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壞,《出路》:一部值得深思的紀錄片

2020-12-16 氣泡放映室

隨著全國各地陸續開始複課,經歷過漫漫長冬的高三學子們也是成功抵達「戰場」。

為了備戰高考,每所高校每位學子都在做出最大的努力,高考延期一個月,這個消息喜憂參半。

近段日子,每每站在學校門口,心中方方面面總會有些小感悟,但礙於沒有途徑抒發便一直擱置在一邊,直到近段日子看到紀錄片《出路》。

六年跟拍,三個階層,三種人生。海報上的這兩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壹|

地點甘肅會寧縣的山溝溝裡,一所學校的校長各種請求,軟硬兼施,才讓12歲的馬白娟讀上小學二年級。

從家到學校的路是13公裡,6個小時的路程,意味著馬白娟需要天沒亮就起床,趕往學校。

哪怕村裡的小學,只有兩個老師五個學生,馬白娟也願意日復一日的去讀書。

山裡的孩子太懂知識的重要性,從他們的眼裡能看出對知識最真誠的渴望。

馬白娟也是如此,被問及未來的夢想時,姑娘用稚嫩的聲音說出:「想要去北京讀大學,以後打工賺錢,家裡的面總不夠吃,要一個月賺1000塊來買面,還要挖水窖給我們水喝。」

到學校後,老師開始了今天的課程《我們的家鄉真好》。

課文中的柏油路車輛暢行,學子們足球場放鬆。都讓馬白娟充滿了憧憬,即便是沒有親眼看到這些東西,但她知道這些都很美好。

可好景不長,即便馬白娟為了讀書做出多大的努力,卻依舊沒有讓家人改變想法。

在爸爸眼裡:女娃娃長大都是別人家的,讀書有用嗎?讀完還不是要回來種田的!嫁人才是出路!

哥哥也說:就連減法都要用手指頭點點,還讀什麼呢?

最後,馬白娟還是辦理了退學手續。

「就你現在的情況,洗碗都沒人要」。

這是半年後,馬白娟尋找工作時,賓館經理對她說的話。

1000多的薪水,對於馬白娟來說,能讓她實現破碎夢想中的一部分,只不過最終還是沒能如願,而這時的她也只能用笑來掩飾尷尬。

貳|

第一次高考落榜,徐佳選擇了復讀,為的是完成爸爸去世前那一句:「爬都要爬上大學!

凌晨5點半,徐佳起床,在出租屋內簡單洗漱後,便出發去學校。

復讀三次的他,最懂這一次落榜的話會怎樣。

高考前38天,他不斷複習,就算是做題做到手顫抖也沒停下。

周圍的人看他緊繃的樣子便安撫道:盡力就行!不要太緊張。聽到這話的徐佳沒有回應。

不緊張?也許別人做的到,可對於他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一次高考落榜,第二次居然考了和第一次一模一樣的成績。

用他的話說:「老天是不是在耍我?」

湖北工業大學,三年的復讀終於有了回報,畢業後的徐佳進入了一家電力公司。

轉正3000,實習每月2500。生活終於走上正軌的徐佳笑了。

叄|

這次的鏡頭不用以往,落在了北京的一幢別墅裡,鞦韆上坐著17歲的袁晗寒。

她說:老師就是在針對我,總說「你知道你是留級生嗎?你說你有幾個十六歲?」

最後,袁晗寒選擇了退學。

她租下南鑼鼓巷的一家店面,自己動手買顏料畫牆壁,找木料做桌椅,開了家酒吧。

這樣充滿「個人特色」的酒吧火起來了嗎?

第一天,酒吧買出了兩杯奶茶,其中一杯賣給了《出路》的導演。

第二天,門口多了很多空瓶,一副門庭若市的樣子,但實際上依舊沒有生意。

「反正也沒有人會被餓死的,只要你不是真心想死!」,袁晗寒對出路並沒有過於特別的想法。

3年後,有人在努力工作,有人在努力找工作,而袁晗寒已經週遊了歐洲各國,還進入到德國最好的藝術學府深造。

看完這部紀錄片,很難說這是一部「雞湯片」,徐佳復讀三年考上大學穩定了工作,未來就一定沒有波折了嗎?馬白娟輟學求職被拒,未來怎麼才能過上不愁麵食的日子呢?

紀錄片的片名叫《出路》,但它卻沒有告訴我們三段人生的出路在哪裡。

那這樣不免讓人發出疑問,鄭瓊導演耗時六年拍攝了它,到底有意義嗎?

我想說有,而且是非常特別有意義。

紀錄片看似普通的敘述了三段人生,但其實每段結尾都留給我們一個共同的思考:未來會是怎樣?

