灌於頂,一切大重病人皆得除差……若患癩病,澡浴灌頂亦得除差。」本條所說藥物用於外洗,對某些皮膚病是有一定療效的。但將功效擴大到「一切大重病人皆得除差」,就是表現為超常的治療功效了。

又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品》說三十二味浴藥方,用三十二種藥材(有些材料因為經文翻譯時中國沒有對應的東西,所以採取了音譯,導致現在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已知的材料大多是芳香類藥材,如菖蒲、麝香、川芎、桂皮、香附子、沉香、檀香、零陵香、丁香、甘松、豆蔻、藿香、青木香、安息香、白膠香等)煮水,誦咒加持,然後拿來洗澡,洗完之後就可達到「所有患苦盡消除」的效果。芳香類藥材煎湯外洗,對於部分皮膚病及情緒不佳是有改善作用的,但將功效擴大到「所有患苦盡消除」,也是表現出超常的治療功效。

第三類是本身具有藥效,不藉助咒力也能達到治療效果的方藥。這類方藥在佛典中數量甚多,側面反映古印度醫學對佛教的影響。受所學專業影響,我在看這類處方時覺得別有趣味,從這些方藥可看出古印度人和古代中國人對不少天然藥物的認識其實是相同的。畢竟大家都是人,撿到東西吃下去後產生的效果應該相差不遠。此類方藥案例較多,正是我們拼湊字數學習借鑑的大好機會。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或復苦痢不能斷者,取橘柚根及榠樝根,磨搗咒之七遍,和水服之即差。「橘柚根,橘子樹、柚子樹的根,性味苦辛溫,可以理氣止痛;榠樝,即榠楂,是中藥材「木瓜」的一個來源(某些地區的用藥習慣)。《本草綱目》「榠樝」條下說可以治痢疾,雖然中藥材裡沒有收錄榠樝根,但可以使用木瓜來組方,以燥溼行氣(橘柚根)+化溼和胃(榠樝)的思路治療痢疾。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若有人患大便不通,取葵子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汁,咒三七遍數服即下。」葵子即冬葵子,性味甘寒,質滑,有通利二便的作用。《金匱要略》中有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漸惡寒,起即頭眩」,用葵子、茯苓杵散服用,以「小便利則愈」。

「若有小兒口中生瘡不能食者,取黃連根,細搗篩下,以和男子母乳汁,咒三七遍,塗口瘡上即差。」黃連苦寒清熱燥溼,針對心脾積熱所生口瘡是十分合適的。這裡將黃連磨成細粉(細搗篩下),用生育男孩子的女性的乳汁調成膏狀,塗口瘡上。對於「男子母乳汁」的運用在同經另一則治眼病的方藥中也有提到,這或許是古印度男女地位不平等的一個折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若患一邊偏風,耳鼻不通、手腳不隨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

這裡的青木香,指的是現在藥典所說的木香。中藥材木香是菊科植物木香的根莖,性味苦辛溫,富含油脂,因而切面呈現青灰色,故名青木香。唐宋本草及方書所用的青木香,現今處方運用時都應使用木香(如紫雪散)。而現在所說的青木香,是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根莖,性味苦寒且有毒,已不被最新版藥典收錄。將馬兜鈴的根莖稱之為青木香是明朝才出現的事情,所以明清以來方書中所稱的青木香,與唐宋及以前所說的是兩種來源。

木香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屬於中醫骨傷科常用外用藥,或見於外洗湯劑中,或見於外貼膏藥中。木香富含油脂,所以用油來提取有效成分是非常合適的。本條用胡麻油熬煮木香,塗在肢體上並輔助按摩以治療中風後遺半身不遂(一邊偏風,耳鼻不通、手腳不隨)。

「若婦人懷妊,子死腹中,取阿波末利伽草(牛膝草也)一大兩,清水二升和煎,取一升,咒三七遍服即出,一無苦痛。胎衣不出者,亦服此藥,即差。」本條是用牛膝的全草煮水服用治療胎死不下。牛膝能活血化瘀,並且具有引血下行的作用,用於治療胎死不下是有依據的,如《千金方》治胞衣不下用冬葵子、牛膝煎水服用。

