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一期在底稿中原定的題目就仨字,醫方明。可是仔細一想,如果真以醫方明當題目來寫,恐怕會成一篇標題黨的文章。醫方明展開討論,大概寫十萬字也是不夠的。所以最後定了「佛典中的方藥」這個題目,選一個相對熟悉的點寫一寫也比較安全,以免破腚百出。
首先對兩個問題進行說明。第一,下文主要討論《大正新修大藏經·密教部》中收錄的典籍。第二,需要對「方藥」的概念作一界定。下文將討論的「藥」是指被認為具有治療效果的,並且其成分可以進入人體的物品。如果找一根樹枝念幾遍經之後拿著它對人比劃,那麼這個樹枝不屬於藥;如果將這個念過經的樹枝切碎煮水喝下去,或者搗碎外敷或者泡水洗澡,這種情況下的樹枝就屬於本文界定的「藥」。由藥形成的組合就是方,一個方裡面可以有一種或多種藥。
佛典中的藥物來源較廣,有植物類(如姜、胡椒)、動物類(如牛黃、酥油)、礦物類(如雄黃、雌黃)及其他(如井水、樹脂)。這些東西有的是印度本土醫學中的藥物,有的是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類似本草綱目,從草木動物礦石到鍋碗瓢盆紙傘燈籠無所不包)。由藥組成的方,有時僅含有一兩種藥,有時也會出現十幾種藥的較大組方。
在這些方藥被認為有效的前提下,它們藥效的來源是不同的。方藥在使用時,存在不同的劑型(如丸、膏、湯)與給藥途徑(如口服、外塗、點眼)。以下將從這兩點展開碼字。
依據藥效的來源,佛典中的方藥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方藥本身並不具有療效,完全藉由咒術力量而達到效果,或雖由藥材組成,但實際療效與已知的醫學知識不符。第二類方藥部分藉助咒術的力量,第三類則是本身具有藥效,不藉助咒力也能達到治療效果。
首先說第一類的第一種情形,本身不具有療效,完全借住咒力達到效果的方藥。這類方藥療效的產生依憑佛教所說的「加持力」,即附著於物質上的精神力量。此類舉例如下: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無蟲水」是用濾囊(一種過濾水的工具)濾過之後的水,本條所說是用藥師咒加持食物、藥物或飲用水給病人服用。水本身不具有治病作用,此處依賴藥師咒的力量而達到「所有病苦悉皆消滅」的效果。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若患腹中痛,取井華水和印成鹽三七顆,咒三七遍,服半升,即差。」本條所說是用井華水(早上起來打的第一桶井水)加鹽(印成鹽,壓製成塊狀的鹽),以大悲咒二十一遍加持,然後喝下去,用來治療肚子痛。冷鹽水100ml(唐譯經文,可取一升≈200ml)喝下去治肚子痛,我覺得大概也許不是很現實,所以此處也是依靠咒力達到治療效果。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若人被射,箭鏃入身不能出者,可取陳酥咒一百八遍,令彼飲之其鏃便出。」本條所說,若有人被弓箭射中,箭鏃入身而不得出,就用陳年酥油(牛奶裡的脂肪,黃油,butter)念一字文殊咒加持一百零八遍,讓傷員喝下去,然後這箭鏃就(自動?)出來了。
借住加持力治病時,不僅可將加持力附著於外在事物(如上述水、酥油)上,有的法門能將加持力附著於行者身上,繼而對患者進行治療。如《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若欲消除身上眾病者,當修楊柳枝藥法……誦真言已摩身上。」又如《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又加持手掌八百遍,以摩熱病者身,臥於淨處即愈。」堪稱一言不合就上去給兩巴掌的治療法。
第一類方藥中也存在這樣一種情形,這類方藥雖然由已知具有療效的藥材組成,但經文描述療效與已知的醫學知識不符,故將療效追溯為咒術的作用。比較典型的如《不空羂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中記載的一種水丸:
