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一位虔誠基督徒的信仰歷程

2021-02-13 尋訪傳教士的足跡

小引:孫中山被譽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中華民國國父等頭銜,其實他還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其所作所為給國人留下美好見證。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在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普通家庭,孫中山的譜名叫德明,幼名帝象,稍長取名文。

貧窮落後的翠亨村

父親孫達成16歲即到澳門鞋店做學徒,後做鞋匠,月薪僅4元,32歲返鄉娶楊氏為妻,佃耕為生,兼做更夫,全家蜷居在村邊一間長二丈六尺、寬一丈二尺的泥磚屋,以番薯為主食,境況艱難,孫中山出生前,母生四子,僅長兄孫眉、姐孫妙茜成人。

孫達成和楊氏畫像

1878年,12歲的孫中山隨母親前往美國檀香山與長兄孫眉一起。24歲的孫眉讓他學做店員,還送他在一所私立商業學校補習算術;後見他聰敏勤學,求知慾強,便於1879年9月把他送到夏威夷州首府火奴魯魯的意奧蘭尼學校(英國聖公會史泰利主教於1862年創辦)就讀。

少年孫中山 

1883年春,孫中山升學到美國基督教公理會1841年創辦的火奴魯魯阿湖書院,學校是檀香山最高等級的書院,相當於美國大學的預科,英語和歷史教育尤其有名,華人同學多是基督徒,孫中山在傳教士芙蘭諦文及諸教員的影響下信道愈篤,卻受到哥哥極力反對,因孫眉雖出洋十餘年,仍謹守儒家禮教,對弟弟信仰耶穌難以接受,訓斥責罵,力阻入教,並密稟父親,召其回鄉,嚴加管教。

孫眉(1854—1915)

1883年7月孫中山被迫回到故鄉翠亨村後,見鄉人迷信鬼神,膜拜偶像,常到廟裡去燒香跪拜,不禁感嘆:「使我們受苦的主要禍根是愚昧。」 便與同為基督徒的同鄉好友陸皓東立志改革,傳播新知,破除迷信,並搗毀神像;他們的行為引起了村民的公憤,遂將他和陸皓東驅逐離鄉。 

陸皓東(1868-1895)

1883年11月,孫中山來到香港英國聖公會1869年所辦的男子中學拔萃書室短暫讀書,課餘從倫敦會長老區鳳墀補習國文,後經其介紹,結識美國公理會喜嘉理(C harlesH ager)牧師,喜嘉理來華傳道多年,足跡遍布廣東各縣,相識未久,知其服膺基督真理而未受洗,遂力勸其早日領洗奉教。

倫敦會區鳳墀長老(1847-1914)

1883年,在美國傳教士喜嘉裡的帶領下,17歲的孫中山和15歲的陸皓東,先後在公理會接受洗禮並於教會註冊,孫中山取名「日新」,意為「得救重生、成為新人」之意。並在假期與喜嘉裡牧師前往香山縣布道,而且一路分售福音書刊,帶人皈依基督。

受洗名單

1884年4月15日,孫中山轉入1862年創建的香港中央書院(現為皇仁書院),該校是香港第一所官立中學,亦是一所新式英語學校,實行英國教育制度,所授學科有英語、文學、世界史、英國史、地理、幾何、代數、算術、衛生、機械繪圖、簿記及常識等,教師對西方歷史特別是英國史的講授非常深入,孫中山潛心治學,熟知西方君主立憲國、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以及英國人民與王權搏鬥的經過和法國大革命的故事。  

香港中央書院

1884年5月,只有18歲的孫中山回鄉,在父母的操辦下,26日娶本縣盧耀顯之女慕貞為妻,婚後返港繼續學業,課餘常與傳教士來往,每禮拜日都到基督教道濟會堂聽王煜初牧師(民國臨時政府第一任外交總長王寵惠之父)講道,並熱心傳教事業。 

夫婦與子:孫科,女:孫娫、孫婉

1886 年,20 歲的孫中山經受洗牧師喜嘉裡擔保從香港中央書院,轉學廣州博濟醫院附屬醫學堂學醫一年,孫中山以「逸仙」之名進入博濟醫學堂習醫,「逸仙」是由漢文教師區鳳墀牧師依「日新」之粵語諧音所改。孫中山利用學醫的時間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如;鄭士良、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等人。

廣州博濟醫院

1894年6月,孫中山為窺清廷之虛實,北上京津,上書李鴻章要求改革被拒絕後,同年11月24日,已經信耶穌10年的孫中山(28歲)第三次抵達夏威夷。為期不足半年之中,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5年1月初,孫中山回到香港,並於2月21日,集合舊友陳少白、楊鶴齡、尢列、陸皓東、鄭士良、程奎光等,與當地楊衢雲的輔仁文社合作,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興中會總部,對外稱「乾亨行」,檀香山會為支會,楊衢雲被選為總會會長,孫為秘書,第一年入會人數達120人,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組軍事訓練基地。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部開成立大會。入會者須一律高舉右手,向天宣誓。其誓詞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鑑察。」