「若卒患心痛不可忍者,名「遁屍疰」,取君柱魯香(燻陸香),乳頭成者一顆,咒三七遍,口中嚼咽,不限多少,令變吐,即差。慎五辛、酒肉。」

「屍疰」這個詞在中醫學裡有多種解釋,有的是指傳染病(此時「疰」字有的會寫成「注」,疾病在人群間一一傳染,好像水從一個容器注入另一個容器一樣),有的是指突發的類似心腹氣痛的疾病。如《金匱翼》「五屍」條下說:「其症令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無處不惡。或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及攻兩脅;或壘塊踴起,或攣引腰脊是也……停遁不消,去來無時者,名曰遁屍。」究其病因,是由「惡氣所發」,治療時多用芳香行氣類藥物。本條以乳香「乳頭成者一顆」口嚼,引發嘔吐以達到治療效果。「乳頭成者」是描述乳香的形狀,乳香是一種樹脂,乳香樹的樹皮裂開後,油脂流出並逐漸滴向地面,因樹脂粘稠,故下滴過程中會呈現乳頭的形狀(類比一下鐘乳石的形狀,想像不出的話可以百度一下)。乳香放入湯藥熬煮後氣味不好聞,喝下去對胃腸有刺激,曾見老師門診開完含有乳香、沒藥的處方後叮囑病人「藥不好喝,當心嘔吐」。乳香具有理氣活血的作用,對於心胃氣痛是適用的。同時,針對吐法對於心胃氣痛的療效也可以展開進一步的研究(此處應有張子和的微笑)。

「若患丁瘡者,取凌鎖(一本作「霄」)葉搗取汁,咒三七遍,瀝著瘡上,即拔根出,立差。」凌霄花性味甘酸寒,能化瘀散結,《本草綱目》說「莖葉帶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外治疔瘡是可行的。

「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彌葉(苟杞葉也),搗濾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錢一宿,更咒七遍,著眼中,即差。」

「努肉」當為「胬肉」,是角膜受傷後,從結膜往角膜生長的肉狀物。甄權說枸杞苗(嫩葉)「汁注目中,去風障赤膜昏痛」。本條比較奇特的地方在於將枸杞葉榨汁後「浸青錢一宿」,也就是浸泡銅錢一宿。這裡反映的應該是古印度人對於銅礦藥用價值的認識,銅離子能使蛋白質變性,具有殺菌、腐蝕肉芽的作用,古印度人用的眼藥往往含有銅鋅礦。中國古人也有類似的認識,本草中記載的空青、曾青、扁青(以上三種為天然藍銅礦)、膽礬(五水硫酸銅晶體)、爐甘石(碳酸鋅礦)等均被運用於治療眼病。用枸杞葉榨汁浸泡銅錢一宿,可使銅離子進入藥汁,達到治療「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的效果。

(以上胡扯畢,以下諸項提示當說。)

①出於安全考慮,以及對佛教傳承的尊重,請勿擅自修持文中所述各種方藥加持法。若想學習,可尋訪明確師承,並諮詢醫師意見。

合掌

 

雲生院  2019年9月22日

 

 

