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旅遊業,算是上世紀80年代左右誕生的。
哪怕四百多年前,徐霞客就走遍了今21個省,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但三十多年前,中國人旅遊,大多數還是跟「出差」摻雜在一起。
人們去到另一個城市,在公務之外抓緊時間遊覽一番,賓館是鮮見的,一般住招待所,而且入住需要手持單位開具的介紹信,證明自己不是「打流」的。
家裡條件好,還會帶上兩卷國產「樂凱」黑白134膠捲,用海鷗相機照相,但膠片尺寸太小,往往很難保留長久。
飛機票是普通人絕對不會去買的,長途火車票甚至只要3元錢,但綠皮火車速度慢,去程若遙遠,路上就得花費三兩天。
硬體設施的不完善,帶來的是當時旅行一次極其珍貴的體驗,也帶來了九十年代,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與繁榮。
陳麗芳,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進入旅遊業,從此就成了這個行業裡一直在路上的人。
一
中國的旅遊業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98年以前,是個真正的藍海。
普通人要出去玩,屬於「外事活動」,去很多景點,還得專門走後門批條子,這是一項全國人民都趨之若鶩、極其嚮往的休閒娛樂活動。
1997年那年,剛上大學、從沒出過省旅行的陳麗芳,去探望考到桂林讀大學的高中同學。
她從長沙坐綠皮火車晃蕩著去,沿途所有的風景,都有時間慢慢慢慢地觀賞。
她第一次見到語文課本裡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灕江風光,也對地理書上標定的地點和氣候有了切實的體會。
最重要的是,對旅遊景點門票的價格有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灕江最著名的遊船,船票大幾十,作為九十年代的大學生,陳麗芳完全沒可能有錢買船票,就只能在灕江邊上走走。這一走,就看到人群中有個姑娘,掛著一張證件,舉著旗子招呼遊客們上船。
旁邊的同學指著姑娘對陳麗芳說:「他們是導遊,他們有導遊證,進景點都不用買票。」
如果有一些時刻,會對人生產生靈光一現至關重要的影響,那這句話,就是陳麗芳的「高光時刻」。
因為那一瞬間,就此奠定了導遊證在她心中的地位——旅遊愛好者的綠卡。
陳麗芳小時候沒什麼機會出去旅行,對世界形成的印象,大多來自文學作品和地理課本。
前者幫她形成了對一幕風景的視覺印象,後者為她標定了一處異地奇觀的具體位置。
兩者聯繫在一起,就構成了她對外界的好奇心。
本來她想當外交官。
「外交」兩個字,意味著可以不斷地出去與世界和人交往。後來發現考了導遊證能免費出去玩,也算是曲線救國實現了初心。
1998年,陳麗芳就讀的湖南商學院還沒有開設旅遊專業,她為了考到那張「綠卡」,特地跑去湖南師大報考了國家導遊證考試。交了報考費,抱回來四本書。半個月時間,僅靠自己死磕,就拿下了這場考試。
大學還沒畢業,陳麗芳就靠這張導遊證以及對各地風景的由衷熱愛,當上了兼職導遊。
湖南的旅遊資源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中原地區交通便利,既有主席故鄉韶山、又有奇山好水的張家界、還有洞庭湖好風光。90年代末,全國大大小小的單位都流行組團來湖南旅遊。
陳麗芳第一次當導遊,就屬於這種旅遊業繁榮背景下的陰差陽錯。
二
1998年的五一勞動節,長沙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旅行團。陳麗芳大學老師的朋友就是開旅行社的,由於生意太好,導遊實在不夠用,聽說她有導遊證,立馬調她臨危受命上崗救火。
那時候陳麗芳才大二,韶山壓根沒去過,手上只有旅行社臨時扔給她的兩本書:《衡山攬勝》《韶山攬勝》,而第二天早上8點,就有一個廣州團等著被她帶領遊覽偉人故居。
陳麗芳從小語文、歷史、地理成績都很好, 長得就是非常文氣的樣子,帶一副框架眼鏡,說話一定面帶微笑,邏輯清晰咬字清楚,乍一看,是極其適合當語文老師的面相。
加上通宵一夜把書細讀了一遍,第二天,帶團效果居然奇佳。
現在回想起來,陳麗芳懷疑是自己心理建設做得好,她覺得所謂地陪導遊,其實就是家裡來了客人,要負責把客人招待好,讓客人愛上自己家,願意常來玩,說起來,甚至可以算是一個地區的「外交官」。
帶著這樣的心態,她會很努力的的把家鄉的美景和故事說得繪聲繪色,眉飛色舞。
而且陳麗芳當導遊期間有個習慣,那就是不願帶客戶進購物店,除非是客人想去土特產店,因為土特產在她的眼中,是唯一可以被接受的購物店。
這種近幾年才流行寫進旅遊合同的承諾,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被初出茅廬的陳麗芳實踐了。
陳麗芳帶的第一個廣州團客人回到廣州,給她寄了一雙當下最潮的鞋和一個包,因為她把他們當成一群好朋友,而他們回饋的是他們濃濃的愛!
