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父母的眼界。
《出路》是鄭瓊導演拍了九年的一個紀錄片,紀錄片拍得很真實,其中總能找到我們熟悉的影子。
馬百娟,是甘肅省會寧縣的一個12歲小女孩,還在上二年級,簡陋的教室,一個年邁的老師,兩個學生。馬百娟在讀課文,我想知道鳥兒為什麼會飛翔,我想知道海底藏著什麼,我想知道……
徐佳,湖北的一個復讀生,復讀了三年,復讀的時候心裡很恐懼,害怕考得不好。早自習,上下課,晚自習,課桌上擺滿了書,教室裡都是在低頭認真學習的學生。
袁晗寒出生在北京,家庭條件優渥,她在自家院子裡蕩鞦韆,說討厭老師說她,袁晗寒你又留級了,你有多少個16歲啊。所以她休學在家,她喜歡畫畫,就拿著調色盤畫畫,或者躺在床上看電影。後來她閒著沒事幹,就開了一家酒吧,她是個很有藝術天分的人,自己買材料,自己動手畫,裝飾的酒吧很藝術。
三年後,馬百娟不再上學了,因為她父母覺得女娃娃終究是給別人家養的,是要嫁人靠男人的。所以她在家幫著幹活,馬百娟小時候總是很愛笑,走路也很快,特別愛學習。可是三年後的她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她沒有選擇,因為要先解決溫飽才能好好活著,好好活著就夠了。
三年後的徐佳通過努力考上了湖北工業大學,徐佳的媽媽打工供他讀書,說就算賭一次吧,也要讓他繼續讀書,讀書才能讓他生活得更好。大學生活,上課,和舍友一起聊天,也去實習,實習是在保險公司,每天都要像打了雞血一樣的喊口號,重複地打電話溝通客戶。
三年後的袁晗寒去了德國留學,她說沒想過以後要幹什麼,只要餓不死就行,這個世界上沒人能餓死,只要這個人不想餓死。在德國的生活,也很悠閒,她養了只兔子,沒事的時候會跟媽媽視頻通話。
又是一個三年過去了,馬百娟去城裡打工,15歲,沒有學歷沒有技術而且未成年,沒有地方用她。後來她又回到了家裡。和村子裡的小媳婦一起討論誰的肚子大。她的家裡人不再讓錄製了,說給錢就讓錄,不給錢不讓錄,馬百娟16歲嫁了人。
徐佳和中電公司籤了合同,和大學談的女朋友結了婚,成家立業,生活逐漸步入正軌。
袁晗寒回國到了上海,開了一家藝術公司。
三個孩子,一樣的九年,不一樣的人生,以前不知道階層是什麼,後來明白了階層的含義。我們現在生活的構成要素有很多,有你的選擇,也有你父母的選擇,也有時代的原因,多重因素構成了你現在的生活。
袁晗寒是個不需要考慮生存的人,她出生的起點就是很多人奮鬥了一代才得來的終點,而像馬百娟奮鬥一代也到達不了那個終點。
紀錄片很簡單也很真實,沒有什麼波折,卻也像極了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