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紀錄片麼?票房6000塊錢那種丨紀錄片

2020-12-20 幕後

今年3月,因為新片《礦民、馬夫、塵肺病》不能公開放映和傳播,紀錄片導演蔣能傑只能在豆瓣私信觀眾資源,希望自己紀錄的塵肺病患者被更多人看到。

拍這部片子用了蔣能傑10年時間,但除了觀眾零星的打賞,他沒拿到一分錢。

今年8月,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放映並獲得亞洲電影大獎提名的《黃河尕謠》在中國院線開畫。同日《八佰》上映,在電影行業一片歡騰的背後,《黃河尕謠》僅拿到了6萬票房,別說回本,連買設備都不夠。

近幾年,大家都在談論影視寒冬,但對紀錄片人而言,市場就像千年難化的積雪,哪怕片子再尖銳或再溫暖,也無法戰勝這刺骨的嚴寒。

據導演幫統計,2020年在院線上映的13部紀錄片中,僅有定檔國慶的《2019閱兵盛典》票房破千萬,歷史、人文等方向的紀錄片,在票房成績上和故事片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關注到中華文化的《五禽戲》,受製作與題材影響,總票房僅有6000元,紀錄片的現狀由此可見一斑。

數據來源:貓眼

不過,千萬別急著為紀錄片叫衰。

雖然大多紀錄片人的生活仍是水深火熱,但最近幾年,伴隨年輕觀眾的成熟與流媒體的發展,紀錄片在網際網路爆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從數據看,過去一年B站活躍的紀錄片觀眾達到了3000萬以上,優酷紀錄片的播出總量也在700個小時的量級。

時常出圈的美食紀錄片,更是帶著熱鬧勁兒和煙火氣,將紀錄片推向了內容新藍海的位置。

看到了可能存在的市場潛力,幾大平臺先後上線紀錄片頻道,並開啟平臺自製模式,希望在新的賽道搶佔先機。

所以,田野紀錄片人的「冰」與網際網路紀錄片的「火」,竟在一種類型上碰撞,二者看似處在兩個極端,卻在「冰與火」中展現了紀錄片本體的特殊處境。

上映難、變現難

紀錄片與院線漸行漸遠

想探究紀錄片的現狀,首先要清楚紀錄片存在矛盾的原因。根據紀錄片播出的渠道看,雖然受疫情影響影院關停許久,但上映紀錄片的總數僅有13部,遠低於平臺上線的數量。

然而,紀錄片創作門檻高、敘事難度大、生產周期長,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財力,片方或紀錄片人急需通過作品變現,票倉更大的電影市場,無疑是第一選擇。

所以在創作與上映之間,一定有人在從中作梗。

第一個「壞人」,叫上映難。

與故事片不同,早期的紀錄電影很大一部分來自私人公司或田野紀錄片人,他們的特點是獨立性更強,影片的質量卻高低不定。但發行方和影院選擇一部影片的標準,最重要的就是質量和市場。所以二者的根本矛盾,讓大部分紀錄片倒在了這關。

一名青年紀錄片導演就曾感慨,自己的片子拿到大銀幕看,會明顯感受到景深、畫質等環節的差距。

同時,因為紀錄片是長期觀察和紀錄的工作,拍攝過程中往往會創造大量素材,那麼如何通過剪輯進行二度創作,在保證真實性、故事性的基礎上將素材壓縮在兩小時左右,也對創作者提出了考驗。

所以對影院而言,鮮有電影體量的紀錄片能達到大銀幕標準。

第二個「壞人」,叫變現難。

從今年紀錄片的票房成績中我們可以發現,除去國家製作的主旋律作品,聚焦普通人的紀錄片,票房大多在百萬級別。而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幾部片子,平均票房只有6位數。

就算疫情中特殊的分帳策略,能讓片方或個人拿走大部分票房,但除去成本和宣發費用,幾乎賺不到錢。

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的片子好不容易突出重圍,正式上映,但不到1%的排片率與回不了本的票房,任誰也沒法再硬著頭皮,勒緊褲腰帶的一直拍紀錄片了。

2020年紀錄電影票房

正因為有這兩個「壞人」添亂,紀錄片在影院越走越窄,甚至陷入沒有出品方拿錢,導致影片質量不佳,導致不賣座,再導致沒有出品方拿錢的死循環。

就算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二十二》,若沒有特殊題材與專業團隊加持,加之前期自來水的口碑營銷,恐怕也無法取得破圈的效果。

