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晨Angew:負載鈷的線性共軛聚合物光催化劑用於析氧反應

2021-02-08 清新電源

通訊作者:Reiner Sebastian Sprick,Andrew I. Cooper,Alexander J. Cowan, 王心晨,Martijn A. Zwijnenburg

通訊單位:利物浦大學,福州大學,倫敦大學學院



光催化分解水有望利用可再生資源產生可儲存的化學燃料,而沒有副產物生成。已經研究了許多無機半導體,在有犧牲劑的條件下作為分解水半反應的光催化劑,該半反應在存在空穴或電子犧牲劑的情況下產生氫氣或氧氣。這使得整個系統能夠以較高的太陽能轉化效率進行分解水全反應。有機光催化劑的探索程度卻不高,自2009年首次用於光催化以來,氮化碳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有機光催化劑。最近,使用交叉偶聯或縮合反應合成的其他共軛有機材料,例如共軛微孔聚合物(CMP),線性共軛聚合物和共價有機框架材料等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空穴犧牲劑的存在下,這些光催化劑已顯示出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可用於分解水制氫。但是,最終需要開發不依賴犧牲劑的光催化系統。為此,需要開發更多的材料來驅動水氧化。除氮化碳外,還有少量共價三嗪基材料,共價有機結構材料和CMP負載金屬助催化劑後能促進水氧化,而聚苯並咪唑苯並菲咯啉很少用於水氧化。但是這種材料具有很強的可見光氧化水的驅動力,這有利於構築由析氫反應催化劑和析氧反應催化劑組成的全有機Z型系統。



利物浦大學的Reiner Sebastian SprickAndrew I. CooperAlexander J. Cowan,福州大學王心晨教授,倫敦大學學院的Martijn A. Zwijnenburg報告了線性共軛有機聚合物光催化劑的第一個實例,在電子犧牲試劑的存在下,該催化劑負載鈷後可以氧化水產生氧氣,產氧速率高於相關的有機物。使用瞬態吸收光譜研究了性能最佳的光催化系統,發現在存在電子犧牲劑的情況下,激子發生了快速的氧化猝滅(皮秒),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載流子複合。該工作以「Water oxidation with cobalt-loaded linear conjugated polymer photocatalysts」為題,2020年6月28日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



1. 在十種聚合物中,具有最大的水氧化驅動力,分散性最高且帶隙合適的二苯並[b,d]噻吩碸均聚物P10是光催化性能最好的材料;

2.用瞬態吸收光譜研究了P10的載流子動力學,並研究了光催化動力學。



圖1.本研究中用於析氧反應的10種線性聚合物光催化劑的結構。


圖2. a)TD-B3LYP預測聚合物光催化劑的電荷載流子(IP,EA)和激子(IP *,EA *)的電勢;b)聚合物光催化劑的紫外-可見光漫反射譜;c)聚合物光催化劑的產氧活性。


除P1和P17(圖2a)外,其他所有聚合物均由先前的DFT計算預測了析氧反應所需的驅動力。除P17以外,所有聚合物均使用Pd(0)催化的二溴芳烴與二硼酸/酸酯芳烴的Suzuki-Miyaura縮聚反應製備,而P17則使用二苯三醇和二溴噻吩的Stille偶聯製備。這些聚合物都通過光沉積的方法負載鈷作為助催化劑。除P1和P17外,所有聚合物在存在AgNO3的情況下,都具有產氧活性。P10的OER活性為16.6 µmol h-1,而P26的OER活性僅為0.2 µmol h-1。相比於此處研究的其他聚合物,P1和P17具有最小的正電離勢。因此,這些材料在pH 8.1時下缺乏水氧化的熱力學驅動力。相比之下,P10具有最正的電離勢(圖2a),它也是性能最佳的光催化劑,光催化劑P10的性能明顯優於P35(OER = 1.0 µmol h -1),這可以用驅動力的損失以及與P10相比P35較差的水分散性來解釋(表1)。P10的透射率為0.4%,P35的透射率為56.3%。


表1. 10種聚合物光催化劑的帶隙,能帶位置,光透射率和氧釋放速率(OER)。


含氮聚合物P24,P25和P28-P31的活性遠低於P10。含氮聚合物中P28的活性最高,為4.9 µmol h-1。P26的電離電勢與P28相似,而且在水中的分散度更高,透射率為1.2%,而P28的透射率為11.3%(參見表1)。但是,P28的吸收帶邊發生藍移,限制了光吸收,因此活性僅為0.2 µmol h-1。含有吡啶的光催化劑P24的OER為1.9 µmol h-1;它在水中的分散度比P28略高,透射率值為4.5%,但它對水氧化的驅動力略低,並且帶隙較大,限制了對光的吸收,從而限制了產生用於OER的光生空穴的數量。P29–P31在水中的分散性明顯低於P10,P24,P26和P28,透射率範圍為37.8%至56.3%,這是它們的OER較低(0.4–1.1 µmol h -1)的原因。


