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口碑極高的足球紀錄片,中國團隊是如何拍出來的?

2020-12-25 肆客足球

文 / 鍾方亮

「這兩年有看過哪些中國拍的足球紀錄片麼?」

「《足球少年養成》。」

「還有麼?」

「嗯...沒有了。」

我將同樣的問題拋給了幾位球迷朋友,卻幾乎得到了同樣的回答。不過幾位肆客體育的同事會說,他們也蠻喜歡陝西足球的紀錄片《如果你喜歡陝西隊》。

在抖音和快手等短視頻App盛行的時代,在體育文化還未興起的當口,非個人傳記類的體育紀錄片,極度缺乏生存的土壤。

作為《足球少年養成》的製作方,黑馬體育不得不東渡日本,去日本高中足球的賽場上尋找素材。而且拍了兩季之後,他們正在猶豫要不要拍第三季:「如果還想繼續堅持拍下去,我們確實需要至少能覆蓋成本的贊助資金進來,不然連續的投入成本確實太大了。」黑馬體育創始人蔡秋德說道。

黑馬體育創始人蔡秋德

在豆瓣上,《足球少年養成》第一季的評分,高達8.8分。今年8月的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足球少年養成》第二季成為電影周最具影響力體育影片,並與其他15部體育影片入圍第37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全球總決賽。

即便虧本了,這依舊是一部公認的好紀錄片。通過與黑馬體育團隊的對話,你會發現這樣一部極具誠意和情懷的足球紀錄片,其實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慢工出細活:

耗時九個月,跟拍近40場比賽

在很多人看來,紀錄片不需要劇本,也不需要多高的拍攝技巧,只需要真實記錄就行。尤其在移動時代,Vlog橫行,似乎人人都會拍紀錄片。

即使像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足球單元最佳影片《球迷董大姐》,也就以山東魯能vs江蘇蘇寧比賽為軸心,跟拍了主角兩三天時間,結合一些歷史影像,做出了一個5分多鐘的球迷紀錄片。

當然,拍攝時間短、素材少,並不意味著紀錄片的質量就不高,抖音一個10秒的作品也可能讓人瞬間落淚。但如果你要探尋一個國家的足球文化和一個成功賽事的真正魅力,則必須通過長時間的深入調查,才能窺探究竟。

「第二季我們10月份就開始策劃、勾搭前方資源。然後從10月份到次年1月份,我們往返日本四次,一般是每次去10個人,分兩組分別拍攝。全國大賽期間,我們去了15個人,分三組跟拍。」

「那你們第二季一共跟了多少場比賽呢?」我詢問道。

「這個我還真沒數過。」蔡秋德心算了片刻,「大概得有40場吧!日本航空和青森山田我們是一直從縣大會一直跟到全國大賽的,(冠軍)青森山田我們就跟了7場。」

2月份開始,紀錄片進入後期階段,這階段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對所有的日語採訪內容進行翻譯。「我們不是精選素材後,對這些精選素材進行翻譯,而是對所有素材進行翻譯後,再對照畫面和翻譯內容挑素材。」這雖然耗時耗力,但卻能保證不漏掉任何一個亮點,而且還能為以後做好完整的素材積累。

6月份,第二季成片完成,黑馬體育還在北京藍色港灣的珠影耳東傳奇影城包了一個影廳,邀請各位嘉賓和媒體人士觀看第一期的點映。

觀影之後,肆客體育創始人、著名體育媒體人顏強老師在微博上寫道:足球少年養成,第二季。觀映會至深夜,令人感慨萬千。謝謝@蔡Q德 老師和黑馬體育團隊弟妹們的邀請,近年來看得最投入的一集紀錄片。深入描述和挖掘的,是日本足球,提煉出來的,更是「人間性」——人的故事。這麼好的內容,應該呈現在最好的平臺上。這麼優秀的團隊,不應該,也不會光榮地孤軍奮戰。期待全集。

不懈地溝通:

日本人,真的是太太太嚴謹了

拍攝《足球少年養成》期間,黑馬體育團隊花了很多時間拍攝各種比賽和訓練,但也花了更多時間去與日本人溝通能不能拍攝。

「我們跟拍日本航空和青森山田這些球隊,必須和學校進行郵件和傳真確認。尤其是全國大賽,你每場比賽前,都必須傳真確認一次。你很難想像,在這個時代,報導比賽還需要傳真確認,而且今天的比賽要確認,明天的比賽也要再傳真確認一次,並不是申請個證就可以報導一屆賽事。」