所以在各大視頻網站關注到紀錄片後,紀錄片方或創作者輸出內容的埠也開始向網際網路轉移。

這和經濟危機時買股票的人開始買理財了差不多是一個道理。

紀錄片人成了打工人

紀錄片發行渠道的轉移,從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便初現端倪。

彼時剛剛起步的視頻網站與電視媒體激戰正酣,但視頻網站受限於自制能力不足,大多數好內容還是要在衛視先播,再從網上發酵。

所以《舌尖上的中國》等衛視的優質紀錄片,不僅沒有資金壓力,反倒在兩種平臺的助力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看到《舌尖上的中國》收穫10億級別的點擊量,各平臺開始加大引進力度,之前已經從央視購買大量紀錄片獨播版權的愛奇藝,拿下了央視紀錄片頻道的同步首播權。騰訊視頻也延續自己的海外策略,買入《地球脈動》等國外優秀紀錄片的版權,希望在豐富內容版圖的同時,起到引流效果。

但在那一時期,平臺還未孵化出自制能力,所以紀錄片人眼看電視臺的製作團隊口碑、流量兩開花,可能也在後悔當初怎麼就沒考個編制。

好在,新一代紀錄片人還沒來得及紮根田野,2016年,同樣由央視出品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登陸當時還算小眾平臺的B站,僅僅過去幾個月,片子便獲得幾百萬的真實點擊量,為B站拉來了不少用戶。

嘗到甜頭後,B站率先發起「紀錄片尋找計劃」,開始發掘並支持田野紀錄片人。當時知乎有紀錄片導演想找發行公司,唯一的答案就是B站。

「紀錄片尋找計劃」收效頗豐,之後幾年,《極地》《人生一串》《歷史那些事》等20餘部頭部紀錄片應運而生,B站由此打開了自製內容的窗口。

同期,愛優騰也相繼開啟紀錄片的原創計劃,一部分「就業難」的紀錄片人,開始成為平臺的合作夥伴,從拍攝紀錄電影的追夢者,變身不虧本也發不了大財的打工人。

在雙方的合作下,平臺根據自己的用戶屬性與市場偏好,孵化出了一批質量上乘的紀錄片。加上央視、BBC、HBO、亞馬遜等大廠的的持續輸出。目前,紀錄片的題材已經能覆蓋到美食、自然、人文等各方各面。

尤其在大數據時代,平臺會根據用戶喜好做垂類內容的輸出,包括疫情期間愛奇藝上線的《中國醫生》、近期B站自製的《了不起的寵物醫生》、騰訊視頻播出的《早餐中國 第三季》等。或是抓熱點的內容,或是對小眾圈層的深耕。

雖然近幾年難出《舌尖上的中國》級別的全民爆款,但平臺的發力,無疑在幫助一批創作者和小公司找到出路的同時,讓紀錄片在人民群眾心裡扎了根。

商業探索不足,限制紀錄片發展

伴隨網絡關注、資金投入與產量的不斷上漲,紀錄片在趨於成熟的同時,也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受眾群體。

從AdMaster發布的《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中我們可以發現,紀錄片的受眾群體55%月薪在7000到2萬之間、76%來自一線城市、82%年齡為18到35歲,74%接受了本科及以上教育。

這批一線城市的新中產階層,具備黏性高、付費能力強的特點,對於平臺引流並增加付費用戶池子大有裨益。

但平臺加緊布局之後,紀錄片真的成為一門好生意了麼?

同樣來自AdMaster的調查,目前平臺自製紀錄片很少參與到生產環節,大多是採購而來。雖然平臺選片的要求沒有院線嚴格,但在本身的質量之外,紀錄片是否有變現的潛力,也是常年虧本的視頻網站會考慮的維度。

這就牽扯到目前紀錄片難以突破天花板的原因——商業探索不足。

剛剛提到過影院變現的難度,以2018年上映的《大三兒》為例,影片由發行過《長江圖》《二十二》的潤智影業全程接手,但最終100多萬的票房,連宣傳成本都不到,離300萬的成本更是相去甚遠。

《大三兒》劇照

而在視頻網站,電視劇的商業邏輯包括品牌擺放、人物推薦品牌、產品使用、道具植入、中插廣告等。但紀錄片現有的方式,只有傳統的冠名和植入。

所以就算平臺購入紀錄片,也和紀錄片人面臨同樣的變現難題,這讓本就「貧困」的視頻網站,無力k在紀錄片賽道下大功夫,甚至無法完全承擔自製的資金壓力,那全面支持紀錄片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結語

因為紀錄片本身存在觀影門檻,所以其用戶規模與收益都存在天花板。但在創作者與平臺的共同努力下,紀錄片蓬勃發展已成趨勢,類型的多樣化、精品化,也讓觀眾能感受到不同藝術載體的魅力。

因此未來幾年,紀錄片能否在平臺、國家的資金扶持下維持質量與數量。無疑是提振從業人員士氣,並吸引更多創作人才入局的關鍵。只有資金流通,人才不斷湧現,紀錄片才能真正成為內容的藍海,紀錄片人也能如自己所願:在紀錄真實之外,讓鏡頭中的影像補足一段歷史。