「若以胡椒、多誐囉香、青木香、小柏、檀黃、囉娑惹娜(唐言小栢汁)等數末,治水丸如棗,加持十萬遍,便當陰乾。若患一切鬼神病、種種瘧病,或毒藥中、或失音者,當以藥和水研之,加持一百八遍,數點兩眼額上心上,當怒加持,則便除差。作病鬼神若不放舍,即當頭破如阿梨樹枝。若諸毒蟲蛇蠍螫者,以藥塗眼即便除差。」
胡椒、青木香及小柏具有消炎的作用,唐宋時中醫治療急性外眼(感染性)類病所用眼藥配方常可見此類辛溫+苦寒的配伍組合(如《備急千金要方·卷六·目病》條下「治目風淚出浮翳多膿爛方」,用乾薑、礬石、蕤仁、細辛、黃連、戎鹽、決明子、銅青製成膏藥點眼)。但此處記載的方藥卻被用來治療瘧病、中毒、失音、毒蟲蛇蠍傷,並且是通過點眼的方式給藥,實在令人詫異。因此將這類方藥歸屬於完全依靠咒力達到療效的類別中。
第二類是部分依賴咒術產生療效的方藥。這類方藥往往表現為具有超常的治療範圍,如包治百病。這類方藥往往含有已知具有治病效果的藥材,故其本身可發揮一定的治療作用。而超出已知治療作用的其他效果,則應當歸結為咒術的力量。
如《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若患一切病,取水一瓶,以因陀羅呵悉多藥(白及藥也)及缽羅奢藥(赤及也)、白芥子並鬱金香、白檀香等各一分,內著瓶中,加持一萬遍。取此香水淋灌於頂,一切大重病人皆得除差……若患癩病,澡浴灌頂亦得除差。」本條所說藥物用於外洗,對某些皮膚病是有一定療效的。但將功效擴大到「一切大重病人皆得除差」,就是表現為超常的治療功效了。
又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品》說三十二味浴藥方,用三十二種藥材(有些材料因為經文翻譯時中國沒有對應的東西,所以採取了音譯,導致現在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已知的材料大多是芳香類藥材,如菖蒲、麝香、川芎、桂皮、香附子、沉香、檀香、零陵香、丁香、甘松、豆蔻、藿香、青木香、安息香、白膠香等)煮水,誦咒加持,然後拿來洗澡,洗完之後就可達到「所有患苦盡消除」的效果。芳香類藥材煎湯外洗,對於部分皮膚病及情緒不佳是有改善作用的,但將功效擴大到「所有患苦盡消除」,也是表現出超常的治療功效。
第三類是本身具有藥效,不藉助咒力也能達到治療效果的方藥。這類方藥在佛典中數量甚多,側面反映古印度醫學對佛教的影響。受所學專業影響,我在看這類處方時覺得別有趣味,從這些方藥可看出古印度人和古代中國人對不少天然藥物的認識其實是相同的。畢竟大家都是人,撿到東西吃下去後產生的效果應該相差不遠。此類方藥案例較多,正是我們拼湊字數學習借鑑的大好機會。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或復苦痢不能斷者,取橘柚根及榠樝根,磨搗咒之七遍,和水服之即差。「橘柚根,橘子樹、柚子樹的根,性味苦辛溫,可以理氣止痛;榠樝,即榠楂,是中藥材「木瓜」的一個來源(某些地區的用藥習慣)。《本草綱目》「榠樝」條下說可以治痢疾,雖然中藥材裡沒有收錄榠樝根,但可以使用木瓜來組方,以燥溼行氣(橘柚根)+化溼和胃(榠樝)的思路治療痢疾。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若有人患大便不通,取葵子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汁,咒三七遍數服即下。」葵子即冬葵子,性味甘寒,質滑,有通利二便的作用。《金匱要略》中有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漸惡寒,起即頭眩」,用葵子、茯苓杵散服用,以「小便利則愈」。
「若有小兒口中生瘡不能食者,取黃連根,細搗篩下,以和男子母乳汁,咒三七遍,塗口瘡上即差。」黃連苦寒清熱燥溼,針對心脾積熱所生口瘡是十分合適的。這裡將黃連磨成細粉(細搗篩下),用生育男孩子的女性的乳汁調成膏狀,塗口瘡上。對於「男子母乳汁」的運用在同經另一則治眼病的方藥中也有提到,這或許是古印度男女地位不平等的一個折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若患一邊偏風,耳鼻不通、手腳不隨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
