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留學黨」開始不一樣的大學生活
■ 上海女孩計劃在美國求學4年跟蹤拍攝
隨著各高校陸續開學,學子們憧憬的大學生活就要開始了。
東方網8月29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有這樣一群學生,他們沒有參加高考,而是選擇出國留學,現在他們紛紛漂洋過海起跑新的人生路。上海高中優秀生「洋高考」比例逐年增加, 上海中學、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傳統「四大名校」中,今年出國的優秀生比例平均約10%-20%,高的甚至達到30%-40%。
賀嘉穎(上圖)就是來自上海一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學生,不過現在她的身份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中國留學生。19歲的她準備用4年留學時間拍一部紀錄片——《我們》,記錄他們不一樣的大學,也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什麼要出國?出國的意義是什麼?
8月底,19歲的上海女生賀嘉穎前往美國留學,經過重重努力,她終於入讀心儀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青春的夢想開始第一步。
與此同時,她的另一個夢想也開始起步,用4年留學時間拍一部紀錄片——《我們》,記錄自己的留學生活,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留學生世界。
在上海,像賀嘉穎這樣從高中開始就準備出國讀大學的學生們正在增加,他們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留學黨」,紀錄片《我們》要講述的就是這些「留學黨」不一樣的青春故事。
保送生執意出國
1993年出生的賀嘉穎看上去比同齡人成熟一些,與多數高三學生不同的是,她的高三,是在不斷準備材料、申請國外大學中度過的。
當她的同學們在題海中浮沉時,賀嘉穎在為SAT、託福的成績補課。除此之外,她還要準備各種材料、證明,與遠隔海外的學校溝通,等待著學校確認她的錄取資格。
賀嘉穎畢業於上海一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雖然自謙成績「中等」,但她早早就因為參加各類比賽,獲得了一所「211」大學的保送資格。
儘管如此,賀嘉穎更希望去國外看看,從高二那年的暑假開始,她就著手準備起了出國讀大學的一應事宜。
在外人看來,出國留學與高考相比,似乎輕鬆得多。但賀嘉穎說,對多數「出國黨」來說,選擇和了解學校、準備各種各樣的材料、拿出過硬的成績,每一件事都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申請美國大學需要SAT成績和託福成績,所以我從高二暑假就開始補課。然後得準備各種材料。」
同為「留學黨」的姜孜戈是賀嘉穎在網上認識的朋友,他說,不同學校對申請者提供的資料有不同的要求,除了SAT、託福成績之外,學生往往還要準備在高中的各科成績單、課外活動獎項、學校及老師的推薦信等。此外,美國大學還會讓申請者完成多份個人陳述、問答題等等,以考察學生的素質與是否適合入學。
用鏡頭消解偏見
多年以來,不少人往往把留學生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好成績獲得國外大學獎學金的「優秀生」,另一類則是成績太差、家裡又有點錢,因此找個國外學校把孩子送出去。這似乎已經成為人們對留學生的刻板印象。
這兩類人,賀嘉穎都不是。但毫無疑問,賀嘉穎能感受到這種刻板印象給她帶來的壓力,「說到留學生,很多人就會想到『富二代』,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留學生究竟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經歷了些什麼?我想把這一切記錄下來。」
事實上,作為「留學黨」中的一員,賀嘉穎對「出國的意義」思考了很久,「發現留學其實沒有想像得那樣輕鬆,也發現留學生在有些方面受到部分誤解,我很想把這一切記錄下來。」
於是,今年3月,已經完成申請流程,正在等待申請結果的賀嘉穎決定,自己拍一部紀錄片,名字就叫《我們》——拍攝者是「留學黨」,拍攝對象也是「留學黨」。接著,她在網上招募與她一樣的「留學黨」,這些高中生們自己寫腳本、做攝像、做剪輯。
今年4月,賀嘉穎投資5000元拍攝了第一部分短片,這部13分鐘長的短片命名為《出國的意義》。在這部短片裡,攝製組採訪了20多個人,他們包括即將出國的高三學生、正在國外大學讀書的學生與已經學成歸國的「海歸」。
「為什麼要出國?」 「出國的意義是什麼?」這是賀嘉穎對每個採訪對象提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她同樣在問著自己:為什麼要到異國他鄉度過4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事實上,攝製組和被拍攝對象們,也一直在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