身穿官方媒體背心的JOJO

「日本對於肖像權的保護非常嚴格,即使我們申請的是官方攝像,也只能對陣賽場方向拍,不能對著看臺拍。第一季去拍的時候,我們還不太清楚,結果被一個組織者看到了,把我們請了下來。」

除了比賽和訓練,紀錄片中還有大量的家長和教練的採訪,「感覺你們採訪他們都挺容易的啊,都跑別人家裡去拍了。」我隨口說道。

「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提出採訪要求,絕大部分人不會配合,他們很懷疑,甚至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個中國團隊會來日本拍我們。一般我們問10個人,有8個人會拒絕我們。我們第二季其實想去跟拍一下那些已經高中畢業、去大學念書的足球少年,結果我們跑到青山學院大學,吃了兩次閉門羹,導致這個選題徹底沒法做了。」

在《足球少年養成》番外篇中,有一位73歲的日本高中足球001號攝影師小林洋,為了採訪他,黑馬體育團隊先後和他進行了4-5次溝通,最終小林洋表示:先具體聊聊你們要採訪什麼內容,如果覺得OK,才接受採訪。所以,蔡秋德和他的小夥伴們和小林洋又在一個咖啡廳和老頭子聊了一下午,進行了一次所謂的前採漫談,這才獲得了進入他工作室正式採訪的許可。

小林洋先生贈與攝製組他參與撰寫的新書——《日本高中足球100年》

當然,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懼怕中國媒體,關川鬱萬的家長便是一個例外。

「當時也是特別巧,我在停車場看到關川鬱萬的父母在搬東西,然後就招呼JOJO去採訪。當時JOJO被拒絕得太多,已經有些絕望了,但最終和他們一聊,發現特別順利,他們還把我們請到家中聊關川的學習和成長。後來才知道,關川的父親曾經來過中國,當時在大連賣器材。而且因為關川的父母是流通應援會副會長,我們得以採訪到了其他的家長。」蔡秋德說道。

關川鬱萬的父母

團隊的情懷:

我們為什麼要在球場?

由於日本人的嚴謹和守時,許多拍攝計劃的時間都被定得很死,拍攝團隊有時甚至需要凌晨三四點起床,驅車數百公裡,上午在神戶拍,下午回東京拍,晚上還要整理素材,工作強度非常大。「有一次在時之棲基地的拍攝拍到一半下起冰雹,(主持人)唐暉直接發燒了。當時去青森山田拍的時候,雪下得和球門一樣高。」

旅途中的團隊成員

「有一次晚上11點多,我們在東京,正準備睡覺了,感覺到大樓有一些橫向的搖晃。當時覺得沒什麼,就接著睡了。後來才知道,當時是發生了5-6級的地震。」《足球少年養成》執行導演王京說道。

《足球少年養成》執行導演王京

「我們的同事非常能吃苦,當然,如果沒有情懷的話,根本不可能堅持下去。」蔡秋德說道。

黑馬體育團隊的情懷是什麼?他們的官方帳號@在球場 是其中的一個體現。「當初取這個名字,也是希望我們更多的年輕人能出現在球場,更深刻地感受體育文化和體育的真正魅力。中國體育行業,鍵盤俠實在太多,他們太容易情緒化。」

的確,在這個娛樂內容大爆炸的時代,更多人習慣享受淺層的娛樂內容,內容必須「炸」、必須過癮、必須有視覺衝擊力。同時,各大社交媒體鼓勵短平快的內容,又容易讓用戶表達過於簡單暴力、語言匱乏(哈哈哈/牛逼),容易出現站隊的現象。

「像紀錄片裡面那種娓娓道來的細膩情感,我們許多人已經很難能靜下心去感受了。但實際上,如果你出現在球場,置身其中,是肯定會感受到那些情感的。在日本賽場邊,很多時候你都會聽到一些非常中二的話,如果在其他場合,你肯定會覺得『這群人有病吧』,但是在彼時彼地,你會和他們一樣熱淚盈眶。」

