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一個真實的留學生世界 上海女孩拍紀錄片留存青春

2020-12-25 東方網

  ■ 高中「留學黨」開始不一樣的大學生活

  ■ 上海女孩計劃在美國求學4年跟蹤拍攝

  隨著各高校陸續開學,學子們憧憬的大學生活就要開始了。

  東方網8月29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有這樣一群學生,他們沒有參加高考,而是選擇出國留學,現在他們紛紛漂洋過海起跑新的人生路。上海高中優秀生「洋高考」比例逐年增加, 上海中學、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傳統「四大名校」中,今年出國的優秀生比例平均約10%-20%,高的甚至達到30%-40%。

  賀嘉穎(上圖)就是來自上海一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學生,不過現在她的身份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中國留學生。19歲的她準備用4年留學時間拍一部紀錄片——《我們》,記錄他們不一樣的大學,也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什麼要出國?出國的意義是什麼?

  8月底,19歲的上海女生賀嘉穎前往美國留學,經過重重努力,她終於入讀心儀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青春的夢想開始第一步。

  與此同時,她的另一個夢想也開始起步,用4年留學時間拍一部紀錄片——《我們》,記錄自己的留學生活,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留學生世界。

  在上海,像賀嘉穎這樣從高中開始就準備出國讀大學的學生們正在增加,他們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留學黨」,紀錄片《我們》要講述的就是這些「留學黨」不一樣的青春故事。

  保送生執意出國

  1993年出生的賀嘉穎看上去比同齡人成熟一些,與多數高三學生不同的是,她的高三,是在不斷準備材料、申請國外大學中度過的。

  當她的同學們在題海中浮沉時,賀嘉穎在為SAT、託福的成績補課。除此之外,她還要準備各種材料、證明,與遠隔海外的學校溝通,等待著學校確認她的錄取資格。

  賀嘉穎畢業於上海一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雖然自謙成績「中等」,但她早早就因為參加各類比賽,獲得了一所「211」大學的保送資格。

  儘管如此,賀嘉穎更希望去國外看看,從高二那年的暑假開始,她就著手準備起了出國讀大學的一應事宜。

  在外人看來,出國留學與高考相比,似乎輕鬆得多。但賀嘉穎說,對多數「出國黨」來說,選擇和了解學校、準備各種各樣的材料、拿出過硬的成績,每一件事都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申請美國大學需要SAT成績和託福成績,所以我從高二暑假就開始補課。然後得準備各種材料。」

  同為「留學黨」的姜孜戈是賀嘉穎在網上認識的朋友,他說,不同學校對申請者提供的資料有不同的要求,除了SAT、託福成績之外,學生往往還要準備在高中的各科成績單、課外活動獎項、學校及老師的推薦信等。此外,美國大學還會讓申請者完成多份個人陳述、問答題等等,以考察學生的素質與是否適合入學。

  用鏡頭消解偏見

  多年以來,不少人往往把留學生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好成績獲得國外大學獎學金的「優秀生」,另一類則是成績太差、家裡又有點錢,因此找個國外學校把孩子送出去。這似乎已經成為人們對留學生的刻板印象。

  這兩類人,賀嘉穎都不是。但毫無疑問,賀嘉穎能感受到這種刻板印象給她帶來的壓力,「說到留學生,很多人就會想到『富二代』,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留學生究竟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經歷了些什麼?我想把這一切記錄下來。」

  事實上,作為「留學黨」中的一員,賀嘉穎對「出國的意義」思考了很久,「發現留學其實沒有想像得那樣輕鬆,也發現留學生在有些方面受到部分誤解,我很想把這一切記錄下來。」

  於是,今年3月,已經完成申請流程,正在等待申請結果的賀嘉穎決定,自己拍一部紀錄片,名字就叫《我們》——拍攝者是「留學黨」,拍攝對象也是「留學黨」。接著,她在網上招募與她一樣的「留學黨」,這些高中生們自己寫腳本、做攝像、做剪輯。

  今年4月,賀嘉穎投資5000元拍攝了第一部分短片,這部13分鐘長的短片命名為《出國的意義》。在這部短片裡,攝製組採訪了20多個人,他們包括即將出國的高三學生、正在國外大學讀書的學生與已經學成歸國的「海歸」。

  「為什麼要出國?」 「出國的意義是什麼?」這是賀嘉穎對每個採訪對象提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她同樣在問著自己:為什麼要到異國他鄉度過4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事實上,攝製組和被拍攝對象們,也一直在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相關焦點

