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捕象記

2020-12-20 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久遠以前,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及四眾弟子宣說無上大法。

當時,在舍衛國南方的深山中,經常有身具白、青、黑三色的野象出沒。國王心裡盤算著,若派人前往捕捉大象,再交由馴獸師調伏三年,不僅可為坐騎,亦可用來戰鬥,顯赫威勢。

當時在象群中,有一隻為龍所生的神象,不僅身白如雪,尾巴赤紅,象牙亦如黃金般耀眼。獵人看到這隻曠世稀有的神象後,火速回宮向國王稟報:此象形體奇特,可為國王的坐騎。

國王聽了非常心動,立即派遣捕象師三十餘人前往捕捉。捕象師一行來到深山象群出沒的地區,設下獵網準備圍捕神象,這隻神象知道眾人的來意,便故意落入陷阱之中。

這時,獵人們蜂擁而上,將神象團團圍住;神象怒由心生,奮力向前衝撞踢跳,使得在旁的獵人非死即傷。

當時,山中有一位學道多年、未得禪定的年輕比丘,從遠處看到神象追逐傷人,心生憐憫,於是倚仗著自己身強體健,決定以一己之力去救人。

當時佛陀觀察因緣,知道這位比丘可能會被神象所殺,於是立刻前往深山,抵達後全身大放光明。神象見到佛光,立即息滅怒火,不再追逐殺人。

一旁的比丘恭敬地頂禮佛陀,佛陀也為比丘開示一首偈子:「勿妄嬈神象,以招苦痛患,惡意為自殺,終不至善方。」

比丘聽到這首偈子後,為自己魯莽救人的行為感到懊悔,誠心懺悔謝罪;由於專注一心,即於佛前證得阿羅漢果。而那些捕象師也都因此得到解救,聞法後亦了悟佛理。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四》

省思:

佛法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唯有真智中才有大悲

若慈悲沒有智慧為前導,容易流於愛見大悲;只有智慧,沒有慈悲,則易淪於世智辯聰,甚至危害世間。學佛之人應當悲智雙運,將心安住於定慧當中,才能自利利他,廣度有情。

(轉)

推薦幾篇很好的文章:「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見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聞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六解一亡」、「《楞嚴經》精華篇:七處徵心」、「《佔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王菩薩開示的唯心識觀法門」。

