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的興起,佛教對文學的促進

2020-12-08 普通人看世界

佛經除了講解法義和修行外,也有一種是講佛教故事。如《維摩詰經變文》、《阿彌陀經變文》、《法華經唱文)。講經文一般是嚴格說經,宣揚義理的。講佛經故事則稍有不同,一般是講述佛陀生平行事以及在佛經裡出現的故事。講述佛陀生平行事的有寫佛陀成道的故事的,亦有寫過去無量生的故事。

在講述佛經時的故事中,最有影響的變文應為《大目犍連冥間救母變文》。這篇變文取材於《佛說盂蘭盆經》、《佛說報恩奉公瓦經》等諸多佛典,內容是大目犍連為救其母出地獄遇閻羅王、五道將軍,經歷萬千辛苦,方到得阿鼻地獄尋得母親,由於廣造孟蘭盆善根,終於救得母親。目前《目連救母變文》大意均如此,但存有六種不同的資料,目連救母的故事後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之大是變文中不多見的。變文的發展使其創作內容逐漸擴大到一些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上去,在敦煌發現的非佛教故事的變文就有很多,如《伍子胥變文》、《王昭變文》。

我們可看見佛教內容逐漸減少,而關於傳說、歷史之事增多,變文為後世一些通俗文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從藝術風格上說,變文也自有其獨特的魅力。變文的作者們創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並且在描寫場面上極為宏大、繁複。諸如目連救母諸變文中對地獄的描寫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變文的作者在語言的運用上也為後世開了新的風氣,他們吸收了大量的口語和佛典詞彙,一般來說是半文半白的語言,其形式比六朝以來的駢文自由靈活得多。因而變文以其豐富的詞彙、通俗的方式區別於一般文士的作品,這也是變文得以流傳並不斷發展變化的原因。

變文在宋初受禁之後,其演變就有了分化,其直接的繼承形式是以唱為主的寶卷,其間接的繼承形式是以唱為主的彈詞、諸宮調和以講為主的講史、小說的話本,在宋代瓦肆構欄之中,這種通俗文學達到了一個較為繁榮的時期,這一切都和變文有關。就寶捲來說,是宋初俗講被禁止後一種新的佛教宣傳形式,是由變文直接發展而來的。

一般來說,寶卷形成於宋代,盛於明清,和變文一樣,在民間流傳之後,也出現了許多非佛教故事的寶卷,佛教性的寶卷是「宣卷」(也稱「說經」「說因緣」)的腳本。是以佛教故事居多,宣揚因果報應。現存的寶卷有《銷釋金剛科儀》和北宋天竺普明禪師編的《香山寶卷》。其中《香山寶卷》是敘述觀音故事,這類故事是和北宋觀音信仰分不開 的,後來,寶卷也有了世俗化的本子,如《梁山伯寶卷》、《藥名寶卷》。寶卷在形式上以韻文為主,間以散文,後來發展為一種曲藝。

佛教對小說的影響比佛教對詩歌的影響要大得多。這主要是因為詩歌作為一種正統的文學體裁一直在諸多先人古法的束縛下,而小說則不然,《漢書·藝文志)斥其為「道聽途說」、君子弗為之物,在六朝出現了志怪小說,從此後,佛教對古典小說從內容、結構到主題思想產生了多方面重大影響,可以說,小說在古代以非正統題裁而獲得相當巨大的成就是和佛教對其的影響分不開的。

六朝時,各種志怪小說在民間流傳。當時的風氣是佛道兩家盛行,因而志怪小說多是談鬼神之異。當時的佛教僧侶用這樣一種形式來宣揚佛教義理,如專記觀世音菩薩神力故事的就有《觀世音應驗記》、《續觀世音應驗記》、《系觀世音應驗記》三種之多。另外象幹寶的《搜神記》,顏之推的《冤魂志》均為六朝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六朝最大的小說家當推劉義慶,其著有《幽明錄》三十卷、《宣驗記》三十卷多是勸人向善、向人說神像威靈之事,從六朝志怪小說開始,這種輪迴報應,人生如夢的觀點就開始成為小說反覆表現的思想內容。