  • 「口罩下的留學生」紀錄片招募: 來講我們自己的故事
    我叫Nox,在美留學生,故事收集者,紀錄片項目「口罩下的留學生 Behind the Mask」(簡稱The Mask,下同) 的發起人。我想邀請作為留學生的你,在3月27日至4月7日這期間的任意一天裡,拍攝下你的生活狀況、講講你的留學故事,把這些分享給我們項目組,成為「The Mask」— 一個完全由留學生自主拍攝和製作的眾籌紀錄片項目 — 的一部分。
  • 展現移民真實生活 美國哥大中國留學生紀錄片獲贊
    展現移民真實生活 美國哥大中國留學生紀錄片獲贊   中新網12月9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紀錄片專業7日舉行期末作品展,由中國留學生劉逍然和搭檔吳亦歡合作拍攝的處女作《拉麵小子》(Kung Fu Noodle)以法拉盛一個青年華裔移民的故事而感動觀眾,受到眾多好評。
  • ——留學生紀錄片《我們》
    她出國留學,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對未知的茫然,她選擇對話過來人,尋找最真實的答案。他們的答案,是否也是我們的答案呢。
  • 紀錄片《含淚活著》下周上海紀實頻道中國首播
    這是紀錄片《含淚活著》片首的旁白。  該片講述了中國男人在海外的一段奮鬥史,是華人導演張麗玲《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系列紀錄片的完結篇,拍攝耗時10年,輾轉美國、日本、中國(上海)。2009年11月,《含淚活著》在日本院線首映,許多觀眾含淚看完影片,從未做過宣傳卻奪得當年院線票房排行榜首。  遺憾的是,這部影片從來沒有在中國正式公映過。
  • 20多部紀錄片打開愛與美的真實世界(1)
    《嘎嘎先生》(以色列)早報訊 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已經開票,紀錄片單元為觀眾誠意奉獻24部紀錄片佳作、13場導演見面會。其中包括之前已經宣布入圍的紀錄片競賽作品:令人血脈賁張的《我們是X》註定為本年影展最燃影片之一,早早在粉絲中騷動一片;《嘎嘎先生》以藝術之無上大美,令人一秒都不能錯過;《救我一命的少女》是喪鐘為誰而鳴的良心之作,導演「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值得脫帽致敬;《當兩個世界碰撞》以無與倫比的勇氣和獨立的視角記錄了亞馬孫雨林中一場令人震撼的抗爭;《第三極》導演以10萬公裡行程、4K技術展現西藏天人合一的美。
  • 紀錄片《世界的孩子》,小留學生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的?
    世界上的問題往往複雜而涉及廣泛,並不是所有都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有關教育,家長們也會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落實於個體同樣的決斷方向可能又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今年上半年,留學生成為飽受爭議的群體,今天咱們就再來聊一聊有關話題,小留學生這件事,大家是怎麼看的?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竹內亮剛開始很害怕,怕被武漢人說:「這不是真實的武漢,這個日本人理解錯了」。而事實上,很多武漢人看過後給他留言說「謝謝」。竹內亮感謝武漢人的包容和認可,他拍攝的目的就是想把真實的武漢傳達給全世界。竹內亮和中國的緣分要追溯到2001年。那年他第一次來中國拍紀錄片,見識到了跟客客氣氣的日本人完全不同的、「隨意」的中國人。年輕的他立刻被中國的風土人情吸引。
  • 中國紀錄片赴英國參加展映 講述中國人真實生活
    中國紀錄片赴英國參加展映 講述中國人真實生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6日 05: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米爾頓·肯尼斯三月十四日電(記者 李鵬)五部來自中國的紀錄片十四日起在英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展映,向英國電影人與觀眾講述真實的中國生活。
  • 《出路》拍了九年的紀錄片告訴你一個深刻的道理
    《出路》是鄭瓊導演拍了九年的一個紀錄片,紀錄片拍得很真實,其中總能找到我們熟悉的影子。馬百娟,是甘肅省會寧縣的一個12歲小女孩,還在上二年級,簡陋的教室,一個年邁的老師,兩個學生。馬百娟在讀課文,我想知道鳥兒為什麼會飛翔,我想知道海底藏著什麼,我想知道……徐佳,湖北的一個復讀生,復讀了三年,復讀的時候心裡很恐懼,害怕考得不好。早自習,上下課,晚自習,課桌上擺滿了書,教室裡都是在低頭認真學習的學生。
  •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五朵金花」,哪個視角更廣
    唯一入圍的中國紀錄片《第三極》去年收視口碑極佳,影響廣泛;《嘎嘎先生》用長達8年的時間講述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編舞家之一歐漢·納哈林的人生經歷,頗有去年爆款紀錄片《皮娜》的風範;《我們都是X》則記錄了日本樂隊X-Japan在美國麥迪遜廣場公園一場成功的演唱會的過程,該片曾獲得了2016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特別評委獎的最佳剪輯獎;《救我一命的女孩》