相關焦點

  • 巴利語與佛典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巴利語佛典和犍陀羅語佛典,並列為我們今天所能夠見到的佛陀言教的最早傳錄,而巴利語文獻的數量規模,則遠勝現存犍陀羅語文獻,故歷來為佛教研究與實踐者所重。巴利語與梵語、犍陀羅語等印度古代語言一樣,同屬於印歐語系印度雅利安語支。
  • 【中醫乾貨】中醫內科學中的方藥體系
    觀看方法: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系統,選擇相應課程進行⊙編輯:杏林君中醫內科方藥體系是中醫方藥之主流,所謂內科方藥,其實質是泛指一切口服湯劑而言。這樣充分體現了中醫外病內治、內病外治、上病下治、下病上。全身一盤棋的整體觀念。中醫內科方藥體系大體可分成下列幾大系統:麻黃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氣湯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黃系等。本系方劑皆出自《傷寒論》、《金貴要略》,其主方麻黃湯、桂枝湯原為外感風寒之主方,但通過各種加減化裁,變化出一個龐大的方劑體系,不僅治療外感有效,同時在治療各種內傷病方面也有極為顯著的效果。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杜正民教授於11月27日因病逝世
    杜正民教授生前在中國佛學院做報告時留影2016年11月27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副主任委員、法鼓佛教學院教授杜正民先生在臺灣馬偕醫院淡水分院離世
  • 有何現實啟示|讀佛典
    「真如」是佛教徒的最高追求,是佛典神秘而又常見的概念,那麼,究竟何為真如?真如理論對我們俗人有何啟示?01真如:宇宙人生的究竟真實在佛典中,與「真如」意思相近的詞還有「如如、法性、實相、法界、勝義」等。
  • 佛教:支謙乃是中國漢譯大乘佛典的奠基人
    支謙在東吳時,從吳黃武元年至建興年中(公元222-253年),凡三十餘年間,都在致力於佛典漢譯工作,翻譯了維摩詰經、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明度經、菩薩本業經、大般泥洹經等經典,主要是大乘佛典。道安著錄了他的譯經總數為三十部,但現在考訂的結果是二十九部。他還修訂和注釋了一些前人譯經,如了本生死經和法句等。
  • 美越合作佛典翻譯程序 初步完成七千萬字佛典譯稿
    在記者招待會上,美籍越南人Tran Tien Khanh博士向媒體表示,他和Tue Quang基金會(美籍越南人組成的致力於佛教研究與翻譯的機構 據悉,此次翻譯原文所採取的是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 顏峻:《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研究方法論的解讀
    筆者認為,應該把程教授新著放到這個大的傳統中去看。程教授先後師從賴永海先生、樓宇烈先生,博士論文研究歐陽竟無先生,對近現代佛教有著長時間的研究。本書既是對民國時期學術態度的繼承,也是對建國後研究理路的繼承,並有著自身的延展。從最基礎的研究態度上講,亦可以說是立足經典、放眼世界、面對中國。以下從「放眼世界」的預流國際學術、「立足經典」的語文學、漢語佛典解讀、「面對中國」的時代關懷三個方面分述之。
  • 2020年中醫(專長)醫師資格考核:水腫的中醫治法方藥
    方藥: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常用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蒼朮、厚樸、草果、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水溼浸漬證,外感風邪,腫甚而喘者,可加麻黃、杏仁宣肺平喘;面腫,胸滿,不得臥,加蘇子、葶藶子降氣行水;若溼困中焦,脘腹脹滿者,可加川椒目、大腹皮、乾薑溫脾化溼。
  • 佛教傳播離不開語言 佛典翻譯人才是弘法的重要力量
    原標題:佛典翻譯人才:弘揚佛教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當代,中國佛教界愈發意識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佛教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關鍵在於培養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僧才。北京龍泉寺住持、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十分強調翻譯對於中國佛教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地位,他曾講到:「準確、系統、完整地翻譯漢語系佛教經典,可以極大地促進中國佛教在世界上的傳播,帶動國際上研究中國佛教的熱潮,可以說是中國佛教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宗教文化的傳播離不開語言。在佛陀的時代,為了幫助每一個有緣的眾生走向解脫, 佛陀曾親自示範, 以不同的語言宣講佛法。
  • 論中藥功效記述在「方藥離合」方面的不完整性