圖3. 負載了1 wt%鈷的P10在a)水和b)AgNO3(0.01 M)中的瞬態吸收光譜。


如圖3a所示,從<465到705 nm的寬負信號是由於單重態激子的形成,它被分配給受激發射,激發態吸收範圍為705至>810 nm,表明在水性懸浮液中,通過將電荷轉移到鈷助催化劑上而引起的激子猝滅不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在較長的時間尺度(> 1 ns)上,受激發射和激子光誘導吸收帶衰減,在637 nm處仍保留一條弱的正帶,可以將該譜帶分配給電子極化子。將Ag+添加到P10/Co樣品中會引起激子快速淬滅,這證明了受激發射的完全缺乏和>705 nm處激發態吸收帶的喪失(圖3b),取而代之的是,在460至800 nm之間存在較寬的漂白度,並在3 ns內恢復。顯然,常用的電子清除劑Ag+可以防止激子的氧化猝滅,從而阻止了長壽命光生電子的形成。


圖4.全光譜和可見光下P10的光催化產氧速率


如圖4所示,在這兩種情況下,OER都會隨時間降低,因為該材料越來越多地被金屬銀覆蓋。



    作者製備了負載鈷的線性共軛聚合物,並作為光催化劑首次應用於水氧化。在十種聚合物中,P10具有最好的性能,其產氧活性大大超過了三嗪基骨架的產氧速率。這是因為P10具有最大的水氧化驅動力,它在水中的分散性也最高,並且帶隙相對較低。並用瞬態吸收光譜研究了P10的載流子動力學,以了解潛在的動力學過程。這項研究為全有機催化劑體系中的全水分解奠定了基礎:例如,通過組合兩種聚合物光催化劑,一種用於HER,另一種用於OER,能構築全有機Z型光催化分解水體系。

【文獻連結】

Water oxidation with cobalt-loaded linear conjugated polymer photocatalysts (Angew. Chem. Int. Ed,2020,DOI: 10.1002/anie.202008000)

文獻連結: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8000

清新電源投稿通道(Scan)