  • 上海電影節丨三部紀錄片獲總計100萬創投獎
    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競賽單元入圍影片頒獎。6月19日晚,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入圍酒會暨創投頒獎儀式舉行。當晚,紀錄片業內外人士濟濟一堂,皆為質量上乘,感動人心的優秀紀錄作品而來。
  • 高端影迷閉眼收: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紀錄片購票完全指南
    在這裡,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以無與倫比的誠意,為你打開愛與美的真實世界。2007年因作品《難以忽視的真相》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而一舉成名的導演戴維斯·古根海姆,扛下這次誠摯描繪馬拉拉的紀錄片任務。片中完整呈現這位年輕女孩與她父親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她父親是如何用愛教育她;大到馬拉拉在聯合國那舉世聞名的演講,小至她每天與家人的互動及與兩位弟弟的打鬧嬉笑。馬拉拉曾經這樣說道:「一個孩子,一個教師,一本書和一支筆可以改變世界。」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用真實的武漢感動世界
    (視頻提供:和之夢) 人民網東京7月2日電(孫璐 吳穎 袁蒙)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人竹內亮。
  • 9.6分高質量紀錄片,最新版的《動物世界》講述王朝的的誕生
    BBC聯手騰訊,歷時四年時間,拍出了黑猩猩、帝王企鵝、獅子、雜色狼和老虎的王朝,講述了動物與自然、動物與人的關係,更著重講述了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關係。這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上取得了9.6分的高分,可以說這部紀錄片的質量和講述的事情毫無挑剔。
  • 無電影不青春,臺灣的青春電影
    無電影不青春,臺灣的青春電影拜倫說:白日莫空過,青春不再來!一起看看那些臺灣的經典電影吧~《搖滾本事》第一部自傳式電影華人音樂史上第一部自傳式電影、這部創下「史上最大陣容」及「動員人數高達16萬人」雙紀錄,不但是五月天樂團從小成長以來的第一張「社會履歷表」,更將成為五月天成員以演員身份正式進軍世界的通行護照!
  • 中國少女殯儀師紀錄片在英引關注:每天面對死亡愛心滿滿
    參考消息網10月2日報導英媒稱,最近,一部記錄中國17歲女殯儀師真實故事的紀錄片《Almost Heaven》(咫尺天國)在倫敦影院上映,引起了英國媒體的關注。有關中國的消息和潮流在英國常常引起興趣,而這部紀錄片不僅反映了中國當代年輕人的視角,又揭示了諱莫如深的殯儀業話題,自然更加博得眾議。
  • 奧斯卡獎導演講述:我為馬拉度納拍紀錄片-虎嗅網
    消息震驚世界,全球痛悼。曾獲奧斯卡獎的英國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為這位傳奇球星拍攝過一部備受好評的紀錄片《迭戈·馬拉度納》,於2019年在坎城電影節首映,豆瓣評分高達8.3。卡帕迪爾曾被英國《金融時報》評價為「改造了紀錄片的導演」。他在大師課上講述了諸多關於《馬拉度納》拍攝的幕後故事,比如他和馬拉度納的溝通、交往等等。如今讀來分外唏噓。斯人已逝,謹以此文悼念這位傳奇球王。
  • 對話90後留學生洛翼雲 南京女孩拍南京大屠殺紀念片獲國際大獎
    在影片開頭,洛翼雲講述了一名中國女生,獲得一個前往伊拉克做志願者的機會,並為此練習口語,做各種準備。在與奶奶的電話中,女孩告訴奶奶暑假不回家了,要去中東當志願者,「就像華小姐一樣」。女孩口中的華小姐就是魏特琳,中文名華群。  影片開頭的中國女孩與魏特琳是兩個時代的守護和平的使者,而影片中的中國女孩就來自曾經歷過戰爭創傷的南京。洛翼雲說,外婆是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魏特琳的故事來自外婆的講述。
  • 獻禮2020年教師節,北師大拍紀錄片《良師》講述教育情懷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12年助1600多名女孩圓夢大學的教師,在群山之中、雪域高原紮根支教的伉儷夫妻,從家裡「偷」錢為鄉村孩子蓋新校舍的小學校長,先後赴美國英國求學、最後回到長沙當中學英語老師的「90後」……歷時兩年,北京師範大學以一部紀錄片《良師》,記錄了這一時代教師的眾生相。
  • 紀錄片《尋岸》:在美中國留學生的挑戰和蛻變
    這部電影講述了兩位富裕的中國都市少年融入農村藍領緬因州的寄宿學校的故事。《尋岸》記錄了快樂熱情的Stella和內斂的Harry努力適應美國的新生活的經歷。我們看到他們的失望,挑戰和勝利,以及他們如何處理和體驗文化衝擊,異化和個人身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