    「方藥離合」之說出自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意思是藥有單行之專功,方有合群之妙用,藥與方的功效是既聯繫又區別的。丹波元堅《藥治通義方藥離合》所謂「數味相合,自有一種功用」,即針對其區別而言。因此,嚴格區分在方藥離合情況下的功效異同,是十分必要的。
  • 誦讀經書時,你可曾想過佛典是如何傳到漢地?由梵文變中文?
    佛教傳入中土之時,佛經的記載,主要使用印度的梵語或是其他西域的語言。從東漢到中唐數百年之間,佛教昌隆,進而出現了大規模的譯經活動,漢譯佛典的增長,對中國的文化、藝術及語言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學佛者,手持經書,誦念有詞,您可曾了解過佛典如何從印度來到漢地?此經是何時來到中國?如何從梵文變成中文的?譯場的組織又如何?這是一個個有趣又令人感動的過程。
  • 四物湯是中醫補血、養血的經典方藥
    中醫方劑中的四物湯是中醫補血、養血的經典方藥,方用當歸、川芎、芍藥、熟地四味藥組成。而孫中山的「四物湯」並不是由上述四味藥組成,而是集四種素食之精而成,即用黃花菜、木耳、豆腐、豆芽這四種食物。  此「四物湯」中的黃花菜又名金針,它的花有健胃、通乳、補血的功效;根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浮腫,小便不利;葉有安神的作用,能治療神經衰弱、心煩不眠、體虛浮腫等症。因有較好的健腦,抗衰老功效,黃花菜也被稱之為「健腦菜」。另外,黃花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纖維素和鐵,還有降壓和防治腸道癌瘤的作用。
  • 習慣用詞大多涉佛「女神」「男神」出自佛典
    (圖片來源:資料圖) 說到佛教語言,很多人會想到和尚口中的「阿彌陀佛」,《大話西遊》中的「般若波羅蜜」,或是王菲的《心經》。近日,在南京師範大學召開的「第八屆漢文佛典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漢語言文字研究專家介紹說,「天花亂墜」、「一絲不掛」等一大批當今習慣用詞均出自佛教文獻。而江蘇省花——「茉莉」一詞是梵文「Mallika」的音譯,這種花產自印度,首見佛經中。
  • |讀佛典
    1、修佛為什麼易於產生消極情緒學佛首先要學的大約就是對生命本質、人生實相的認識,佛典裡這方面的內容也非常豐富,那麼,佛典裡講的現世人生的本質和實相是什麼呢?遍覽佛典,似乎「空」、「苦」、「不淨」是回答這類問題時的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
  • 青主女科方藥歌訣(2),一定要為自己收藏!
    下面我們就繼續用歌訣記憶青主女科中的方藥,吟誦頓悟其精義奧旨,鞏固學習效果。降子湯中當歸芎,紅花牛膝及人參。開骨須用柞木枝,骨閉難產此方中。 轉天湯中用歸芎,附子升麻牛膝參。橫生難產氣血虧,連服二劑能順生。 氣逆難產舒氣散,歸芎人參白芍摻。
  • ︱讀佛典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在這個過程中母親充滿了痛苦:懷胎之時,行動不便,還得時時顧念懷中的小生命,從而喪失了自我,失去了自由;分娩之時,疼得死去活來,甚至還有生命危險,養育孩子也充滿了艱辛與痛苦……胎兒在生產與生長過程中也充滿了痛苦:要來到這個世界首先需要衝出產道
  • 徐福松教授辨治男性不育症的特色方藥及應用
    在臨床上,少精子、弱精子症及少弱精子症均屬於男科四大主症的精子異常部分。少精子病因多為先天不足,或房室不節而耗傷腎精,或五勞七傷,久病及腎,或溫病後期,熱極傷陰,下元不固,症見精子減少、精液稀薄等症狀。由於腎陽不足,命門式微,未能溫煦脾之陽氣,導致脾陽不足,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運化;久病體虛,血證日久,氣血兩虛,精虧水泛,精虧則血少,血少則精少,氣不攝血,血不化精,均可出現精子減少。
  • 青託成長故事(五)方南元:太陽上的星星之火
    當我看到這則消息時,想到太陽表面溫度5500℃,通過這些「星星之火」,可以耀出上百萬攝氏度的日冕光環。中醫也是一顆璀璨輝煌的明珠,也將為世界人民的健康發光發熱。培育這顆明珠上的Campfires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中華中醫藥學會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就是培育中醫Campfires的一項舉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中醫藥遠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長期項目,立意高遠。
  • 86歲老中醫畢生總結的治咳七法(內附48張方藥)
    《內經·咳論》中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廣,牽涉面很大。在治療時,如果不辨病因病機,不講理法方藥,而只投所謂止嗽、鎮咳、祛痰、寧肺之品,籠統施治,輕則遷延不愈,重則變症百出,甚至成癆難救。
  • 佛典故事:捕象記
    久遠以前,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及四眾弟子宣說無上大法。當時,在舍衛國南方的深山中,經常有身具白、青、黑三色的野象出沒。國王心裡盤算著,若派人前往捕捉大象,再交由馴獸師調伏三年,不僅可為坐騎,亦可用來戰鬥,顯赫威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