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紀錄片,揭示教育對「後浪們」的出路究竟有何作用?

2020-12-16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埃德蒙

在三線小城裡觀看紀錄片是獨特的體驗,因為紀錄片裡的這些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

紀錄片畢竟是電影,它讓你去電影院或別的封閉空間內在兩三個小時內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這也許就是紀錄片的最大價值。

紀錄片也不會拍繁華都市的高樓大廈,邊緣小城的小人物才是他們鏡頭的寵愛。

從《搖搖晃晃的人間》到《大三兒》,再到《出路》,都是如此。

三部紀錄片都是從主角小城或者鄉村生活開始講起,主角們會從小城走出去,會展望一下未來,但主線還是瑣碎的日常。

《搖搖晃晃的人間》裡的餘秀華有了自我意識,不想做一個愚蠢的農村女人,靠著詩歌離了婚,走了出去。

《大三兒》裡的主人公三兒也嚮往遠方,他沒有餘秀華《穿越大半個中國來睡你》的才能,只能默默地攢錢,去西藏走了一圈,再回到小城平凡的生活。

《出路》也是類似的拍攝節奏,但沒有眺望遠方詩意,更為粗糲和直白。三個主人公,小馬、小徐、小袁,他們都想靠著教育走出去,找到自己的出路。當然,他們對於「出路」的定義並不一樣。

甘肅的馬百娟,想通過讀書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她的想法很簡單,讀小學、讀初中高中、到北京上大學,然後打工掙錢補貼家裡。

湖北的徐佳,想通過讀書告慰亡父離開鹹寧這個小城。他讀了三年的高三,就為了上一所好一點的本科學校,以後找工作更有競爭力一點。

北京的袁晗寒17歲直接輟學,具有繪畫的天才屬性,卻整天與無聊作鬥爭。為了抵抗無聊,她開了一家小店。為了抵抗無聊,她遊歷各國,最後選擇德國深造。

三個主人公,正好是國內三種生活的代表。文化資源豐富的帝都、拆遷的工業小城、被民眾遺忘被官方「精準扶貧」的甘肅農村。

這些人物,我們都太過於熟悉。也許存在這種可能性,我們離徐佳更近一些,出生在三四線小城,給希望小學的馬百娟捐款,然後辛辛苦苦地考上大學之後,有了袁晗寒這樣啥都不愁的同學。

對於徐佳高中生活的貧乏與貧窮,我們感同身受。

對於徐佳繁重的高三學業,我們會心一笑。

對於徐佳大學豐富多彩而又前途渺茫的生活,我們也有所共鳴。

導演說,並不想把注意力放在「階級固化」上,而是聚焦在自我意識和溝通上。

她覺得徐佳沒有自我意識,所有的觀點都是別人強加給他的,他也過著和別人一樣的生活。

這種邏輯就跟她跟快遞小哥談心一樣,她覺得快遞小哥無法溝通,其實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不同。

所謂的教育,改變不了思維方式。反而是教育讓你活的有尊嚴,喚醒你的自我意識。

有了自我意識,才是教育的最大價值。有了自我意識,你才會獨立思考,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有了自我意識,你才會學會「溝通」。

何為「自我意識」,就是撇開社會給你的人設,給你下的結論,你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你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但國內這個社會,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並不是你想過什麼生活就過什麼生活的。

自我意識的覺醒和選擇的可能性,這一切都建立在豐富的物質基礎之上。

北京的小袁想幹啥就幹啥,想輟學就輟學,想開店就開店,想出國就出國。

只因為她的父母給她提供了優越的生活,讓她不必要為吃飯擔心。小袁最大的敵人是「無聊」。

而徐佳呢,復讀三次的他踏入校門之時,已經把整個家庭的責任扛在肩上。他沒有心思把精力耗在自我意識這類形而上的哲學問題,他只想「成家立業」。

買一個蘋果手機,找個老婆,買車買房,這對於徐佳來說才是最現實的。

而這些,建立在他多年奮鬥之上。

甘肅的馬百娟呢,她連自己心裡那座「大山」都翻不過去。命中注定,她小學都沒念完,很早出來打工,嫁給表哥,生一堆孩子。

家門都邁不出去,又何談自我意識呢。

導演的拍攝角度是俯視的,帶著自己的情緒,偏離了紀錄片本身。

聽說導演她自己也是個復讀生,所以才會想著去拍一個復讀生。

又看訪談說,導演她看到乾淨的私立小學走廊,會思索那些清潔阿姨的小孩在哪裡上學,所以會去拍一個甘肅女孩。

這種拍紀錄片的邏輯「俯視」的意味就很強了,居高臨下,不讓人舒服。導演根本就沒深層次地意識到問題的根源,沒有意識到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也許她發現了,倒是她不以為然。