馬白娟、徐佳、袁晗寒的人生出路會是怎樣的呢?

讀上大學找到穩定的工作就一定會有出路嗎?

知識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一切都不得而知,但在設下問題的同時,《出路》還告訴了我們一個更深層次的道理,「路都是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壞的。」

距離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還是希望各位備戰考生,能夠以最佳狀態面對。家長們,也不用過於擔心以及給孩子太大壓力,要知道每位孩子都是最特別的存在。

最後,想用《出路》導演的話結尾:在只論輸贏的社會裡,不被世界左右,把自己相信的東西活出來,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信仰,這就是出路。

相關焦點

  • 一部紀錄片,揭示教育對「後浪們」的出路究竟有何作用?
    本文作者:埃德蒙在三線小城裡觀看紀錄片是獨特的體驗,因為紀錄片裡的這些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紀錄片畢竟是電影,它讓你去電影院或別的封閉空間內在兩三個小時內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這也許就是紀錄片的最大價值。紀錄片也不會拍繁華都市的高樓大廈,邊緣小城的小人物才是他們鏡頭的寵愛。從《搖搖晃晃的人間》到《大三兒》,再到《出路》,都是如此。三部紀錄片都是從主角小城或者鄉村生活開始講起,主角們會從小城走出去,會展望一下未來,但主線還是瑣碎的日常。
  • 紀錄片《出路》: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出路的更多選擇
    去年年底大火的一部紀錄片,直到今年依舊被不少人翻出來重讀,它發人省醒,它揭露真相,它就是《出路》。這部耗時6年的紀錄片,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主人公成長求學,步入社會的經過,更是他們尋找「出路」的經歷。
  • 高考,當代「後浪」唯一的出路?一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
    有這樣一部記錄片,記錄了三個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變奏,耗時六年跟拍,將真實社會中那些掙扎與困境不加修飾的展現,它就是鄭瓊導演的作品《出·路》。 三個主人公、三個家庭、三個階層、三種人生,導演也在本片中發出了叩問,即中國當代青少年有著怎樣的未來?有著什麼樣的出路?
  • 6部最值得老師觀看的教育紀錄片,每一部都給你極大啟發!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豆瓣評分:9.2時間:2013導演:鄧康延如果要推薦一部與中國教育改革相關的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一定是第一個要推薦的。正如豆瓣網友@Lenon所說的:「看到的是別人的故事,心裡想的卻是自己」片中有你熟悉的場景、有讓你感動的話語,值得每個老師去看看。
  • 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的出路其實在父母手裡,逆襲談何容易
    《出路》是國內的一檔紀錄片,由陳為軍執導,這檔節目在去年非常的受歡迎,與《變形計》不一樣的是,它是深入到農村孩子和貧困生生活中的一部紀實片。總拍攝歷經六年,分別記錄了中國不同階級小人物心裡的矛盾,在節目播出後,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不少網友說,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真正的出路其實是掌握在父母手裡,逆襲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
  • 豆瓣8.9的華語紀錄片,值得寒門學子反思,上學真的是唯一出路嗎
    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考上大學就能擺脫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狀,但有那麼一部紀錄片告訴我,教育真的是脫貧的途徑嗎?真正是那種看完有如《熔爐》一樣的沉重心情,歇斯底裡的想哭,想怒,卻不知道能怪誰?這恐怕是今年看過的「最恐怖,最壓抑」的紀錄片——《出路》!
  • 紀錄片推薦 |《為什麼貧窮》之出路
    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9.1,一共有8集,其中的第八集《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是今日學堂新學期突破班的教學課程素材之一。《為什麼貧窮?》是由總部位於丹麥的國際非營利組織STEPS INTERNATIONAL推動的非商業計劃。Steps曾在2007年推動過《為什麼要民主?》(Why Democracy?)。
  • 紀錄片《出路》中上不起學的那個孩子怎麼樣了?
    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要面對失學這個問題,他們渴望上學,但是沒有資金來源,最後只好放棄上學! 每年國家都會組織一大批大學生奔赴西藏進行支教,並予以一定的補貼!大學生的支教活動為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送來了一定的溫暖,因為他們可以繼續學習知識了,可以繼續享受教育了!由於山村落後的生活質量使得很少有人真正願意留在那裡,山裡的孩子是質樸的,他們像花兒一樣在努力綻放!
  • 三次高考失敗的她,用6年時間拍了一部紀錄片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任何人都會有一條出路,不要拘泥於眼前的境況。於是,有一個人,她高考了三次,均未成功,幾經周折後,她花了6年時間拍出了一部講述出路的紀錄片——她就是《出·路》的導演——鄭瓊。