在《足球少年養成》紀錄片中,看著日本航空小球員的道歉和真情告白,JOJO淚流滿面——這是會讓現場所有人都銘記終生的時刻。

深入探索:

日本教育的「人間性」

@在球場 的官方微博上寫道:#足球少年養成# 第二季,「人間性」是我們拜訪每一個學校最常提到的一個名詞,這個日語語境裡的專屬名詞代表了日本高校的教育理念,也正是他們平衡學業和興趣以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最關鍵之處。

足球不僅僅是一種娛樂,一種情懷,更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方式。這是《足球少年養成》紀錄片一直想傳遞的內涵。

「我們採訪的日本很多教練,都有一種老師的氣場,很有修養。」蔡秋德說道。

這些老師,通過足球,向學生們傳遞夢想的力量,告訴他們要信任隊友、肩負責任感、熱愛母校、注重每一個細節、以及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失敗,正如青森山田主教練黑田剛所說的那樣:「高中足球確實只有3年,3年之後就結束了,但是人生還很長,不能沉浸在現在的失敗中,而是要立刻調整心情,把這個失敗當做一次經驗,和之後的人生聯繫起來,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大家必須要成為了不起的失敗者!

鏡頭前,小球員因為比賽輸了痛哭流涕,媽媽卻因為孩子的成長高興

在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這種陽光向上的精神教育,無比珍貴。所以為什麼日本高中足球這麼火爆?因為對很多日本人來說,這個比賽非常重要,更細緻地說:

1、學校非常重視。因為如果學校的部活搞得不好,會被直接扣經費。也就說說,部活是學校領導的KPI之一。

2、學生非常重視。「我們在日本的地陪告訴我們,如果你進了甲子園或者全國高中大會決賽,那就說明你的能力very good!那個履歷,相當於我們清華和北大的文憑。」

3、當地人和校友非常重視。學校具備很強的地域屬性,而普及所有學生的部活,讓學生及其家長具備更強的歸屬感。「我們在全國大會現場碰見一位媽媽,她兒子是學校上一屆的門將,今年已經畢業了。我們問她為什麼今年還來支持校隊,她說是因為『上一屆我的孩子得到了其他家長的鼓勵,現在我要回報他們。」蔡秋德說道。

第97屆日本全國高中足球大會決賽,上座人數54194人

這樣的良性循環,讓比賽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以至於包括NTV(日本電視臺)在內的43家媒體,報導了上屆全國高中足球大會,收視率也突破了10%。

創業維艱:

要生存,也要有理想

在拍攝火爆的日本高中足球期間,蔡秋德的團隊也同時跟拍了中國自己的青超聯賽。

9月17日,《足球優少年》第一期上線。推廣文案中,他們寫道:

初秋的凌晨天色剛亮,珂締緣的球隊大巴載著應援家長們已經出發。來自喀什的新疆兒娃子們在身材渾圓的教練的帶領下經過5000公裡的跋涉趕赴賽場。

綠皮車上,幾個穿著申花球衣的球迷正結束了重慶的遠徵趕往廣東。

他們有著相同的目的地——2018青超總決賽的賽場。

青超作為國內青少年足球的金字塔尖級別賽事,承載了每一個向賽場奔赴的人的熱切希望。

少年熱血,硝煙過後,誰在雲上,誰能稱王?

兩國的足球少年們,都有同樣的足球夢想。但作為一個創業團隊,蔡秋德和他的小夥伴們,卻不僅僅只有情懷——他們還要考慮生存。

因為缺乏贊助方,《足球少年養成》的第三季還是未知數。「我們去日本拍攝,要攜帶的設備很多,所以不能坐地鐵和高鐵,都是包車。光包車費用,我們第二季就花了好幾十萬。」慶幸的是,黑馬體育團隊的另外一條業務線還是能較好的維繫團隊的生存和發展,那就是為各大平臺和品牌做定製化內容服務。長期的行業資源和團隊專業製作力量認可度,或許也是他們敢為情懷買單的勇氣。當然,從長遠生存和發展的角度思考,蔡秋德也希望這個行業能為真正想要投入體育文化產業的團隊提供更好的拓展空間。

