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保持安靜這些規矩 美國從小學生抓起

2020-12-17 中國網教育

中國人在公共場所說話大聲,走路擋住通道的習慣,因如今各種出國旅遊團的增加,遭到不少「善意的提醒」。

國外公共場所安靜有序的場景讓很多人頗有感觸,這樣的好習慣是怎麼來的?杭州天長小學科學老師陳甜,這幾天正趕寫一本書,主題是「中美小學教育的差異」,她想說,好習慣是從娃娃抓起的。外國的小學裡,從小就給孩子「做規矩」。

今年3月下旬,陳老師帶著4名四年級學生,去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所公辦小學遊學一個學期,前不久剛剛回國,國外孩子在公共場所保持的秩序和安靜,讓陳老師感受頗深。

陳老師對錢江晚報記者說:「美國老師有一套方法,讓調皮的孩子們學會在公共場合守秩序。」

我們要安靜

讓人注意不到我們存在

陳老師去的是美國印第安納州的84號學校,在當地是一所非常好的公辦小學。學校裡有很多規矩,每個學生必須要遵守,做不到要受罰。

「比如下課吧,我們這邊一下課,學生湧出教室,走廊上馬上熱鬧起來。雖然我們規定,學生不能在走廊上追逐打鬧,但同學們還是喜歡把那裡當成玩耍的地方。」

但在84號學校裡,下課後走廊上、樓道裡沒有一點聲音。

「如果哪個學生上廁所是跑步去的,被老師逮住,馬上會對他(她)說:『不可以!』第一次是提醒,第二次要發條子,讓孩子帶回去給家長了。」陳老師說,學校非常嚴格。

做規矩,在美國的小學裡已經成為教育的一部分。年僅28歲就獲得「全美最佳教師」的明星教師羅恩·克拉克,曾給學生定下55條班規,一度風靡美國教育界,他因此成為美國電影《熱血教師》的原型,多次被邀請到白宮做客。他所作的55條班規中,第38、40條,都是關於守秩序的——

如第38條:外出活動,進入公共場所時要保持安靜。當我們集體外出,進入一座建築物時,不能說話,甚至要安靜到讓人注意不到我們的存在。這同樣適用於通常人們聚會的任何公共場所,包括電影院,教堂,劇院等……

第40條:集會期間不要說話,也不得和你的朋友打招呼,不能四處張望,也不能試圖吸引其他班同學的注意.我們必須齊心協力給大家留下一個印象——我們是個集體,我們步調一致……

靠右走,讓出左道

不會走的,請再走一遍

84號學校上課是走班的,不像我們這裡教室是固定的。一堂課結束後,由老師領著學生去另一個教室。

孩子們先是排好隊,在隊伍行進過程中,大家一律靠右走,讓出左道,這樣能保證不同方向的隊伍有序通過,而且這時候,走道上不能有一點聲音。「有一次,我看到走班過程中,因為有幾位同學講話,結果整隊學生都被留下來、接受批評。」

她曾遇到過這樣一個美國孩子,有一次在走樓梯時,前面三步很輕,後面的腳步聲很響,被老師發現了。這位老師也很有意思,沒有馬上批評學生,而是叫來另外幾個同學,四個人陪著這個學生,反覆地在樓梯上來來回回走,一直練習到走樓梯沒有聲音了,才算過關。

用身體的練習,代替一句指責,更能讓孩子接受並記住在大人看來都有些苛刻的規則,這也是美國教育的一個特點吧。

美國小學生是坐校車上學的,不過坐校車的規矩也不少。學生坐上校車,每個人會發到一張紙,上面列出了很多規矩。從離家、等車,到在車上、校車停靠、下車,滿滿一張紙上,列了30條規則。內容包括按時離家、在車上不能大聲說話,不能與前後排打鬧嬉戲,以及不能在校車行駛過程中離開座位等。

陳老師說,如果哪個孩子在某些規矩上做得不好,老師會在紙張上打星號,然後讓孩子帶回家,要在家長的監督下及時改正,「如果家長不重視,學生在下一次坐校車時,仍然不守規矩,學校有權拒絕這個學生坐校車。我們幾個孩子,剛開始不當回事,等學校在紙張上打了星號,才認真起來。」

你怎麼對待別人

別人就怎麼對待你

陳老師發現,美國學校對孩子的要求很小很具體:對人友善,面帶微笑,學會說謝謝等等。

在84號學校,一間教室的牆上貼著:

1、你怎樣對待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

2、說話做事保持安靜;

3、聽從指揮;

4、舉手回答問題。

還有的更簡單:

1、尊重別人;

2、負責任;

3、安全;

4、有樂趣。

有一面牆上貼著認真聽講的五條規矩:

1、眼睛注視講話者;

2、閉上嘴巴;

3、用耳朵傾聽;

4、坐端正;

5、手和腳不亂動。

在國內很多小學的班級裡,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班訓、班風或者班級目標,比如班訓:做人誠心,學習細心,友情真心,生活開心;班風:快馬加鞭,勇往直前。

雖然我們的也很具體,但總是有些空洞、有些繁瑣,小學生能記住多少?

