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動自行車:想說愛你不容易
大量電動自行車行駛在河南鄭州市區的街頭。電動自行車已成為不少城市治理交通的難點。(資料圖片)
隨著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動自行車被越來越多的市民視為重要的代步工具,但也給城市管理帶來了新的課題,甚至引發了城市是否該「限電」的討論。城市該如何管理電動自行車,市民又該怎樣用好這一「室外家用電器」?——
對電動自行車的爭論由來已久。由於價格親民、騎行方便,電動自行車逐步成為城市中的一種重要交通工具,被許多人視為「室外家用電器」。據了解,目前全社會保有量超過2.2億輛。不過,由於電動自行車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如何管理也長期存在爭議,也引發了近年來多個城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限電」舉措。近來,「限電」話題再度升溫,促使全社會深入思考破解之道。
路權之爭是關鍵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日前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說,電動自行車節能、環保、便捷,提高了百姓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質量,還成為郵政、物流、外賣等與民生息息相關行業的「生產資料」,並對緩解交通擁堵、空氣汙染等「城市病」起到積極作用。對電動自行車的作用,公眾和輿論基本沒有異議,如何兼顧出行效率與交通秩序才是各方爭議的焦點。
不久前提出嚴格限行電動車的深圳警方認為,道路設計建設分為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電動三輪車速度較快,大量行駛在人行道上,有時還違法駛入機動車道,部分駕駛人漠視交通規則,對其自身及其他交通參與者都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深圳道路資源緊缺,路權爭奪激烈。」深圳市交警局局長徐煒說出了問題的關鍵,不過他也表示在推出一些限制性措施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使用群體共享道路資源。
深圳市政協委員、城市道路建設管理學者王雪認為,「禁摩限電」或能倒逼電動車行業標準更新,提高駕駛者的遵章守紀意識,以及推進城市路權重新分配。不過她也表示,應該多方聯動,根據市民的需求,解決快遞等行業「最後一公裡」的末端需求。
馬中超說,安全是所有行業發展的底線,不過城市管理者在治理交通亂象的同時,應該真正「以人為本」,換位思考普通百姓對出行便利的需求。他認為,我國一些城市管理者多從汽車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往往忽略了非機動車使用主體在交通參與過程中的角色,這就使得汽車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城市道路發展可承受的程度。他建議城市管理者應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來保障各種合法交通工具的路權,讓大家都「有路可行」。
管理應強化更應細化
一些城市在採取相關管理措施時,反覆提到超標電動車「無法上牌、未購買保險、未納入管理」,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在傷員救治和事後賠償等方面難以解決。
記者了解到,類似問題確實存在。我國電動自行車行業長期沿用十幾年前制定的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車速不大於20公裡每小時、電動機功率不大於240瓦。如今,人們對電單車出行要求速度高、對運貨的電動車要求載重量大,相關標準已不適應現實需求,技術發展也使得生產和改裝以提升時速較為容易,所以出現了「達標車很難賣出去、上路車基本都超標」的尷尬現狀。這樣,交警管理覺得理直氣壯,被處罰者又因為法不責眾等心理而不服氣,增加了彼此的不信任和不理解。
有專家分析稱,許多城市的管理部門往往將超標電動自行車簡單等同於非法車輛,將其上路行駛視作違法行為,進行嚴格管理和處罰。姑且不論正確與否,從實際效果來看並不理想。業內領軍企業浙江綠源電動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倪捷告訴記者,自己和同行最近半個月非常關心事情的進展。
倪捷說,管理者和社會應該幫助電動車駕駛者增強安全意識、合法使用保險,並以平等和充分尊重的態度公正執法,在保障駕駛者權利的同時處罰不文明行為,而不能搞「一刀切」。
「限電」潮會否出現待觀察
一些城市的「限電」做法,會不會引起其他城市競相仿效?馬中超坦言,對此頗為擔憂。他希望,其他地方在出臺管理措施或辦法時,避免簡單決策、倉促施行,而應該牢牢把握住保障民生、減輕環境汙染等要點,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承受能力,合理配置各類型交通工具的數量。
近年來,關於電動車的爭議並不少見。比如,廣州市2014年底針對非機動車等出臺「五禁」(禁售、禁油、禁行、禁停及禁營運)管理條例徵求意見,馬中超說,最近深圳的「禁摩限電」與廣州延續兩年的「五禁」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希望相關城市管理部門能夠「用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勇氣來解決城市管理難題」。
不應被忽視的是,電動車有著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並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買得起養得起汽車,高峰期的交通擁堵也使得電動車具備了市場需求。」深圳市民高文裕稱,沒有汽車的市民出行需要電動車,快遞、送水等物流末端出行也依賴這些交通工具。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交通管理部門應該以疏為主,而不是以強硬的態度簡單封堵。
「我們從來不反對規範管理、不反對合理的禁限行舉措,譬如對北京自4月11日起在10條道路上禁行電動自行車的有關舉措,社會反響就比較平靜,類似的方式方法值得各地借鑑參考。」馬中超說,綠色發展和便民利民不是一句空話。在提高城市管理能力、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和更好保障民生需求這3大課題上,相關城市的主政者應該按照綜合研判在先、科學決策在後,而絕不能用試錯來驗錯,增加管理成本,埋下可持續發展隱患。(楊開新楊陽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