相關焦點

  • 艾美獎導演範立欣:攜手BBC挑戰中國紀錄片票房紀錄丨品途專訪
    但隨著中國觀眾審美趣味的提升,這個市場正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最直接的體現是票房數字:2011年,創下紀錄片史上最高票房紀錄的《海洋》在中國的票房僅有530萬;2016年,由陸川執導、迪士尼製作的《我們誕生在中國》則收穫了6657萬票房;即將到來的8月,由BBC製作的《地球,神奇的一天》將向這一類型片的中國票房紀錄發起新一輪的挑戰。
  • 2019年紀錄電影票房大滑坡 紀錄片出路在何方?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6日電(袁秀月)相比2018年,2019年的紀錄片發展可謂是多方面遇冷,從近日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就可窺一二。報告顯示,2019年紀錄片生產總值增幅為近10年來最低值,紀錄電影票房大滑坡,電視收視率和廣告大幅下滑。
  • 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觀後感 票房這麼高臨沂人你看了嗎
    我的國》上映已經兩天,票房打破了中國紀錄片的記錄,更是在網上引起了觀影熱潮。在我們臨沂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甚至這部紀錄片電影被很多單位要求看完之後寫觀後感。   目前這部電影在臨沂的各大影院均有放映,小編留意了一下,藍海國際影城今天已經放映結束,而在東方紅影城下午的五場中截止到發稿已經有兩場爆滿,人氣不可謂不高。
  • 把紀錄片拍得像大片一樣好看 專訪臺灣新生代紀錄片導演黃嘉俊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部紀錄片的拍攝風格與人們通常印象中製作粗糙、鏡頭搖晃的紀錄片相去甚遠,它完全稱得上製作優良、畫面精美、極具故事性和敘事節奏,也就是說——非常好看。其中一些鏡頭的運用讓人驚詫,因為這幾乎不可能出現在完全實錄的紀錄片中,但不管到底是如何拍的,影片的核心內容與價值並未有任何偽裝或虛飾。
  • 《厲害了我的國》創國產紀錄片票房紀錄,它到底講了啥?
    在春節檔餘威猶在,黑豹發力迅速的情況下,有部紀錄片夾在中間悄無聲息地就破了記錄。主旋律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於3月10日凌晨票房突破兩億元,刷新了中國紀錄電影的票房紀錄。而且從今天的單日票房來看,它的後勁依然比較充足,以微弱劣勢排在《紅海行動》之後,居當日第三。而且上座率接近15%,在所有影片裡遙遙領先。雖然票房屢屢打破記錄,但是身邊討論這部影片的人好像不太多。這部電影在豆瓣上也沒有開放打分,僅僅有一個8.5的媒體評分。
  • 《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發布,美食紀錄片仍備受觀眾青睞
    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China Documentary Research Center ,以下簡稱CDRC)主任何蘇六教授在論壇上發布了國家級「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CDRC自2006年起,連續14年對中央及省市級電視機構、國內知名新媒體紀錄片平臺、國內外大型紀錄片製作公司的紀錄片生產、傳播、營銷狀況進行跟蹤調查。
  • 成龍配音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定檔8.11
    「我就喜歡看動物,所以叫我配音的時候我覺得我很開心做這件事情,我很佩服拍紀錄片的人,他要抓這個鏡頭需要拍很久,不像我們,我們拍的電影都是人為的一些東西,他們是人為不了的。」談及動物與功夫之間的聯繫成龍表示「我對動物特別有感情,常常在家裡和家人一起來看,而且百看不厭。
  • 《中國》是國產紀錄片的天花板麼?丨洞察紀實影像
    中國紀錄片,也就此拉開帷幕。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進化,記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尤其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熱播後,紀錄片產量隨受眾規模的擴大日益提升。根據數據統計,2017年全網紀錄片總點擊量90.5億次,同比增長13.1%;生產總投入超39億,同比增長14%。
  • 奧斯卡獎導演講述:我為馬拉度納拍紀錄片-虎嗅網
    迄今,《艾米》和《永遠的車神》依然是英國票房最高的兩部紀錄片。《馬拉度納》上映後照例好評如潮,IMDB7.7分,獲得了多項大獎提名,入圍坎城、BAFTA等。去年謝菲爾德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期間,卡帕迪爾應邀開設「大師班」,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聽眾一起,聆聽了講座。採訪馬拉度納費盡周折拍人物記錄片,獲得信任最重要,何況,這個人是一身新聞的馬拉度納。
  • 這部口碑極高的足球紀錄片,中國團隊是如何拍出來的?
    文 / 鍾方亮「這兩年有看過哪些中國拍的足球紀錄片麼?」「《足球少年養成》。」「還有麼?」「嗯...沒有了。」尤其在移動時代,Vlog橫行,似乎人人都會拍紀錄片。即使像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足球單元最佳影片《球迷董大姐》,也就以山東魯能vs江蘇蘇寧比賽為軸心,跟拍了主角兩三天時間,結合一些歷史影像,做出了一個5分多鐘的球迷紀錄片。當然,拍攝時間短、素材少,並不意味著紀錄片的質量就不高,抖音一個10秒的作品也可能讓人瞬間落淚。