興中會部分成員合影

1895年10月26日(陰曆九月初九日)首次武裝起義,未經發動即告失敗,陸皓東、朱貴全、丘四被殺,程奎光病死獄中,其餘或囚或釋;陸皓東成為興中會第一位烈士,亦是近代史上為革命殉難的第一位基督徒。孫中山潛入博濟醫學堂,在校友幫助下乘船脫險,由香港赴日亡命,後流亡英國倫敦。

起義骨幹成員多為基督徒

1896年10月11日上午,孫中山準備去探望老師康德黎博士,並準備一起去教堂禮拜,但不幸誘騙被捕於清公使館打算押送回國處決。在倫敦被清廷住英使館秘密關押在三樓帶有鐵欄杆的小房間,這樣使他與世隔絕,多次寫紙條投向窗外,希望行人看到交送康德黎,結果都是被掃進了垃圾桶,他努力設法與外界聯繫全都失敗。期間,他只能熱切向主祈禱,全心依靠上主,才有了安慰。他曾給區鳳墀長老信中回憶其獄中的祈禱生活及獲得恩寵的改變。「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此時唯有痛心懺悔,懇切祈禱而已。一連六七日,日夜不絕祈禱,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無憂色,不期然而然,自雲此祈禱有應,蒙神施恩矣。」最後說服一位同為基督徒的英籍僕人將求救的卡片送給康德黎,營救後,孫中山一直在倫敦居留至1897年7月2日,並在大英博物館研讀政治、外交、法律、軍事、礦產和經濟等書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和政治主張在這一段時間內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成熟。

康德黎博士(1851—1926)

1905年7月,孫中山會晤了宋教仁、陳天華等人,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孫中山倡議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和其他革命團體,成立統一的革命政黨——中國革命同盟會(簡稱中國同盟會),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宗旨。8月20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2年的中國同盟會證書

1911年10月10日,經歷10次起義失敗後武昌起義爆發成功,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12月29日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統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與各省代表合影

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袁世凱,因受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1912年3月10日下午3時,袁世凱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舉行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與英、美、德、比等國公使合影

1913年,孫中山發動武裝討袁的「二次革命」失敗以後,袁世凱企圖派人暗殺他。孫中山被迫於這年8月初逃亡日本。他在日本重新集結革命力量,組織中華革命黨,準備發動討袁的「三次革命」。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東京律師和田瑞家舉行了婚禮。

孫中山與宋慶齡

1917年7月張勳復闢被粉碎後,段祺瑞以「再造民國」元勳再次出任國務總理,掌握北京政府實權。段祺瑞一方面拒絕恢復被解散的國會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製造了安福國會;一方面積極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力主對南方用兵。孫中山南下護法,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形成南北政府對峙的局面,8月召開「非常國會」孫中山被當選為大元帥。

孫中山大元帥照片

1918年5月「非常國會」通過改組,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在護法政府內實際上被架空,於是辭職離去。至1920年中,陳炯明成功驅逐廣州之桂系及滇系,孫中山回粵。因為廣州的護法軍政府對在北京的北洋政府相比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它得不到國際的承認。為了表示北洋政府不是代表全中國的政府,他決定讓非常國會在廣州選舉一個大總統,以與在北京的徐世昌抗衡。1921年4月4月7日非常國會會員共222人選舉總統,孫中山得218票,陳炯明得3票,1票無效。5月5日,孫中山當任大總統職,稱自己為非常大總統。

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

1922年4月,陳炯明拒絕前往梧州與孫中山面商北伐問題,並以辭去各職務相要挾,被孫中山免去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總長三職。此後退居惠州,其部屬葉舉率「陳家軍」主力回師廣東,於6月16日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和粵秀樓。8月15日,回到廣州任粵軍總司令;1923年1月,被滇、桂、粵聯軍組成的西路討賊軍擊敗,後率部退守東江;3月孫中山回到廣州又在士敏土廠重建了大元帥府。

筆者在大元帥府尋訪

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6月16日,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當天上午6點,孫中山乘坐江固號軍艦,從陸海軍大本營前往長洲島黃埔軍校,於上午7點40分抵達。8點50分,他巡視了校舍,9點30分,在軍校禮堂做演講。

檢閱臺上站著孫中山(中)和宋慶齡(右1)、軍校黨代表廖仲愷(右4)、校長蔣介石(右3)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彌留之際在病榻上對同志、家人及摯友語重心長地口授了「四份遺囑」;分別是《國事遺囑》、《家事遺囑》由孫中山口授,汪精衛筆錄;《致蘇聯遺書》則是由孫中山以英語口授,他的蘇聯顧問鮑羅廷等筆錄;第四份是《信仰遺囑》;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第四份遺囑

