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拍了九年的紀錄片告訴你一個深刻的道理

2020-12-16 爾雅女人閣

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父母的眼界。

《出路》是鄭瓊導演拍了九年的一個紀錄片,紀錄片拍得很真實,其中總能找到我們熟悉的影子。

馬百娟,是甘肅省會寧縣的一個12歲小女孩,還在上二年級,簡陋的教室,一個年邁的老師,兩個學生。馬百娟在讀課文,我想知道鳥兒為什麼會飛翔,我想知道海底藏著什麼,我想知道……

徐佳,湖北的一個復讀生,復讀了三年,復讀的時候心裡很恐懼,害怕考得不好。早自習,上下課,晚自習,課桌上擺滿了書,教室裡都是在低頭認真學習的學生。

袁晗寒出生在北京,家庭條件優渥,她在自家院子裡蕩鞦韆,說討厭老師說她,袁晗寒你又留級了,你有多少個16歲啊。所以她休學在家,她喜歡畫畫,就拿著調色盤畫畫,或者躺在床上看電影。後來她閒著沒事幹,就開了一家酒吧,她是個很有藝術天分的人,自己買材料,自己動手畫,裝飾的酒吧很藝術。

三年後,馬百娟不再上學了,因為她父母覺得女娃娃終究是給別人家養的,是要嫁人靠男人的。所以她在家幫著幹活,馬百娟小時候總是很愛笑,走路也很快,特別愛學習。可是三年後的她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她沒有選擇,因為要先解決溫飽才能好好活著,好好活著就夠了。

三年後的徐佳通過努力考上了湖北工業大學,徐佳的媽媽打工供他讀書,說就算賭一次吧,也要讓他繼續讀書,讀書才能讓他生活得更好。大學生活,上課,和舍友一起聊天,也去實習,實習是在保險公司,每天都要像打了雞血一樣的喊口號,重複地打電話溝通客戶。

三年後的袁晗寒去了德國留學,她說沒想過以後要幹什麼,只要餓不死就行,這個世界上沒人能餓死,只要這個人不想餓死。在德國的生活,也很悠閒,她養了只兔子,沒事的時候會跟媽媽視頻通話。

又是一個三年過去了,馬百娟去城裡打工,15歲,沒有學歷沒有技術而且未成年,沒有地方用她。後來她又回到了家裡。和村子裡的小媳婦一起討論誰的肚子大。她的家裡人不再讓錄製了,說給錢就讓錄,不給錢不讓錄,馬百娟16歲嫁了人。

徐佳和中電公司籤了合同,和大學談的女朋友結了婚,成家立業,生活逐漸步入正軌。

袁晗寒回國到了上海,開了一家藝術公司。

三個孩子,一樣的九年,不一樣的人生,以前不知道階層是什麼,後來明白了階層的含義。我們現在生活的構成要素有很多,有你的選擇,也有你父母的選擇,也有時代的原因,多重因素構成了你現在的生活。