而美國學校的幾條簡略的班規,醒目到能夠滲透學生一生。「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可以等同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可是人一生都要遵循的生存準則。假如小學生在五六年的學習中,能把這些規則滲透到心靈深處,那就會影響一生。

「美國學校把繁瑣的規矩簡單化,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了,孩子的規矩也就養成了,成人社會的秩序也就形成了。」陳老師說。 來源: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京滬高鐵推「靜音車廂」 公共場所保持安靜應成社會共識
    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不製造噪音,是公民文明素質的體現,是一種內在的文明修養。雖然當下還有不少人做不到,但絕不能完全將問題拋給公共場所的服務者。文明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漸進,就像戴口罩、用公筷、公共場合不吸菸等規則,也是在反覆言說下,才成為新的社交習慣。
  • 青島市民給文明禮儀定標準:公共場所保持安靜
    近日來,早報收到多位市民的郵件和電話,其中不乏為青島文明禮儀而制定具體行為標準,有的是交通出行方面,包括不要爭道搶行、變道要打轉向燈、規範停車等;有的是遵守公共秩序方面,包括保持環境潔淨、公共場所不吸菸等;還有的是旅遊購物方面,包括景區內不亂塗亂畫、尊重當地風俗等。
  • 旅途,如何讓孩子保持安靜?
    這旅途上的幾個小時,孩子們不如用來成長,因為他們早晚都要長成大人的,大人世界裡的規矩規則就是要從小培養。 不培養,不適應,不自我約束,長大了就可能火車上發飆霸座、攔著車門不讓火車準時發車,登機遲到、大巴上搶方向盤。 中國的小朋友的確該進行安靜教育、肅靜練習了。
  • 公共場所保持安靜 同學們做到了
    前不久,學生們去杭州一家著名食品公司參觀,活動結束後,大客車司機好奇地向老師打聽:「你們學校的學生怎麼都這麼安靜啊?」全力說,其實這些孩子並非單純的乖小孩,只是學校讓他們知道了成為一名好公民需要具備的好品質,比如在不同場合如何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再比如,每天早上,全力和外方校長會在校門口向每一名進校的學生問好,同時也會要求孩子們有回應,「這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尊重」。
  • "熊孩子"在公共場所鬧騰怎麼辦,兩招教你讓他安靜下來
    以上這些情況很多人都經歷過,有些甚至也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比如:孩子在家裡可以哈哈大笑,但到了一些安靜的公共場所還是要守一下規矩,如圖書館就不能這樣做。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和秩序,不能影響別人的正常活動。如:看電影時踢前面大人的椅子,就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影響別人看電影。2. 公共場合要愛護公共財物。公共財物是大家共有的,每個都需要愛護他們,如果你把它弄壞了,別人就沒法用了。3.
  • 公共場所請保持安靜,文明生活從我做起,多一份相互理解
    文明生活從我做起,學會自覺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不要影響別人正常休息,這很重要,大家要相互理解,別人在正常休息時間,你大聲喧譁是不好的,影響極其惡劣,也許會因為你的無知而被暴打一頓,首先你要明白哪些是公共場合,然後你要明白自己哪些行為會影響別人,這對你和大家都至關重要。
  • 日本市民設韓語標識牌:保持安靜
    在緊鄰韓國的日本對馬島,日本市民設立韓語標識牌提醒遊客保持安靜。據韓國《亞細亞經濟》網站14日報導,日本對馬島作為距離韓國最近的外國領土,近來成為韓國民眾的熱門旅遊目的地。遊客從釜山搭乘快艇,只需1小時10分鐘就可抵達對馬島。去年從釜山乘船前往對馬島的韓國遊客多達74萬人次,比2014年猛增90%以上。
  • 耳機真的不貴,安靜乘車真的很有必要
    公共場所是人們共處的地方,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是自覺維護公共秩序的表現,能夠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便利。——《小學生閱讀指南(低年齡版)》2008年第12期又一次出差坐高鐵,早上8點多,突然前面一個阿姨就吵起來了,大聲呵斥後面的人喧譁影響她休息。
  • 這些「規矩課」您給孩子上過嗎?
    當然,教導孩子們遵守公共場所的規矩和從書本中學習知識同等重要。家長們帶孩子去圖書館時,一定要告訴他們遵守這些規矩:不在圖書館裡吵鬧、奔跑嬉戲,保持安靜的閱讀氛圍注意維持閱覽室內的公共衛生公共書籍,不能塗抹、損壞閱讀完畢,放回書架或指定歸還地點自己不在時,不要長時間佔座,浪費公共資源2017年6月25日中午,廣東的唐女士帶著女兒與朋友許先生、陳女士夫婦一家三口等人在某餐館用餐時,
  • 父母給孩子立這些規矩,會讓他們一輩子受益
    另一方面,沒有一個孩子喜歡受約束,當他們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當他們的隨心所欲受到限制、從而採取反抗措施的時候,他們能做的,大不了就是哭鬧、在地上撒潑打滾,而這些行為,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也沒有生命危險。
  • 2歲的孩子,該立下哪些規矩?立規矩的這些小竅門,建議家長收藏