作為觀眾的我們,既然改變不了巨大差距的事實,就應該很努力地生活。

努力地生活為了什麼呢?為了給自己創造更好的環境,為了喚醒自我意識和獨立思考,為了獲得內心的平靜。

努力、受教育都是手段,內心的平靜才是終極目的。

這句雖然雞湯,但很有用。

我們看到馬百娟、徐佳很努力地活著,馬百娟走路很遠去上學,徐佳復讀三次考上還算理想的學校。就連北京的小袁,也很「努力」地上了德國的美術高校,儘管這種「努力」在徐佳看來不值一提。

努力並不可恥,努力恰恰值得尊敬,大家努力的方式並不一樣,只因為我們活在巨大的差距裡。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高考,當代「後浪」唯一的出路?一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
    成績出來後,留守女孩高分報考冷門考古專業,網友們替人家擔心「沒前途」。 回憶一下六月熱搜,苟晶喊冤自稱當年高考被頂替,說謊被揭穿,生生溜了一把大眾。 高考為何如此重要,哪怕「與我無瓜」的網友也跟著著急上火?
  • 高考,當代「後浪」唯一的出路?
    成績出來後,留守女孩高分報考冷門考古專業,網友們替人家擔心「沒前途」。回憶一下六月熱搜,苟晶喊冤自稱當年高考被頂替,說謊被揭穿,生生溜了一把大眾。高考為何如此重要,哪怕「與我無瓜」的網友也跟著著急上火?
  • 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壞,《出路》:一部值得深思的紀錄片
    隨著全國各地陸續開始複課,經歷過漫漫長冬的高三學子們也是成功抵達「戰場」。為了備戰高考,每所高校每位學子都在做出最大的努力,高考延期一個月,這個消息喜憂參半。近段日子,每每站在學校門口,心中方方面面總會有些小感悟,但礙於沒有途徑抒發便一直擱置在一邊,直到近段日子看到紀錄片《出路》。
  • 紀錄片推薦 |《為什麼貧窮》之出路
    明一學堂劉燦老師:看完,真的是很傷心,很難過,教育被商業化是最大的悲哀,身在這些教育中的人們睜開眼睛好好看看,別再自己騙自己了,請父母真正的負起教育的責任吧!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9.1,一共有8集,其中的第八集《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是今日學堂新學期突破班的教學課程素材之一。《為什麼貧窮?》
  • 豆瓣8.9的華語紀錄片,值得寒門學子反思,上學真的是唯一出路嗎
    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考上大學就能擺脫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狀,但有那麼一部紀錄片告訴我,教育真的是脫貧的途徑嗎?真正是那種看完有如《熔爐》一樣的沉重心情,歇斯底裡的想哭,想怒,卻不知道能怪誰?這恐怕是今年看過的「最恐怖,最壓抑」的紀錄片——《出路》!
  •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去年年底大火的一部紀錄片,直到今年依舊被不少人翻出來重讀,它發人省醒,它揭露真相,它就是《出路》。這部耗時6年的紀錄片,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主人公成長求學,步入社會的經過,更是他們尋找「出路」的經歷。
  • 薦影| BBC:我們拍這部紀錄片,只要人們去反思,問一句為什麼!
    跨媒體計劃,參與協同製作工作,與全球同步播出一系列探討21世紀貧窮問題的系列紀錄片,《出路》是其中一部。王振祥在聯合國大會上的出現,是因為一部叫《出路》的紀錄片。這組系列紀錄片,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1,大家評論最多的就是直指中國教育困境的《出路》。
  •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後疫情時期,各行各業包括大象,都面臨著出路的問題。在哪可以看到「出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再是黑話,而是一句讓人一時不知如何解答的天問。今天,大象要非常認真地向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它的名字,便叫《出·路》。
  • 讀大學就是出路嗎?紀錄片《出路》,揭露壓倒窮人的「招生騙局」
    偶然間,被一部名叫《出路》的紀錄片吸引到了,這部紀錄片也完美地詮釋了「讀了大學是否就是出路」這句話。《出路》紀錄片的好評度,在豆瓣幾乎有過半是五星好評,也說明了此紀錄片戳中了人們的心窩,大概有不少家長看到這兩個字,心中都被壓抑的有種窒息感,這好像也是壓倒窮人的一根稻草,極力想抓卻又抓不住。
  •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紀錄片是2012年拍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很大的準確性。