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因肝癌在北京安息主懷,享年59歲。3月19日,孫中山靈柩移中山公園。3月24日至月底前往追思者達76800人。4月2日出殯,靈柩暫放西山碧雲寺石塔中。參加送靈到西直門的群眾達30萬人,步行送到西山的約2萬人。  

宋慶齡(右)與孫中山長子孫科(左)在靈堂中

1929年5月26日,孫中山靈柩由碧雲寺移到南京。因為早在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曾幾次到過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之後,與胡漢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獵。他看到這裡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笑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軀殼爾。」1929年6月1日,根據孫中山其生前遺願,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園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1966年,為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臺灣當局在位於臺北市仁愛路四段修建宮殿式的紀念館,於1972年開館。

筆者在臺北尋訪

 

--歡迎轉發—

 

不做傳教士、可做傳教事

 

尋訪者手機、微信:139 688 32737

 

相關焦點

  • 1925年國父孫中山逝世,屍體險遭毀壞,四年後才入土為安
    1925年3月12日這是一個極度讓國人悲痛的日子,因為人民敬愛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國人。在孫中山先生平生的歲月裡他一直都忠於革命,忠於人民,忠於國家。為著國人爭取到最大的利益,他一生的功績大家有目共睹。
  • 林語堂的信仰掙扎:基督徒還是異教徒?
    人們大多熟知林語堂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但卻較少關注他的基督徒身份。事實上,他對宗教信仰的探索同他的學術研究取向密不可分,甚至深刻地影響著後者。 林語堂是一個反常規的基督教徒,儘管他出身於一個基督教家庭,但並未只是順從地接受信仰,而是對之不斷地反思。由於對許多「教義」的不認可,他還一度自稱「異教徒」。
  • 黃光裕:人不能沒有信仰,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
    作為知名企業家,黃光裕是國內少數幾個信仰為公眾所知的企業家。前面我曾經講過,在黃光裕的性格形成中,母親的嚴格教育起到了關鍵作用。母親對他要求很高,與她信奉天主教關係非常大。黃家一家都信奉天主教,這種信仰由祖上幾代傳下來。
  •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家族成員一覽表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數學>正文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家族成員一覽表 2012-03-07 16:59 來源:網際網路
  • 新世代基督徒的處境:從近十年大學生基督徒的事工變化談起
    以筆者所服事的大學生基督徒為例,從他們身上,著實讓人覺得不再一樣了,雖然這種不一樣的比例目前還很小。但是,十年來,這種變化是很明顯的,明顯到不能視而不見。1、新時代基督徒筆者接觸的這些年輕基督徒大多數都是基二代,他們的信仰都是從父輩繼承而來,但繼承卻也有差異。一種是完全繼承了父母的信仰模式,完全的複製。
  • Cardi B信仰的上帝,是否會接受這位基督徒歌手的說唱音樂呢
    Cardi B信仰的上帝,是否會接受這位基督徒歌手的說唱音樂呢,教會不相信人們自己有能力從事藝術並得出負責任的結論。教會裡瀰漫著一種恐懼,那就是如果人們只吃「純」的基督教內容(想想讚美詩、講道和山歌),他們就會不知何故被吸引到罪的邊緣。
  • 佳評如潮:《基督徒的信仰》
    這部作品在神學與靈性上具有出色的說服力,值得廣泛的注意。 」——韋伯斯特,阿伯丁大學,君王學院(John Webster,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Aberdeen)「何頓的《基督徒的信仰》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絕不會讓讀者忘記:教義是為了那些想要走耶穌基督道路的門徒的。
  • 看見恩典 ‖ 基督徒信仰珍寶系列-壹
    信仰珍寶 Christ's Treasure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它,如尋找銀子;搜求它,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 神。