袁晗寒是個不需要考慮生存的人,她出生的起點就是很多人奮鬥了一代才得來的終點,而像馬百娟奮鬥一代也到達不了那個終點。

紀錄片很簡單也很真實,沒有什麼波折,卻也像極了我們的生活。

相關焦點

  • 你必須得上大學,但是…… 紀錄片《出路》中的「貧窮」
    製片人艾德金斯認為《出路》的重點應該放在王振祥身上,因為老師更能講述「體制」。 (Steps Internationa/圖)「在中國,你必須得上大學,因為人們告訴你:必須得這麼做。而當你真的去上大學了,你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BBC紀錄片高級編輯尼克·弗雷澤在第67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臺上,激動地說。
  • 《出路》導演交流實錄 | 這部爆款紀錄片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其實他也許以為我這片子就不拍了,所以他的那個《Education,Education》就後來用了「出路」這個名字。09年拍完之後,10年在BBC有一個欄目叫《My Country,My Country》,然後放了一個20多分鐘的片段,大概就是這樣。謝謝大家跑這麼遠來看這麼安靜和寂寞的片子。
  • 讀大學就是出路嗎?紀錄片《出路》,揭露壓倒窮人的「招生騙局」
    對於很多學生、家長來說,讀大學就是擺脫貧窮的出路,但是現實狀況卻告訴我們,寒門子弟雖可出狀元,但是這種榮耀門楣的機會實在是太低了,以至於一個村裡出了一個清華北大學生,就是整個村、甚至整個縣的榮耀。這說明了什麼?
  • 豆瓣8.9的華語紀錄片,值得寒門學子反思,上學真的是唯一出路嗎
    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考上大學就能擺脫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狀,但有那麼一部紀錄片告訴我,教育真的是脫貧的途徑嗎?真正是那種看完有如《熔爐》一樣的沉重心情,歇斯底裡的想哭,想怒,卻不知道能怪誰?這恐怕是今年看過的「最恐怖,最壓抑」的紀錄片——《出路》!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紀錄片記錄了三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因為導演的鏡頭,三個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孩子有了交集。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是一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會寧,第一次拍攝的時候她12歲,在一個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的小學上小學二年級,家裡住著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
  • 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壞,《出路》:一部值得深思的紀錄片
    為了備戰高考,每所高校每位學子都在做出最大的努力,高考延期一個月,這個消息喜憂參半。近段日子,每每站在學校門口,心中方方面面總會有些小感悟,但礙於沒有途徑抒發便一直擱置在一邊,直到近段日子看到紀錄片《出路》。六年跟拍,三個階層,三種人生。海報上的這兩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7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一直到他們56歲。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不同的起點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
  • 紀錄片選題之困需先解決「出路」焦慮
    文 | 漁火其實最開始提出紀錄片的「黃金時代」,並不是要捧殺這個逐漸步入正軌,但各方面還比較脆弱的行業。而是說當下的中國正在進行深刻變化,有大量火熱的現實生活和生動故事,創作者能夠從中汲取充足的養分。
  • 薦影| BBC:我們拍這部紀錄片,只要人們去反思,問一句為什麼!
    跨媒體計劃,參與協同製作工作,與全球同步播出一系列探討21世紀貧窮問題的系列紀錄片,《出路》是其中一部。>在中國,你必須得上大學,因為人們告訴你,你必須得這麼做。而當你真的去上大學了,你才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尼克·弗雷澤講這段話時,他身後的大屏幕上,一個中國年輕男子正在用激昂地語氣強調讀書的重要性
  • 高考,當代「後浪」唯一的出路?一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
    紀錄片的第一位主人公叫馬百娟,是來自甘肅會寧農村的姑娘,全家當時一年的開支只有590元。 這讓我想到另一部同名的紀錄片由陳為軍執導的《出路》,它還有一個英文名叫做:「Education, education」(教育,教育),同樣是三位主人公,在教育面前呈現出了三種不同的姿態,在這裡有農村裡高考結束的女孩,有不斷宣揚讀書意義以此招攬學生的機構老師,有畢業後在找不到工作的應屆生,也有這個現實而又絕望的時代。
  •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紀錄片是2012年拍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很大的準確性。
  • 三次高考失敗的她,用6年時間拍了一部紀錄片
    >現階段,正是高考考生出分、查學校、報志願的時刻,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考生和家長們深受高考的「折磨」,絞盡腦汁想要藉由這場考試,找尋一個不錯的出路。(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任何人都會有一條出路,不要拘泥於眼前的境況。
  • 一部紀錄片,揭示教育對「後浪們」的出路究竟有何作用?
    本文作者:埃德蒙在三線小城裡觀看紀錄片是獨特的體驗,因為紀錄片裡的這些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紀錄片畢竟是電影,它讓你去電影院或別的封閉空間內在兩三個小時內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這也許就是紀錄片的最大價值。紀錄片也不會拍繁華都市的高樓大廈,邊緣小城的小人物才是他們鏡頭的寵愛。從《搖搖晃晃的人間》到《大三兒》,再到《出路》,都是如此。三部紀錄片都是從主角小城或者鄉村生活開始講起,主角們會從小城走出去,會展望一下未來,但主線還是瑣碎的日常。
  • 紀錄片推薦 |《為什麼貧窮》之出路
    講了三個故事,赤裸裸的中國現狀。2003年陳為軍的《好死不如賴活著》——描述中國河南農村愛滋病家庭的紀錄片,獲英國國家紀錄片獎等四項大獎;2007年他的《請投我一票》獲奧斯卡提名。《請投我一票》跟拍了一個小學班級裡三個孩子競選班長的故事。項目起源於STEPS的紀錄片計劃「為什麼民主」。
  •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去年年底大火的一部紀錄片,直到今年依舊被不少人翻出來重讀,它發人省醒,它揭露真相,它就是《出路》。這部耗時6年的紀錄片,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主人公成長求學,步入社會的經過,更是他們尋找「出路」的經歷。
  • 紀錄片《出路》:精神的貧瘠遠比貧窮更可怕
    顧茲曼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了相冊。」紀錄片《出路》,歷時六年,跟拍了三位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她所在的學校僅有兩名老師,五名學生,窮人家的孩子要改變命運,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馬百娟學習不可謂不用功,但由於條件所限,十歲才讀小學一年級的她,全家住在窯洞裡,一家人全年的開支不超過50塊錢。是的,你沒聽錯,全家人一整年的開支,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都夠不上一頓飯錢。
  •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出路也異常嚴峻。後疫情時期,各行各業包括大象,都面臨著出路的問題。在哪可以看到「出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再是黑話,而是一句讓人一時不知如何解答的天問。今天,大象要非常認真地向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它的名字,便叫《出·路》。
  • 《賣油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深刻道理?
    《賣油翁》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熟能生巧的深刻道理。全文記述了陳堯諮射箭和賣油翁酌油的事,刻畫了傲慢自負的陳堯諮以及深藏不露的賣油翁的形象,以淺顯的故事傳遞了深刻的道理。 《賣油翁》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
  • 拍紀錄片麼?票房6000塊錢那種丨紀錄片
    今年3月,因為新片《礦民、馬夫、塵肺病》不能公開放映和傳播,紀錄片導演蔣能傑只能在豆瓣私信觀眾資源,希望自己紀錄的塵肺病患者被更多人看到。拍這部片子用了蔣能傑10年時間,但除了觀眾零星的打賞,他沒拿到一分錢。
  • 大自然教會我們的深刻道理
    我們對自然界的探索從來沒有間斷,大自然常常教會我們深刻的道理。 其中的智慧我們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水熊蟲告訴我們:再惡劣的環境也阻止不了活下去的毅力,體格微小沒關係,學會各種生存能力才是制勝法寶。 北極熊的生存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