第一次當導遊,就收穫到的濃濃的愛和」民間外交官的」的成就感。
在這段關係裡,導遊與遊客之間的身份,全然不似今日社交媒體上表達的那樣互相提防、劍拔弩張。
而是由衷的赤誠相待、互相欣賞。
被信任,是陳麗芳喜歡這一行最重要的原因。
三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第二階段,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到2010年左右。
這一段時期,是中國旅遊業的井噴期,大家收入增多,旅遊市場開放,全國人民都流行假期出去旅遊,行業利潤高,服務也不錯。
從1998年一直到2001年11月,陳麗芳一直周末兼職做導遊。憑著良好的口碑和服務,接待了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其中包括不少優秀的企業家。
在這一段時間裡,她越來越喜歡上了這個行業,2001年冬天,她從原來的單位辭職,全職進入旅遊業。
陳麗芳是九十年代正兒八經的大學生,她敏感地意識到,把導遊作為正式工作,成長空間有限,很快會遇到天花板,自己應該往上再走一走。
所以她不是以一個導遊的身份全職入行,而是開設了一個營業部,自負盈虧,嘗試創業。
營業部開在勞動路國林大酒店,說是「部」,其實整個網點加上陳麗芳只有兩個人。聘請的業務員,從早上八點坐班接待到下午四點。為了節約成本,每天四點之後自己坐店到晚上十點。那段時間,雖然辛苦,但積累了經驗和客戶!
第一年,從零開始的陳麗芳就把這個小小的營業部做到了180萬。
「沒有什麼特別,靠的還是一如既往的真誠。」
那時候,單位、公司、普通人買火車票都很麻煩,必須派人去火車站排隊,想要買到臥鋪,更是難上加難。
特別是到了春節,根本不可能買到春運火車票。
一次偶然機會,陳麗芳手上有了特別靠譜的拿票渠道.利用自己手上的這個資源,陳麗芳跑遍了周邊的單位,除了旅遊的推薦,更重要的是傳遞一個信息,當你火車票有困難的時候不妨試試。
「火車票我拿多少錢,我就賣多少錢,不加價。我不是倒票黃牛,我是做旅遊的,下次旅行可以找我。」
為了實現承諾,她連續幾個春節都沒有休息,幾乎都是晚上去拿票,每天幾十上百張火車票,放在票販子手上,至少可以賺一萬多,但陳麗芳每年春節都要因為這些票虧幾千甚至上萬。比如交通費、員工加班費,或者當拿不到票,找黃牛加價拿票再虧本去實現諾言。
但就是靠這幾年幫的忙,她積累了足夠的客戶基礎,那一段時間過後,很多單位出去旅遊都會找她。
到2003年,她把營業部做到了380萬,相當於當時一個中小規模旅行社。
四
2004年4月,陳麗芳成立了自己的旅行社,正式成為了一個社長,成長為業內白手起家的一個創業典範。
但接近2010年,旅遊業逐漸變成了徹底的紅海,旅遊亂象遍地開花,媒體屢屢曝光,客戶、市場、旅遊業本身也在一步步受傷受挫。
低價團屢禁不止,市場有需求,供應方就會出產品,但產品本身體驗不好,又會導致輿論的反噬,進入惡性循環。久而久之,「跟團旅遊」,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已經成了「被坑」的代名詞。
直到現在,大多數80、90甚至00後,寧願自己大費周章做攻略出去旅行,也很少選擇跟團旅行。
而且越來越多的客人,對旅行有著個性化的需求。而旅行社千篇一律的產品,最終被編排成了「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玩了什麼都不知道」的順口溜。
好的旅行團價格高昂,低價旅行團又充滿陷阱。供需方之間的矛盾凸顯,讓熱愛這一行的陳麗芳很焦灼。
這幾年,她和湖南省中青旅的小夥伴們一直在品質旅行的路上努力著,嘗試著。
2016年,在「網際網路+傳統旅行社」創新升級高峰論壇上,陳麗芳形容網際網路如同一頭「大象」衝擊著傳統旅遊業,作為傳統旅遊從業者,她需要不斷尋找方法,藉助網際網路工具,完成傳統旅行社的網際網路升級。
今天的湖南省中青旅在250餘家門店和十個分子公司的基礎上,傾盡優質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和深圳鹿友科創共同打造了一個叫「鹿友旅行」的app。
鹿友旅行絕不僅僅是把定團的場景從線下遷移到錢上那麼簡單。用創始人團隊的話說,就是讓旅行回歸本真,通過旅遊者的自媒體傳播,讓消費者能夠用普通甚至更優惠的價格購買到純玩無購物無自費的真正的有意義的旅行。他們倡導的旅行,沒有購物店,沒有自費坑,沒有早出晚歸,沒有難以下咽的團隊餐,有的只有你真正期待的一次旅行。
首先鹿友旅行的產品都極具定製化,主打的輕奢小包團,針對所打造的旅行產品,做了精準的主題分類,如:賞花主題,海島主題,輕戶外,康養主題,研學主題,蜜月主題,教育主題,體育/音樂主題等不同的產品形態,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
其次,採取了網際網路分享經濟的模式:旅行社與景區,酒店,等商家進行合作,以自媒體廣告資源來置換商家自身的閒置資源,消費者成為平臺的會員後,平臺對消費者的自媒體朋友圈進行估值,消費者每周可以通過轉發廣告的形式來獲取抵金劵,再使用抵金劵進行消費,通過自媒體資源的置換來節約旅行者旅行的開支。
這種傳統行業對「網際網路」「共享經濟」「社群」的反應能力,實在算是強悍。
陳麗芳希望,在旅遊市場的多元選擇裡,有一個選擇,是可以讓客人的體驗提升到他自己想要的滿意度,而這種滿意度就是她畢生的追求!讓鹿友旅行成為行業品質旅行的標杆,讓尊重,信任和信心重回旅遊人的身邊!
這是一個經歷過旅遊市場最繁榮時期的旅遊人,一種類似烏託邦式的情懷。
但是我想,我也希望,這個夢想可以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