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已經倒數,春運如火如荼。回家的旅途上除了大人就是大孩子小朋友。大孩子,聽得懂道理,大人怎麼要求怎麼做,小孩子平時不立規矩,高鐵上、飛機上、大巴車上,幾個小時的旅途累了倦了煩了,大哭小叫,吵吵鬧鬧,讓人心煩意亂,乖孩子也變成「熊孩子」。
就是今年春運開始的時候,有網友提議高鐵上設「兒童車廂」一時間很多人贊成,還想開成「親子車廂」,聽起來似乎是好事兒,把鬧哄哄的孩子集中一塊兒玩兒,大人們耳根子清淨了;孩子們或許也不孤單玩得很開心。但是我覺得這主意的好處還是為了大人多一點,孩子們想玩不在乎這幾個小時。這旅途上的幾個小時,孩子們不如用來成長,因為他們早晚都要長成大人的,大人世界裡的規矩規則就是要從小培養。
不培養,不適應,不自我約束,長大了就可能火車上發飆霸座、攔著車門不讓火車準時發車,登機遲到、大巴上搶方向盤。
中國的小朋友的確該進行安靜教育、肅靜練習了。公共場所裡,呱噪的家長,大嗓門的習慣,上火車就想吃燒雞喝啤酒吹牛皮橫躺豎臥,對下一代的影響忒惡劣!
我覺得正確的態度是家長不縱容 乘客多包容
有的家長對孩子大聲喧譁不當回事,還各種方式逗弄孩子,自己大聲說話開大手機音量,別人提醒注意,不但不收斂還惡語相向,大吵大鬧。
如果家長缺少管理孩子的方法,小編倒是可以提供幾個可以參考:
1、日常有訓練,訓練要趁小。
平時就要對孩子做「肅靜」訓練,從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開始,體會安靜的樂趣。可以聽自己的心跳聽大自然的聲音。孩子自己玩得很安靜時大人不要打擾。安靜吃飯、安靜遊戲、安靜閱讀,達到時間就要有表揚或小小的獎勵。大人是孩子的榜樣,大人不能安靜孩子很難安靜。
2、出發前的約定。在確定旅程之後就要和孩子講明道理。交通工具上、公共場所裡不能大聲喧譁。如果做到了安靜、下車後會有小驚喜。
3、準備食物、書籍、玩具和故事。
食物,可以「賭」嘴,不要一下子都給小朋友,要分期分批。
給孩子帶他們喜歡的玩具、漫ru'guo畫書、可以減少孩子對環境的陌生感。
4、對稍大一點的孩子,描述目的地可能遇到的好玩的事、好吃的食物加以描述,讓他們有所盼望。向他們說明到達目的地還有多少時間,讓孩子體會時間的長短。
5、平和、認真地提醒孩子當孩子馬上要變身「熊孩子」時,在公共場合疾言厲色地批評孩子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而當家長平和、認真地提醒孩子時,孩子會意識到:媽媽沒有故意對我發脾氣,我這樣做可能真的不好……比如,坐車時孩子想站在座位上,你可以告訴孩子:「站在座位上很容易摔跤,你肯定不想頭上被摔個火辣辣的包。」這樣平和認真地提醒孩子,孩子也會慢慢地平靜下來。
6.當孩子情緒難以控制時,帶孩子暫時離開,學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家長跟孩子耐心溝通後,孩子的行為並沒有改善,反而越發無法控制。這時家長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那個讓他情緒激動的場合,找一個安靜人少的角落,給他時間冷靜。當他從失控的情緒中平復過來,再跟他討論剛才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在火車上製造噪音的不止是熊孩子,請大人們保持安靜 請對孩子們多些寬容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每個人都是這麼過來的,當過父母的人更容易理解這一點。所以,對待「熊孩子」,首先要理解和寬容。孩子再熊,也不能跟孩子一般見識。即便孩子在公共場合過分調皮,影響到其他乘客的權益,那也不能全算孩子的錯,而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孩子的父母未盡到管教之責。所以,遇到「熊孩子」搗亂,乘客要先向父母友好提醒,遇到父母不置可否,可再向乘務人員反映,一起善意引導。
畢竟,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譁,是一個社會的基本禮儀,也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與其單設兒童車廂,不如讓「熊孩子」在車廂裡接受公共禮儀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