我也不希望團隊一直擔任一個乙方的角色,成為純粹的供應商,因為這會消磨我們的激情和創意。

蔡秋德2006年加盟搜狐,門戶黃金時代恰逢版權低價期,當時的搜狐幾乎擁有所有的體育視頻版權,這給了蔡秋德彌足珍貴的學習和創作空間。2012年,他去了新浪體育,製作了《英超放大鏡》、《新中超客棧》等節目,並且參與了兩套頗具影響力的體育類型紀錄片創作——《中國足球職業聯賽20年詞典》和CBA20周年紀錄片《來者》。

2015年,門戶體育式微,樂視體育風頭正勁,蔡秋德也成為樂視體育節目部負責人,接連推出《超級星戰》、《新三味聊齋》、《亞洲足球周刊》等節目。「雖然樂視後來陷入困局,但真的還是要感謝樂視體育,給了我們這樣一支年輕團隊很好的原創和探索的空間,讓我也收穫了很多。」

「如今從大平臺到小創業公司,會不會覺得有落差?」我問道。

「確實,你沒有了平臺的優勢,需要轉換自己的角色和姿態。以前是資源主動找你,現在需要我們主動去找資源了。當然,在平臺會有懈怠的時候,缺乏動力。但是創業之後,會成長更快一些。」蔡秋德回答道。

目前的黑馬體育團隊,有10名正式員工,除了蔡秋德,其餘9人都是90後。每周他們都會約上之前樂視的同事或其他朋友,踢一場球。「我們團隊的員工,至少需要兩個標準,一個是熱愛體育,一個是對體育文化有追求。」

黑馬體育辦公室

但可惜的是,目前中國的體育文化,尚未迎來春天。蔡秋德指出:「中國很多足球俱樂部,一年花好幾億,但一個賽季過去了,甚至都不會留下自己的視頻素材。哪怕他把外援一周的工資省下來,也是可以把這個事情給辦了的。足球職業化這麼多年,我們燒的錢,燒完就沒了,不會留下太多東西。但體育文化這東西,是會一直沉澱發酵的。日本高中足球為什麼這麼火?他們認認真真辦了接近100年,比日本J聯賽還要久。」

體育文化這玩意,聽起來很虛。但如果有更多像《足球少年養成》這樣的優秀紀錄片,有更多像黑馬體育這樣每周在球場踢球的公司,有更多推崇體育育人的學校和家長,體育文化應該會漸漸蓬勃發展起來的。