  • 紀錄片《中國》,一部可以當電視劇看的紀錄片,爆火的背後是什麼
    《中國》提到紀錄片你會想到什麼?是毫無色彩的灰白畫面,還是不停晃動的真實鏡頭,又或是乾巴巴的照本宣科,其實都可以不是,這部紀錄片《中國》將完全顛覆你對傳統紀錄片的認知,帶你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紀錄片《中國》紀錄片《中國》是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
  • 2020最高票房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免費觀影
    記得@藤井樹觀影團2011哦~連結請戳:https://weibo.com/p/1001201868《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關於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傳奇的人生。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截止今天(11月2日)票房已突破560萬,創全國藝術聯盟紀錄片發行最高票房記錄。葉嘉瑩先生一生命運波折,是古詩詞渡她。正如她借用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裡的一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中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重系文革中斷的古典詩詞命脈,也是古詩詞成就了她。
  • 周浩談懷斯曼:紀錄片,向詩而行
    周浩我所知道的懷斯曼:紀錄片,向詩而行他們給了我一個題目,叫我談懷斯曼,我就瞎扯一點,因為我在中國拍紀錄片拍過很多公共場所,很多人就會問我說你是不是師承懷斯曼。然後我慢慢開始拍紀錄片,拍到08年的時候,那是我一次比較傳奇的經歷,我投了當年芝加哥國際紀錄片節,送了《高三》過去,組委會說你過來做評委吧,那是一次很好玩的經歷,我知道那次電影節要給懷斯曼一個終生成就獎,我就特別興奮,我問組委會說你能不能幫我安排一下,那天特別不湊巧,因為我飛機晚著陸,他等了我半個小時等不到,第一次約會就爽約了,然後我告訴組委會說,我特別渴望見到他。
  • 《掬水月在手》獲全國藝聯紀錄片票房冠軍
    來自電影人劉澍先生提供的最新消息:截至11月1日下午的統計,《掬水月在手》票房突破550萬,全國藝聯紀錄片票房冠軍誕生!「莫道無人能解聽,恍聞天籟聲相應。」《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於今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 。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院線4K 讓文藝片不再小眾《掬水月在手》自10月16日上映後獲得年輕觀眾的熱烈歡迎,截至目前網絡評分高達8.1分,票房突破300萬元。這也是目前第一部搬上全國大屏幕的4K文學紀錄片電影和國內第一部古典詩詞主題電影。可以說,這部作品不僅是葉嘉瑩個人的傳記,也是一部從側面書寫中國20世紀文化史的影像資料。目前,該作品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反響強烈,去年還入圍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終評。
  • 《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票房刷新全國藝聯記錄
    該電影曾作為唯一的中國紀錄片入圍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紀錄片競賽單元,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時一票難求。據了解,截止11月27日,該片票房已超過733萬,票房成績刷新了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票房歷史新記錄,成為全國藝聯紀錄片票房冠軍。
  • 日本NHK為何敢拍「731紀錄片」?
    日本NHK為何敢拍「731紀錄片」?參與互動    日本NHK為何敢拍「
  • 為什麼我們拍不出BBC那樣的紀錄片?
    為什麼我們拍不出BBC那樣的紀錄片?這時,我想問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麼BBC能拍出這麼好的自然紀錄片,而我們不行?知乎上也有這麼個討論。有位網友吐了個槽:BBC的思想是「Let me tell you an interesting story」,我們的臺長指導思路是「讓我來拍個片子教育你們一下」。為什麼 BBC 紀錄片拍攝水平和敘事水平那麼高?
  • 彼得·傑克遜拍紀錄片 新技術讓披頭四起死回生
    彼得·傑克遜拍紀錄片 新技術讓披頭四起死回生 披頭四1905電影網訊 拍攝了《他們不會變老》這部一戰爭紀錄片的導演彼得·傑克遜似乎從紀錄片中找到了樂趣
  • 被囚禁在紀錄片裡的人:中國獨立紀錄片契約精神
    在南京即將舉辦的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第八屆)上,筆者作為策展人之一提議設一個獎,後來定名「年度真實人物(原型人物)」,它面向紀錄片中的被拍攝者。我們希望被拍者能出現在放映現場,與觀眾一起觀看,並在最後說出自己的感受。這個提議得到其他組織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