魯迅先生曾在《古小說鉤沉序》中指出:「幽驗冥徵,釋化之小乘」是小說權輿的一種。到了唐傳奇小說和話本小說之時,佛教的影響就日益增大了,從淵源上來說,佛傳、佛教本生、因緣故事等促進了唐傳奇小說的發展。宋代的話本小說又是由唐代變文發展演變來的,宋人在說書場所說(說故事)的底本即為話本,話本直接來源於俗講的腳本:變文,話本分為講史和小說兩類。前者篇幅較大,後者多為白話短篇。話本小說經過發展逐步形成了章回小說,章回小說在明清時是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封神演義》就是章回小說的代表之作,四大名著更反映了古代小說的最高成就,就小說整個體裁的發展來看:從志怪小說到章回小說固然有文體本身漸次發展的原因在內,但佛教故事、變文亦是推動小說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吳承恩所著(西遊記),正是在唐僧玄奘取經的故事,話本等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宋人說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共三卷十七章,已初具長篇章回小說雛形,這為《西遊記》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西遊記》的局部細節來說,幾平處處皆有佛教典籍和故事的痕跡直接取材於佛家典籍和故事,經過加工演變而成小說是佛教對小說創作影響的直接形式。其影響的間接形式則是佛教在思想上,主題上對古典小說的影響。代表我國古代長篇小說成就最高峰的《紅樓夢》正是以夢開始,以夢結束,書中主人公賈寶玉一日險些悟了禪機都可以明顯地看出佛教思想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佛教與文學:「日本金剛寺佛教典籍調查研究」成果報告國際學術研討...
    10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與日本大型科研項目「金剛寺所藏典籍的調查與研究」研究團體共同舉辦的「佛教與文學—日本金剛寺佛教典籍調查研究」成果報告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學館召開。本次會議主題為「佛教典籍與中日佛教文學」。首日的中心議題為「日本金剛寺佛教典籍調查研究」成果公開報告,以學術報告的形式對其研究團隊十餘年來所從事的金剛寺所藏佛教典籍研究的豐碩成果進行了展示。
  • 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 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會與泉州旅遊文學舉行文化聯誼會
    2020年1月15日,由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會、泉州旅遊協會旅遊文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福建省旅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地維碼(福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優壹藝術教育培訓機構承辦的「迎新年文化聯誼晚會」於泉州鯉酒佳宴舉辦。
  • 《佛教常識答問》:佛教常識大全
    摘自:趙樸初  著 《佛教常識答問》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2月 閱讀提示:本書是學習佛教知識的最通俗讀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首選入門書。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
    本屆論壇以「從寺廟建築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旨在從寺廟建築具象視角與歷史發展緯度,進一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與交流融合特點,闡述其在佛教中國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並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道德準則、教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新時代佛教健康傳承。當今世界佛教體系按照語系主要劃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堅持佛教中國化講好成都佛教故事丨第二期:成都大慈寺的民俗故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新時期佛教故事,是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和傳承優秀民間文學的重要手段。成都士庶的極樂之宴唐宋時期成都大慈寺的民俗故事相信看過《妖貓傳》的朋友,對電影裡花萼相輝樓的「極樂之宴」存有很深刻的印象吧。傾國傾城的楊貴妃,古靈精怪的幻道人,仙氣飄飄的飛天舞,神龜常祝四時壽,太液滿酌三千觴,中國古人的宴會有雕塑、繪畫、舞蹈、音樂,炫光而震撼。
  • 訪談︱孫英剛: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嗎?
    佛教在亞洲的興起傳播,是人類歷史的大事,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它也是理解東亞文明根基的抓手。如果考慮到佛教在公元前4—5世紀已經作為印度教的一種異端教派開始傳播,但是在釋迦牟尼涅槃後的五六百年中,它沒有傳入中土——儘管我們有一些阿育王分舍利之類的傳說。
  • 佛教東傳,除了孕育西遊記這個大IP,還給中華文明增添了什麼色彩
    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學語言的影響。佛教的傳入,為中國文學語言增添了新的詞彙。據語言學家們通過仔細分析得出結論:漢語中約有35000單詞出自佛經翻譯。如世界、實際、如實、相對、現象、覺悟、解脫、頓悟、眾生、六道、有情、無情、淨土、彼岸、知識、唯心、比量等都來自於佛教典籍。
  • 長安佛教與文學的發展史——大雁塔
    今天一蕊和小強來到了著名的大雁塔,帶大家領略長安佛教與文學的發展史。城牆以南的郊外,有一座寬敞的寺院,叫慈恩寺;寺內一座氣勢雄偉的七層磚塔巍然屹立,這就是西安著名的地標大雁塔。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當太子時,為紀念母親文德皇后而修建的,而大雁塔,是你我都熟知去西天取經的唐玄奘法師所建。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培養目標是,僧人學員畢業後,能勝任寺院的住持,組織現代化僧團;居士學員畢業後,能推廣佛法,成立佛教正信會。在戰亂頻仍的動蕩歲月,武昌佛學院艱難地堅持了二十多年,直到1949年因種種原因而停辦。武昌佛學院對中國近現代佛教的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開創了佛教教育與佛教改革的新局面。
  • 堅持佛教中國化 講好成都佛教故事丨第三期:福康安與成都昭覺寺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新時期佛教故事,是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和傳承優秀民間文學的重要手段。關於這座人物塑像的故事,不僅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在清人釋中恂修纂的《重修昭覺寺志》裡,而且廣泛流傳在成都地區的民間傳說中。昭覺寺山門裡的福康安塑像福康安,滿洲鑲黃旗人,大學士傅恆第三子,乾隆帝嫡後孝賢皇后的侄子,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清朝中葉名臣、民族英雄。