相關焦點

  • 《足球少年養成》團隊:中日足球差距是對體育認同的差距
    虎撲7月27日訊 今天《足球少年養成》的主創團隊做客虎撲,與大家分享關於這部紀錄片的創作拍攝和實地見聞,許多JRs也提出了很多有趣,很有深度的問題,《足球少年養成》團隊也給大家的提問做出細緻的解答。感謝唐老師和你的團隊,真實版足球小將比動畫片還帶感,而立之年的我,看的依然是熱血沸騰,想問一下唐老師,目前我們有沒有可能像日本一樣推廣這樣的賽事和活動,感覺日本已經形成了從球員到應援團隊,家長以及教練這種全面的校園足球文化,真的非常羨慕!目前中國足球不光是踢球的人數少,看球的一樣少,我們的市場很小。
  • 中國少年拍出日式熱血,這部院線紀錄片讓人沸騰!
    少年導演: 許慧晶編劇: 許慧晶主演: 馬虎 / 梁正雙 / 張錦新 / 孫嶺峰 / 郭忠健類型: 紀錄片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一個是棒球隊中的反叛者,馬虎;另一個是團隊中的乖孩子,上進生,梁正雙。導演徐慧晶的關注點是極為精準的,他塑造了兩個充滿對比性的人物。儘管這是一部紀錄片,導演的設計不但沒有讓人覺著非常刻意,反而很自然的銜接了故事發展的衝突點,這樣流暢而舒服的處理方式,讓兩位少年的形象豐富了起來。
  • 這部高水準紀錄片 走遍12國探索「手術兩百年」
    這部歷時3年,歷經12國拍攝,作為國內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將人類手術歷經的漫長歲月用光影切開,讓觀眾得以細細觀看手術發展的肌理紋路,也讓作品本身獲得了不俗的成績與口碑。近日,封面新聞記者獨家對話《手術兩百年》總導演陳子雋,解密這部豆瓣評分9.4,被觀眾稱為有「BBC製作水準」的紀錄片是怎樣誕生的。
  • 探訪IMAX北美公司總部 想與中國團隊合作拍紀錄片
    這家靠紀錄片起家的老牌公司又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市場,以及要如何與中國電影更深入地合作,近日,本報受邀探訪了IMAX北美公司總部,與公司的技術大佬們共同探討了上面的問題。   說市場   看好未來中國三四線城市的發展   如今,許多國內的電影院如果不配備IMAX銀幕,都無法放心吸引觀影的觀眾。
  • 中國人要拍中國版《足球小將》:請來日本原作者
    《灌籃高手》、《足球小將》這些經典的日本動漫是很多80後、90後兒時的經典回憶。現在,中國人也打算拍一部以中國足球為背景的青少年勵志3D動畫電影——《足球隊長》。據好奇心日報報導,為了拍好這部動畫電影,出品方三方好以及匯瀅影視傳媒請來了著名的日本漫畫家,也是《足球小將》這部漫畫的原作者高橋陽一一起合作。
  • 《中國》首播口碑爆棚,紀錄片市場要回溫?
    來源:北京商報正當多部影視劇、綜藝令人眼花繚亂時,一部紀錄片的出現反而瞬間奪取了眾多目光。12月7日晚間,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正式開播,隨即便登上熱搜,並獲得大量好評,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中國》在視頻網站端的播放量已經破千萬次。
  • 一部本土紀錄片讓足球飛舞
    這部本土記錄電影榮譽加身。每日甘肅網10月31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滿福)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的小影廳內,記錄電影《踢球吧孩子》正在上映。片中的一個個鏡頭,讓前來觀影的省城體育部門、足協及部分在蘭足球少年感觸良多。
  • 拍紀錄片麼?票房6000塊錢那種丨紀錄片
    今年3月,因為新片《礦民、馬夫、塵肺病》不能公開放映和傳播,紀錄片導演蔣能傑只能在豆瓣私信觀眾資源,希望自己紀錄的塵肺病患者被更多人看到。拍這部片子用了蔣能傑10年時間,但除了觀眾零星的打賞,他沒拿到一分錢。
  • 10人核心團隊做出國內首部AI紀錄片《你好,AI》
    這部用8K高清技術拍攝的紀錄片,講述AI在太空探索、文物修復、動物保護、農業、醫療、汽車、戲劇等領域的應用,從智能與人類發展關係的視角,探討AI對人類生活的幫助與改變。該片播出後獲得一片好評:有人誇科技題材拍出了人文視角,有人誇畫質能當「壁紙」,有人誇「甄嬛」配音季冠霖的解說。
  • 全女性創作團隊,這部紀錄片讓慰安婦倖存者不再沉默
    撰文|佟珊編輯 |韓萌2017年,一部以「慰安婦」為題材的紀錄片《二十二》進入院線,並通過口碑效應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最終以1.7億創造了紀錄片進院線的票房神話。 △《等不到的道歉》海報        鑑於紀錄片創作的複雜性,不同的創作方式和最終生產出的影片不僅與導演自身的性格、文化背景、美學偏好有關,也與影片的製片團隊、製片方、生產和發行體系及目標受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徒手攀巖》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拿命拍的!
    大神背後的大神們因為亞歷克斯的壯舉,紀錄片《徒手攀登》達到了「神作」的高度。 而我們能感受到那種命懸一線的緊迫感,鏡頭背後的金國威和他的拍攝團隊,同樣功不可沒。伊莉莎白通過專業電影製作人的角度,將影片更好的呈現出來。 2015年初,這部紀錄片在聖丹斯電影節亮相,獲得評審團大獎提名。
  • 曼城將於26日推出球探紀錄片,介紹俱樂部在中國等各地的球探網絡