  • 三次高考失敗的她,用6年時間拍了一部紀錄片
    >現階段,正是高考考生出分、查學校、報志願的時刻,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考生和家長們深受高考的「折磨」,絞盡腦汁想要藉由這場考試,找尋一個不錯的出路。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任何人都會有一條出路,不要拘泥於眼前的境況。於是,有一個人,她高考了三次,均未成功,幾經周折後,她花了6年時間拍出了一部講述出路的紀錄片——
  • 線上讀書會|誰是後浪?何為後浪文化?
    以中原北宋文化為參照,江南南宋文化之特質,將得以重新觀察並給予具體而生動的揭示。不同的作家對「盛唐記憶」的歷史書寫又有何異同?誰是後浪?何為後浪文化?》短視頻,轟動全國,成為現象級文化事件,自此「後浪」和「後浪文化」開始流行,同時也引起較大的爭議。
  • 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的出路其實在父母手裡,逆襲談何容易
    《出路》是國內的一檔紀錄片,由陳為軍執導,這檔節目在去年非常的受歡迎,與《變形計》不一樣的是,它是深入到農村孩子和貧困生生活中的一部紀實片。總拍攝歷經六年,分別記錄了中國不同階級小人物心裡的矛盾,在節目播出後,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不少網友說,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真正的出路其實是掌握在父母手裡,逆襲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
  • 蒙氏園和普通幼兒園有何不同?這部教育紀錄片給你答案
    中國第一部揭示兒童成長秘密的心理紀錄片中國第一部幫助家長認識兒童的教育紀錄片幼兒園裡,男孩子的拳打腳踢、女孩子的過家家……每個家長最渴望了解的「送娃入園後,他是怎麼度過一天的?大樂樂究竟疼在肚裡還是疼在心上?闖入者突然現身,大樂樂心急如焚。▷ 第14集大樂樂和毛毛親密無間,大葆葆突然歸來,毛毛將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三個人又將發生什麼故事? 大葆葆拍案而起,大樂樂毫不示弱,兩個人的戰爭一觸即發…… 一年後,五歲的大樂樂判若兩人。▷ 第15集這是他表達情感的常規方式,這是他每天午睡之後的常規動作。
  • 你必須得上大學,但是…… 紀錄片《出路》中的「貧窮」
    製片人艾德金斯認為《出路》的重點應該放在王振祥身上,因為老師更能講述「體制」。 (Steps Internationa/圖)「在中國,你必須得上大學,因為人們告訴你:必須得這麼做。而當你真的去上大學了,你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BBC紀錄片高級編輯尼克·弗雷澤在第67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臺上,激動地說。
  • 從《楚門的世界》到「後浪」:直播經歷了什麼?電影是怎麼闡釋直播
    前段時間不知道你有沒有被《後浪》刷了屏。5月3日晚,一則《後浪》廣告片在社交網絡刷屏,片中,著名演員何冰表達了對年輕一代的鼓勵、肯定和讚美,放言「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之後,有關「前浪」與「後浪」,引發評論兩極。
  •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中國「新新一代」的成長煩惱與教育問題
    據澎湃新聞10月27日報導,央視紀錄片《零零後》近期播出,這是一部探討中國「新新一代」的成長煩惱與教育問題的紀錄片。攝製組從2006年開始在一所幼兒園跟蹤記錄了十多位00後的孩子,記錄一直持續了十年。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紀錄片記錄了三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因為導演的鏡頭,三個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孩子有了交集。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是一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會寧,第一次拍攝的時候她12歲,在一個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的小學上小學二年級,家裡住著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整部紀錄片揭露了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