  • 自省:我是教會裡的基督徒嗎?
    她所在的教會有一位重要同工,在社會上竟是令人不堪的人,幹了不少壞事。她感到很軟弱,為何在教會裡如此愛主的人,原來在教會外時居然會這樣。當前有些弟兄姐妹在教會裡確實是非常屬靈的肢體,可到了社會上卻變了一個人。這種情況讓我想起西方某位政治家的名言,「在家裡是聖徒,到辦公室是惡棍」。因為在工作中常會身不由己,需要協調各種關係,有時候就難免做出違背信仰的事。
  • 基督徒:你是帶著什麼目的做禮拜?
    他雖是有些迂腐的老人家,卻也理解我的信仰。無論走到哪裡,我都首先找教會,確定可以做禮拜;並且會告訴身邊的人,周日我要做禮拜,因此所有的約會一概都要給我的神讓路。然而,一直堅持在教會參加主日禮拜的我漸漸發現,並非所有的基督徒都熱衷於參加禮拜,或者說目的不純。
  • 簡析民間信仰對基督教的影響
    民眾則認為基督徒不燒香不跪拜祖宗就是大逆不道,不孝的大罪就加在基督徒身上。同時,因為基督教的喪葬儀式和民間傳統喪葬儀式也不同,因此常引起民眾的牴觸。有的人本有心皈依基督,然而又難以割捨祖先崇拜,故而未能下定決心選擇基督信仰。  2.基督徒信仰的功利化    民間信仰的主要目的是出於現實生活的需要,有強烈的功利性與實用性。
  • 【新生命課程】(王恩)第一講、我的信仰歷程(請見作者信仰歷程,第二講、為什麼需要信耶穌,第三講、什麼是信耶穌?
    【新生命課程】(王恩)第一講、我的信仰歷程(請見作者信仰歷程,第二講、為什麼需要信耶穌,第三講、什麼是信耶穌?
  • 反思丨我是民間信仰式的基督徒嗎?
    中國人有宗教信仰嗎?這是個很有趣,又充滿爭議的話題。有的人認為中國人普遍對宗教冷淡,因而沒有信仰。但有人提出反駁意見指出,你看各大廟宇煙霧繚繞,信眾甚多,豈可說中國人沒信仰呢?
  • 基督徒,如何讓軟弱無力的信仰活潑有生命?
    基督徒,如何讓軟弱無力的信仰活潑有生命?
  • 美國基督教媒體推薦:基督徒必讀的18本經典書籍
    除了《聖經》之外,還有哪些經典的書籍對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成長和生活大有裨益呢?美國基督教媒體《基督郵報》近日列出了18本基督教必讀經典書籍,希望可以幫助到想要更多了解信仰的讀者們。11,《尋求阿拉 找到耶穌》(Seeking Allah, Finding Jesus)在這本充滿情感和理性的暢銷書中,納比勒·庫雷希(Nabeel Qureshi)記錄了他從虔誠的穆斯林到改信基督教的屬靈旅程。
  • 基督徒找對象,一定要找"信仰好"的人嗎?
    我們在教會裡經常聽到,年齡大點的老信徒會叮囑年輕的信徒,找對象要找「信仰好」的;年輕的信徒也會自己立志,將來找對象要找「信仰好」的,建立基督化家庭。無疑,「信仰好」,成為許多教會對信徒評價的口頭禪,也是很多信徒自認為的行為標準。但是考察「信仰好」的含義,卻又是最不符合信仰的定義。
  • NBA熱火隊奪冠後球星韋德感謝神 受虔誠母親信仰影響堅持做十一奉獻
    韋德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而他對基督教的信仰與母親喬琳達密不可分。韋德的父母從小離異,他與父親和姐姐生活在一起。那個時候,喬琳達生活潦倒,是一位「癮君子」。她吸毒、販毒並且沒日沒夜地酗酒,喬琳達最終將自己送入了大牢。在監獄服刑期間,母親喬琳達慢慢開始接觸基督教義,並在刑滿釋放後走上傳教的道路。現在,喬琳達是教堂的一名助理牧師。
  • 一位日本基督徒講述日本福音現狀:道德是他們的神
    「他們的道德就是他們的神,他們的道德標準非常的高,當他知道你是一個基督徒,他會非常非常的尊敬你,但是之後他什麼都不會問的,更不要說給他傳福音了。」一位來自日本的基督徒講述著他們國家福音現狀。
  • 【見證】八口之家經歷「首爾信仰之旅」後告白:一次信仰的堅固與升華
    對於基督徒來說,不少人聽聞過韓國教會的興旺和虔誠,但很少有到當地直接體會的機會。相比信仰旅行,更像是一次堅定信仰的升華。韓國信仰之旅,那些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行程結束的前一天,帶隊的一位社長為我們介紹了韓國基督教會的歷史,並分享了他自己的信仰歷程,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看到前輩們真實走過苦與淚的道路,也真實的帶著信心跟隨了神……這樣的信心值得每一個基督徒去查看,我們是否也具備呢?一次意料之中的韓國之旅,也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收穫之旅。
  • 記錄一位基督徒的追思禮拜
    但是,從信仰上說,我們又知道這是每個人的歸宿,這個世界是個苦難的世界,到處充滿罪惡,一生勞苦愁煩。對基督徒來說,離開世界與基督同在,這是好的無比的福分。因為基督徒的離世不是死了,而是回家了。通過此次追思禮拜活動,使我們應當堅信、忍耐,儆醒祈禱等候主再來,日日靠主多作聖工,高舉主聖名為主所用,我們都要回天家,默想如過真的到那日是多麼快樂,我們要見救主,我們要高唱勝利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