這裡的青木香,指的是現在藥典所說的木香。中藥材木香是菊科植物木香的根莖,性味苦辛溫,富含油脂,因而切面呈現青灰色,故名青木香。唐宋本草及方書所用的青木香,現今處方運用時都應使用木香(如紫雪散)。而現在所說的青木香,是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根莖,性味苦寒且有毒,已不被最新版藥典收錄。將馬兜鈴的根莖稱之為青木香是明朝才出現的事情,所以明清以來方書中所稱的青木香,與唐宋及以前所說的是兩種來源。
木香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屬於中醫骨傷科常用外用藥,或見於外洗湯劑中,或見於外貼膏藥中。木香富含油脂,所以用油來提取有效成分是非常合適的。本條用胡麻油熬煮木香,塗在肢體上並輔助按摩以治療中風後遺半身不遂(一邊偏風,耳鼻不通、手腳不隨)。
「若婦人懷妊,子死腹中,取阿波末利伽草(牛膝草也)一大兩,清水二升和煎,取一升,咒三七遍服即出,一無苦痛。胎衣不出者,亦服此藥,即差。」本條是用牛膝的全草煮水服用治療胎死不下。牛膝能活血化瘀,並且具有引血下行的作用,用於治療胎死不下是有依據的,如《千金方》治胞衣不下用冬葵子、牛膝煎水服用。
「若卒患心痛不可忍者,名「遁屍疰」,取君柱魯香(燻陸香),乳頭成者一顆,咒三七遍,口中嚼咽,不限多少,令變吐,即差。慎五辛、酒肉。」
「屍疰」這個詞在中醫學裡有多種解釋,有的是指傳染病(此時「疰」字有的會寫成「注」,疾病在人群間一一傳染,好像水從一個容器注入另一個容器一樣),有的是指突發的類似心腹氣痛的疾病。如《金匱翼》「五屍」條下說:「其症令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無處不惡。或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及攻兩脅;或壘塊踴起,或攣引腰脊是也……停遁不消,去來無時者,名曰遁屍。」究其病因,是由「惡氣所發」,治療時多用芳香行氣類藥物。本條以乳香「乳頭成者一顆」口嚼,引發嘔吐以達到治療效果。「乳頭成者」是描述乳香的形狀,乳香是一種樹脂,乳香樹的樹皮裂開後,油脂流出並逐漸滴向地面,因樹脂粘稠,故下滴過程中會呈現乳頭的形狀(類比一下鐘乳石的形狀,想像不出的話可以百度一下)。乳香放入湯藥熬煮後氣味不好聞,喝下去對胃腸有刺激,曾見老師門診開完含有乳香、沒藥的處方後叮囑病人「藥不好喝,當心嘔吐」。乳香具有理氣活血的作用,對於心胃氣痛是適用的。同時,針對吐法對於心胃氣痛的療效也可以展開進一步的研究(此處應有張子和的微笑)。
「若患丁瘡者,取凌鎖(一本作「霄」)葉搗取汁,咒三七遍,瀝著瘡上,即拔根出,立差。」凌霄花性味甘酸寒,能化瘀散結,《本草綱目》說「莖葉帶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外治疔瘡是可行的。
「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彌葉(苟杞葉也),搗濾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錢一宿,更咒七遍,著眼中,即差。」
「努肉」當為「胬肉」,是角膜受傷後,從結膜往角膜生長的肉狀物。甄權說枸杞苗(嫩葉)「汁注目中,去風障赤膜昏痛」。本條比較奇特的地方在於將枸杞葉榨汁後「浸青錢一宿」,也就是浸泡銅錢一宿。這裡反映的應該是古印度人對於銅礦藥用價值的認識,銅離子能使蛋白質變性,具有殺菌、腐蝕肉芽的作用,古印度人用的眼藥往往含有銅鋅礦。中國古人也有類似的認識,本草中記載的空青、曾青、扁青(以上三種為天然藍銅礦)、膽礬(五水硫酸銅晶體)、爐甘石(碳酸鋅礦)等均被運用於治療眼病。用枸杞葉榨汁浸泡銅錢一宿,可使銅離子進入藥汁,達到治療「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的效果。
(以上胡扯畢,以下諸項提示當說。)
①出於安全考慮,以及對佛教傳承的尊重,請勿擅自修持文中所述各種方藥加持法。若想學習,可尋訪明確師承,並諮詢醫師意見。合掌
雲生院 201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