  • 6年追蹤,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出路》,很有感觸,分享給各位爸媽。導演鄭瓊費時6年,追蹤3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將他們自讀書時代邁入社會歷練的軌跡片段呈現出來。很多朋友在看完後都不禁感嘆:真是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啊!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紀錄片記錄了三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因為導演的鏡頭,三個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孩子有了交集。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是一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會寧,第一次拍攝的時候她12歲,在一個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的小學上小學二年級,家裡住著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
  •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程式設計師、影院從業者為了生存去開滴滴、跑外賣的新聞屢見不鮮。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出路也異常嚴峻。後疫情時期,各行各業包括大象,都面臨著出路的問題。在哪可以看到「出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再是黑話,而是一句讓人一時不知如何解答的天問。今天,大象要非常認真地向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它的名字,便叫《出·路》。
  • 讀大學就是出路嗎?紀錄片《出路》,揭露壓倒窮人的「招生騙局」
    偶然間,被一部名叫《出路》的紀錄片吸引到了,這部紀錄片也完美地詮釋了「讀了大學是否就是出路」這句話。《出路》紀錄片的好評度,在豆瓣幾乎有過半是五星好評,也說明了此紀錄片戳中了人們的心窩,大概有不少家長看到這兩個字,心中都被壓抑的有種窒息感,這好像也是壓倒窮人的一根稻草,極力想抓卻又抓不住。
  • 《生門》這部紀錄片,帶給我的是默默的感動與深思
    >33歲高齡孕婦術中大出血要子宮還是要性命產科主任李家福挑戰生死時速全身換血四次將病人救下這些故事都出自一個紀錄片:《生門》這句話真的很值得深思。我們的生存之道都是學來的,它在生活之外,在頭腦裡。《生門》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在武漢的一所產科醫院裡的故事,雖然故事情節圍繞出生展開,但每一個家庭的故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選擇。
  • 紀錄片《出路》,生命的意義是由我們自己去定義的
    三段故事,三種人生從2009到2015年,導演鄭瓊花了6年時間跟拍了紀錄片《出路》。講述了出生於不同家庭背景的3個孩子。馬百娟,12歲的姑娘,出生於甘肅會寧的農村。全家一直住在窯洞裡,2008年全年的開銷都不超過50元。
  • 農村想發展,被「吞併」是唯一的出路嗎?農民提了3點,值得深思
    進入十一月以來,玉米價格的上漲上農民心裡又充滿了期待,很多農民盼著能突破1.5元1斤,我相信在絕大多數農民的內心當中,其實都清楚,別說是漲到了一塊五了,就算是真的漲到了2元一斤,農民單純的拿著種地的那些收入,也沒有什麼出路,起碼不可能滿足的了現在農村一個普通家庭花銷的需求。
  • 《出路》導演交流實錄 | 這部爆款紀錄片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我知道您拍了六年,但我不知道您為什麼要選擇這個題材。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在這個片子之前,我看過一些國外的紀錄片,包括BBC的《人生七年》,以及國內陳為君導演也拍了《出路》。您覺得相比之前這兩部也是聚焦於階層,聚焦於階層固化,聚焦於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的片子,您的片子有什麼不同?就是這兩個問題,然後問完了以後交流機會就留給大家。
  • 薦影| BBC:我們拍這部紀錄片,只要人們去反思,問一句為什麼!
    跨媒體計劃,參與協同製作工作,與全球同步播出一系列探討21世紀貧窮問題的系列紀錄片,《出路》是其中一部。馬上又要讀小學,換學區房差價好幾十萬。你們說,如果清華北大都買不起房,我們現在投入那麼多在教育上,是不是還不如直接把這筆錢留給孩子?」大家都知道,這只是句一時意氣的玩笑話。沒有教育塑造的技能、判斷力,即便有一大筆錢,也遲早會耗光。
  • 你必須得上大學,但是…… 紀錄片《出路》中的「貧窮」
    製片人艾德金斯認為《出路》的重點應該放在王振祥身上,因為老師更能講述「體制」。 (Steps Internationa/圖)「在中國,你必須得上大學,因為人們告訴你:必須得這麼做。而當你真的去上大學了,你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BBC紀錄片高級編輯尼克·弗雷澤在第67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臺上,激動地說。
  • 紀錄片《出路》展現的卻是這樣血淋淋的真相!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紀錄片《出路》拍攝於2009年—2015年,導演用7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雖然她自始至終只有一件衣服可以穿,雖然她要走上十幾裡山地才能買到學習用具,但是她那個笑容都沒法抑制住。她有三個願望:月賺一千塊,買面吃以及修水窖。但一個大山裡出來的孩子,即便是這麼樸實的願望也實現不了。最後她在15歲退學,那個年紀她也沒辦法打工。她其實也有很多憧憬也想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