  •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怎麼講?_華人佛教_鳳凰網
    布施(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像:曹立君)(一)人生佛教的內容近代佛門領袖太虛大師上世紀30年代在重慶北碚的縉雲山,首先明確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另外還專門把《十善業道經》提出來,說《十善業道經》就是人生佛教的綱領。《十善業道經》就是講做人,講五戒十善、明因識果,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發菩薩心、修菩薩行,趣入佛果,故《十善業道經》是一部奉行人生佛教的寶典。(二)人乘到佛乘的四個過程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與中國現實密切相應,符合佛陀的本懷,有四個過程:1.人生改善。就是要把人生走向善的道路,首先把人做好。
  • 研修班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有些歷史就能考察得到,比如說在哪個位置,對哪些人講,甚至還能推斷出在講這部經之前講的什麼,之後又講的什麼;可是大乘就很難這樣去考量。小乘經典非常的樸實,樸實到太容易接受了,比較接近人類的思維方式。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包括佛滅度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佛教流行的都是原始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上座部、大眾部,尤其上座部影響非常大,因為比較接近正常人類的思維方式。
  • 新疆歷史人物:佛教大師鳩摩羅什,傳奇一生的故事令人敬佩
    當時的古印度也有人預測將有一位佛教大師降生在龜茲;後來疏勒也有高僧預測佛教的高僧降臨了。所以他們曾到龜茲尋覓過,當時出生的小孩,他們就把目光定格在鳩摩羅什的身上了。在鳩摩羅什幾歲的時候,他父親國家的國王就邀請他能夠回到他們的國家去,因此才有了鳩摩羅什的的母親,帶著他才回到了那個國家。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據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有許多信徒。佛陀因人設教,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傳教方法,而弟子們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發揮。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大乘佛教自稱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的此岸,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經典有《般若經》、《維摩經》、《大般涅槃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大乘佛教在印度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一、初期,約一世紀至五世紀,以宣揚「假有性空」的理論為主,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的中觀學派。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_宗教_中國西藏網
    本屆論壇以「從寺廟建築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旨在從寺廟建築具象視角與歷史發展緯度,進一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與交流融合特點,闡述其在佛教中國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並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道德準則、教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新時代佛教健康傳承。當今世界佛教體系按照語系主要劃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理清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思路和政策 促進佛教道教健康發展淨化社會...
    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是中央科學分析宗教工作發展規律做出的英明決策,必將對促進佛教道教長期健康發展、淨化社會風氣、增進社會和諧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一定要統一思想認識,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共同做好相關工作。第二,把準定位,佛教道教商業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明確宗教團體、政府、企業等各方在治理工作中應負的責任。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是一項需要各方面共同參與的系統性工程。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第三次翻譯活動始於《南京條約》的籤訂,以社會科學、軍事科學和文學作品為主。第四次翻譯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中斷了一段時間,但在70年代末恢復了勢頭。雖然最早的歷史記錄顯示,中國在11世紀的翻譯活動十分零星。直到六朝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僧侶才開始著手將佛教經典翻譯成中文,關於翻譯的嚴肅討論才開始。第一波翻譯活動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
  •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達到人們追求的修為,是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道教是中國本土的,而佛教卻是來自國外。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歷史終點站,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道教和佛教的故事。
  • 來自佛教的成語
    成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則源自五祖弘忍傳法六祖慧能的故事。禪宗五祖弘忍把衣缽傳給慧能,怕別的門人不服,就讓慧能速回南方。慧能半夜南行,身後數百人追趕,最後被一個名叫慧明的和尚追上。慧明俗姓陳,原是一介武夫,為人魯莽粗惡,慧能以為撞上這麼一個人,恐怕逃不掉了,就把衣缽放在一塊石頭上讓他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