相關焦點

  • 巴利語與佛典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巴利語佛典和犍陀羅語佛典,並列為我們今天所能夠見到的佛陀言教的最早傳錄,而巴利語文獻的數量規模,則遠勝現存犍陀羅語文獻,故歷來為佛教研究與實踐者所重。巴利語與梵語、犍陀羅語等印度古代語言一樣,同屬於印歐語系印度雅利安語支。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杜正民教授於11月27日因病逝世
    杜正民教授生前在中國佛學院做報告時留影2016年11月27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副主任委員、法鼓佛教學院教授杜正民先生在臺灣馬偕醫院淡水分院離世
  • 有何現實啟示|讀佛典
    「真如」是佛教徒的最高追求,是佛典神秘而又常見的概念,那麼,究竟何為真如?真如理論對我們俗人有何啟示?01真如:宇宙人生的究竟真實在佛典中,與「真如」意思相近的詞還有「如如、法性、實相、法界、勝義」等。
  • 佛教:支謙乃是中國漢譯大乘佛典的奠基人
    支謙在東吳時,從吳黃武元年至建興年中(公元222-253年),凡三十餘年間,都在致力於佛典漢譯工作,翻譯了維摩詰經、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明度經、菩薩本業經、大般泥洹經等經典,主要是大乘佛典。道安著錄了他的譯經總數為三十部,但現在考訂的結果是二十九部。他還修訂和注釋了一些前人譯經,如了本生死經和法句等。
  • 佛典中的方藥(上)
    所以最後定了「佛典中的方藥」這個題目,選一個相對熟悉的點寫一寫也比較安全,以免破腚百出。首先對兩個問題進行說明。第一,下文主要討論《大正新修大藏經·密教部》中收錄的典籍。第二,需要對「方藥」的概念作一界定。下文將討論的「藥」是指被認為具有治療效果的,並且其成分可以進入人體的物品。
  • 美越合作佛典翻譯程序 初步完成七千萬字佛典譯稿
    據悉,此次翻譯原文所採取的是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 習慣用詞大多涉佛「女神」「男神」出自佛典
    近日,在南京師範大學召開的「第八屆漢文佛典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漢語言文字研究專家介紹說,「天花亂墜」、「一絲不掛」等一大批當今習慣用詞均出自佛教文獻。而江蘇省花——「茉莉」一詞是梵文「Mallika」的音譯,這種花產自印度,首見佛經中。 「女神」「男神」均出自佛典 如今,網絡用語中各路「女神」、「男神」層出不窮。
  • 顏峻:《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研究方法論的解讀
    5.漢文佛典的深入解讀漢文佛典解讀也是繼承漢語佛學研究傳統的重要內容,因其重要性,故單列一節。漢文佛典筆者意指用漢文書寫的佛教典籍,既包括漢譯佛典、中國歷代高僧大德的論著,也包括日韓等國的漢文論著。漢文佛典與梵巴佛典相比有其特色:第一,漢譯佛典數量最為龐大,有的典籍只有漢文尚存,如大量部派佛教的文獻,又如《大智度論》《成實論》《大乘掌珍論》等重要大乘論典。第二,經典翻譯過程持續千餘年,保留了大量不同版本的經典,這些經典的原始文獻可能來自印度及中亞各國,通過研究可見其內容流變,乃至分析原始語言的痕跡。
  • 佛教傳播離不開語言 佛典翻譯人才是弘法的重要力量
    原標題:佛典翻譯人才:弘揚佛教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當代,中國佛教界愈發意識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佛教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關鍵在於培養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僧才。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佛教在中國文化中深深紮根、廣為流布,並且形成了中國佛教自成體系的華嚴、天台、淨土和禪宗等中國佛教流派,這一切都與精通外語的佛門高僧嘔心瀝血譯出的高水平漢譯佛典密不可分。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其經文都是西域文字、波斯文字和印度文字。最先為犍陀羅文、焉耆文、龜茲文,後來則是巴利文、梵文,能夠讀懂原文的人極少。因此,佛教譯經家自然就成了佛教傳播的主要承擔者。
  • 誦讀經書時,你可曾想過佛典是如何傳到漢地?由梵文變中文?
    從東漢到中唐數百年之間,佛教昌隆,進而出現了大規模的譯經活動,漢譯佛典的增長,對中國的文化、藝術及語言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學佛者,手持經書,誦念有詞,您可曾了解過佛典如何從印度來到漢地?此經是何時來到中國?如何從梵文變成中文的?譯場的組織又如何?這是一個個有趣又令人感動的過程。以下將與您分享法鼓文化出版的《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佛典漢譯史要略》一書中的相關資料。
  • 佛典故事:賢哲比丘具足九法
    故事中,世尊以孔雀為譬喻,教示諸比丘們,除了嚴持淨戒之外,還須具足佛所開示之九法,以成為賢哲比丘自許。我等學道之人,應當依佛所教,如是學習,以清淨的身口意攝化有緣眾生,使其皆能清淨自心,深獲法益。
  • 佛典故事:如是善緣
  • 佛典故事:雙胞胎遇佛成道緣
  • |讀佛典
    1、修佛為什麼易於產生消極情緒學佛首先要學的大約就是對生命本質、人生實相的認識,佛典裡這方面的內容也非常豐富,那麼,佛典裡講的現世人生的本質和實相是什麼呢?遍覽佛典,似乎「空」、「苦」、「不淨」是回答這類問題時的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
  • 佛典故事:釋迦龍宮佛舍利起塔記
    在經典裡記載著這麼一段龍宮佛舍利起塔因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般涅槃荼毗之後,留下了八斛四鬥的舍利,當時印度八個國家的國王為了想供養到佛陀的舍利,紛紛起兵前來搶奪。
  • 佛教故事的興起,佛教對文學的促進
    佛經除了講解法義和修行外,也有一種是講佛教故事。如《維摩詰經變文》、《阿彌陀經變文》、《法華經唱文)。講經文一般是嚴格說經,宣揚義理的。講佛經故事則稍有不同,一般是講述佛陀生平行事以及在佛經裡出現的故事。講述佛陀生平行事的有寫佛陀成道的故事的,亦有寫過去無量生的故事。
  • 佛典故事:佛陀威德折服外道
  • 高僧故事:六十老翁學佛苦行 百歲來華翻譯佛經
    編者按:佛教典籍浩如煙海,這些漢譯佛典是古代無數高僧的心血結晶。參與佛典翻譯的高僧中,有些來自印度,有些來自西域,他們或者獨立翻譯,或與中土高僧攜手,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很多傳奇動人的故事。
  • 佛典故事:婆羅門智者敬僧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