    直播吧11月20日訊 據曼城官方消息,俱樂部將在11月26日推出一部四集的球探紀錄片,這部片子就名為《球探》。這部紀錄片將在曼城的City+頻道、俱樂部官網和電視臺播出,該片會介紹城市足球集團(CFG)的全球球探網絡,以及CFG如何識別天才和潛在的新籤約。片中包含曼城足球總監貝格裡斯坦、CFG全球足球總經理布萊恩-馬爾伍德和許多CFG球探的採訪,研究了曼城球探在世界各地的運作方式,可謂乾貨滿滿。
  • 奧斯卡獎導演講述:我為馬拉度納拍紀錄片-虎嗅網
    在這次採訪中,馬拉度納提到了卡帕迪爾此前拍攝的紀錄片《永遠的車神》,他說自己很喜歡這部紀錄片。卡帕迪亞最終還是贏得了馬拉度納的信任,但他的聲音斷斷續續。 當然,一個人物紀錄片當然不能只有「主角」的一面之詞,原因不難猜想。
  • 跟隨這部獲獎紀錄片,關注中國邊緣村落的命運
    「DIRECTUBE導筒」帶來紀錄片《春去冬來》導演劉飛芳專訪,走進中國晉西北的村莊秘事。因為我是第一次做紀錄片導演,心裡覺得空空的,考慮到拍四個人物的製片成本和拍攝難度很大,就決定不拍四個人物了,而是把侯軍禮和劉國平作為拍攝的主要人物,憑著以前做過紀錄片攝影師的經驗,就開始了兩個人物的拍攝,在拍攝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著影片的內容和結構,我也越清楚要拍什麼,於是在拍攝過程中,劉三龍便成為了影片的第三個主要人物。
  • 跨文化紀錄片如何打破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
    舍弗爾以一個西方白人的眼光拍攝中國題材的紀錄片,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他者」的身份應該如何介入和表現中國文化,是這部紀錄片面臨的最大挑戰。或者說,這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文化語境中,西方導演涉及中國題材的時候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
  • 把紀錄片拍得像大片一樣好看 專訪臺灣新生代紀錄片導演黃嘉俊
    其中一些鏡頭的運用讓人驚詫,因為這幾乎不可能出現在完全實錄的紀錄片中,但不管到底是如何拍的,影片的核心內容與價值並未有任何偽裝或虛飾。《一首》雖然10月4號才在臺灣院線上映,但今年已在臺灣本土的電影節上獲得頗具分量的榮譽——在第50屆臺北金馬影展中,《一首》獲得最佳原創歌曲提名,而在第15屆臺北電影節「臺北電影獎」中則獲得「最佳紀錄片」提名和「觀眾票選獎」。
  • 這部紀錄片央視發力了,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BBC也無法超越
    一千多年前的古蓮子竹子內部的維管束,第一次被展示出來。還有稻米發芽、茶葉腐敗的過程、桑葉分泌乳汁的過程……它們都是中國人首次通過顯微攝影進行展示,也是世界首次。中國植物之「最」這部紀錄片一共有十集。總導演:李成才在2016年之前,李成才拍了很多金融題材的紀錄片。跟他固定合作的幾十個人,是中國唯一一個拍世界題材周期長達14年的團隊。「《大國崛起》、《華爾街》、《貨幣》是把世界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卻是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
  • 開播上熱搜、拍出電影質感,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張曦)#當紀錄片拍出電影質感#、#中國紀錄片裡的神仙文案#、#汪涵狂野波波頭#……7日晚,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播出後,迅速登上了熱搜。這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還要從頭說起。
  • 爆款紀錄片《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那麼這部敢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到底有何底氣呢?紛紛評價道:「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絕對是這部片子的加分項!」青年紀錄片導演趙沐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觀眾欣賞一部影片,首當其衝的便是畫面和聲音,這部紀錄片在視覺上給觀眾以中國傳統美學的美感體驗,而在聽覺上,每一段音樂都符合畫面所要表現的內容,烘託出的氛圍讓觀眾很容易相信畫面情景,「能夠真的走進這部片子,讓自己沉浸其中」。
  • 《中國》是國產紀錄片的天花板麼?丨洞察紀實影像
    這部拍攝自京劇大師譚鑫培真實表演的紀錄電影,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中國紀錄片,也就此拉開帷幕。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進化,記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尤其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熱播後,紀錄片產量隨受眾規模的擴大日益提升。根據數據統計,2017年全網紀錄片總點擊量90.5億次,同比增長13.1%;生產總投入超39億,同比增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