    2歲的孩子,該立的規矩有這些文明禮貌,不能隨便罵人和動手打人;歸位習慣,玩完玩具自己收拾,用過的物品放回原處;公共場所,要按秩序排隊,不能大聲喧譁、吵鬧。4、告訴孩子不守規矩的後果立規矩時,還要儘量給孩子講清後果,最好是跟他利益相關。比如,公共場所排隊問題,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不按秩序排隊,會被人批評,然後需要重新到隊伍的最後面排隊,丟人的同時會浪費更多的時間。」
  • 論文造假要從小學生抓起
    試問,一個小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何罪之有?哪條法律禁止小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哪條法律禁止小學生的研究成果參與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獎?公眾有什麼立場和理由去質疑一個小學生及其研究成果?真正需要受到質疑和追究的,恰恰是本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評委;他們的眼睛可能被該項成果亮瞎了吧,妥妥的全國一等獎,卻把它評為三等獎,這其中難道沒有什麼貓膩?真該好好查一查!
  • 左手規矩右手愛,「熊孩子」也能自律不驕縱
    孟子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愛和規矩同在,沒有規矩的愛對孩子來說就是裹著糖衣的砒霜,而好的規矩能讓孩子和世界更好的相處,能讓孩子獲得更優秀的成長。 我們應該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立規矩?怎樣給孩子立規矩?怎樣讓孩子執行規矩呢? 在立規矩之前我們先了解什麼是規矩呢?
  • 小學生近視的背後,是家長疏漏了這3點
    視力的喪失,這些將都會成為遺憾。愛生活·愛尚眼·美好未來清晰可見!  在古代有「畫龍點睛」一說,龍被畫上眼睛才能騰空翱翔,擁有生機與精神,可見眼睛的重要性。  但最新通報顯示,我國小學生視力情況卻不容樂觀。目前,中國近視患者人數達6億之多,小學中接近40%的學生患有近視,而相比之下,美國的小學生近視率僅為10%,可見我國近視的防控工作依然有很多進步空間。  近日,中關村某小學啟動了一次別出心裁的小學生畢業答辯。學生們的答辯全程網絡直播,吸引了數萬人收看。
  • 小學生寒假圖書館扎堆,看書的卻沒幾個,圖書館真的適合學習嗎
    寒假期間,很多小學生選擇去圖書館寫作業。因為圖書館學習氛圍濃鬱,還有暖氣。一些高年級的孩子,為了擺脫家長的監督,也選擇去圖書館看書寫作業,但實際卻在刷手機。公共場所,雖然環境能夠保持安靜,但是人來人往,也會影響注意力。自律性較差的孩子,會只拿漫畫書看,作業卻一筆未動。而我經常可以看到高年級的小學生,在圖書館玩手機,連書更不會看。這樣的學習就沒有意義,只是在圖書館耗時間。
  • 歐巴馬給兩個女兒立的9條規矩,每一條都值得爸媽學習
    而且要從小一點的孩子抓起。比方說孩子一歲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植入時間概念,教會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孩子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玩兒?什麼時候做遊戲?我們在立規矩的同時,也訓練了孩子的耐心,包括孩子興趣的培養。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地對孩子進行規矩的樹立。
  • 班級難管,定的規矩執行時打折,是因為沒有抓住學生的「七寸」
    ,規矩太多等於沒有規矩。短期目標肯定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以後將成為班級管理的隱患。公共場所要有文明人的表現。6.信任:愛護老師對你的信任,一旦你做出讓老師不信任的事,將很難彌補。例如,不做作業不要撒謊說忘在家裡。第一條是針對學生文明禮貌程度較差的情況制定的;第二條其實也是文明方面的要求,是另一種文明的要求;3、4條是教會學生進行時間管理。我發現很多的孩子自習課浪費時間的現象特別嚴重,課餘時間不能很合理地安排。
  • 什麼是規矩?
    社會習俗是規矩——行為習慣、生活倫理,包括約定俗成的各種「老理兒」,這個,你也得不要違背了,約束你做事的規矩,這是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舒適的基本規矩底線。規章制度是規矩——法律法規、組織紀律、村規民約,你同樣得遵守了,這是不可輕易觸碰的社會規矩高壓線。《韓非子·解老》云:「萬物莫不有規矩。」人生在世,與人交往,修身養性,處處都離不開規矩。
  •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的4個規矩,每一條都非常受用
    想要孩子成長的更優秀,就一定要「狠下心」來立規矩!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話題:什麼樣的人,最招人喜歡?答案最高贊是:有修養的人。首先要給孩子立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懂規矩,守情理,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
  • 「愛」與「規矩」
    轉錄徐校長《「愛」與「規矩」》一文給香港的那些大學校長們。 愛與規矩 文/徐揚生 我讀博士的時候,有一位美國同學,與我在同一個系裡做博士生,雖然指導教授不同,但在同一個房間學習和工作,我們暫且叫這位同學為John吧。John個子高大,密西根州人,年紀比我小一歲,父親是通用汽車的一位裝配工,母親是家庭主婦,育有四子,他是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