相關焦點

  • 王心晨教授成果精選丨如何玩轉光催化?看看大牛傳授怎麼做
    :Melon聚合物網絡中的碳空位及其對光催化CO2還原反應的促進作用利用光催化反應將CO2轉化為燃料和化學品,這是一個極具前景但又充滿挑戰的領域。該反應中的瓶頸就是由於線性CO2分子具有化學惰性,因此需要將其活化。
  • 德國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研發出以鈷為基礎的新型催化劑
    大自然本身就存在這種現象,比如鈷作用於酶,案例是維生素B12中的鈷,以生物活性形式成為很多種酶的一部分,被稱作自然催化劑。德國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利用這一原理,新近研發出了以鈷為基礎的催化劑。他們使用一種市售的鈷鹽,與一種配體(與金屬原子結合的分子)混合,將混合物置於石墨結構的碳載體上,用800°C高溫處置。
  • 矽烷和催化劑對矽烷化聚合物彈性體的影響-矽烷,催化劑,聚合物...
    當用於膠黏劑、密封膠或塗料中的時候,矽烷封端聚氨酯(STPUs)和矽烷封端聚醚(STPEs)表現出許多由於普通反應型聚合物性能,例如氨綸和矽膠。矽烷化聚合物產品不含未反應的異氰酸酯基團,通常不需要溶劑溶解,也沒有氣味,固化過程中不會生成二氧化碳或出現後發泡,能夠很好地兼容水性塗料,還不會沾汙多孔基材。     矽烷化聚醚和聚氨酯表現出獨特的產品性能。
  • 胡文平課題組綜述:共軛聚合物電子傳輸的多級研究
    作者希望了解在多級尺寸中聚苯醚及其相關共軛聚合物的電荷傳輸機制,通過這種研究將提供一個新方法描述共軛聚合物的電荷傳輸性能和更多共軛高分子材料在多級光電和其他相關功能的設備相結合的新視角, 這將為下一代的電子設備提供巨大的前景。
  • 【有機】上海有機所孟繁柯課題組Angew:鈷催化的環丙烯的不對稱氫烷基化反應
    此前報導過的對映選擇性地合成環丙烷結構的方法主要有:金屬催化的卡賓對末端烯烴的插入反應;烯丙醇或高烯丙醇的Simmons-Smith環丙烷化反應;共軛加成串聯活化烯烴環化成環丙烷等。儘管這些方法能達到較高的選擇性,但一些限制依然存在:對於卡賓插入和共軛加成串聯環化要求有吸電子取代基對於烯烴經行活化,而Simmons-Smith環丙烷化則要求有導向基團的存在。
  • 控制溶液態聚合物聚集體的動力學用於實現聚合物半導體的高效n摻雜
    控制溶液態聚合物聚集體的動力學用於實現聚合物半導體的高效n摻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41:27 北京大學雷霆團隊通過控制溶液態聚合物聚集體的動力學用於實現聚合物半導體的高效n摻雜。
  • ChemSusChem:N,S-共摻雜Co-Fe MOF材料直接用於電催化析氧反應
    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宋俊玲課題組通過一鍋溶劑熱法,在反應中加入硫脲作為N,S源,快速合成了一種N,S摻雜的CoFe雙金屬電催化劑,研究發現該催化劑在鹼性條件下對析氧反應表現出很高的催化活性
  • 神奇的全共軛階梯聚合物:德州 A&M 大學方磊課題組在 Chem. Sci. 發表研究展望
    共軛高分子聚合物(導電聚合物)作為有機光電的基礎,現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顯示、能源、傳感、信息技術等領域。這種高分子在結構中擁有很長的單雙鍵交替的共軛結構,離域 π 鍵電子不受原子束縛,能在聚合鏈上自由移動。
  • 大型單原子催化劑綜述:用於氧還原反應的單原子催化劑的分子設計
    然而,大部分現有的關於用於物質吸收係數的物質吸收係數的文獻並沒有報導任何物質吸收係數的值,因為催化劑是便宜的,所以它們的物質吸收係數並不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參數。由於它們的金屬中心濃度低,催化劑在油墨中的分散性差,SACs在RDEs上的質量負載總是比鉑的質量負載高3-50倍(表1)。0.85伏時的電極面積歸一化電流密度(jes)和RHE作為比較SACs ORR活性的參數。
  • 維吉尼亞大學開發新型催化劑 大幅提升太陽能利用效率
    該過程產生的氫氣以燃料形式進行儲存運輸,並根據需要用於發電。為了分解水分子,需要用到催化劑,但是目前用於析氧反應的催化材料效率不夠高,在大規模應用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鑑於這種情況,維吉尼亞大學(UVA)的研究團隊推出創新化學策略,利用鈷和鈦元素,製造新型催化劑。比起其他常用的含貴金屬催化材料(如銥或釕),這些元素的儲量要豐富得多。
  • 德國萊布尼茨研究所研發新型鈷基催化劑
    慧聰塗料原料網訊:德國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日前研發出了一種鈷基催化劑,可用於一系列不同硝基芳烴的轉換。該催化劑環保價廉,並具有良好的催化選擇性。同時,催化劑單位用量很小,僅為起始化合物的1%。催化劑可回收利用10次,且無大的損耗。
  • 頂刊成果速遞|NSR水分解-天津大學鞏金龍、AEM過渡金屬-廈門大學楊勇教授、CSR光催化-南京大學周勇
    然而,MIS結中催化劑和金屬層的寄生光吸收以及缺乏低工作函數金屬與p-Si形成大帶偏移嚴重限制了其性能。有鑑於此,天津大學鞏金龍教授介紹了一種用n-Si而不是常用的p-Si製造的MIS光陰極。這項工作為消除p-Si MIS光電陰極的光吸收和催化活性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一種簡便的策略,有望進一步提高其他使用透光率較差的催化劑的光還原體系的PEC性能。
  • Ni-Fe活性位點-析氧反應的異質催化劑
    目前都在努力的探索低成本高效的催化劑,其中分子催化劑是一種很有前景的選擇,因為其高比催化活性和選擇性,如過渡金屬配合物、氧化還原活性有機物和酶,這些分子催化劑的合成資源豐富,並且已用於各種催化反應;其活性位點的空間排列是分子層面的,可以系統地調整優化其催化活性和選擇性。分子催化通常是在均相溶液中進行的,從而可以使活性位點充分暴露並用於催化反應,不過,也會造成其結構的缺陷。
  • g-C3N4光催化劑的摻雜改性、形貌結構調控、分子結構優化及異質結...
    研究背景 利用光催化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使大部分有機汙染物降解為小分子無機物,亦可利用光催化技術分解水製備H2,將太陽能轉化為清潔能源,因而光催化技術在近年來被廣泛關注。光催化劑則是光催化技術的核心部分之一。有效的光催化劑不僅需要具有高活性,還需要具有寬的太陽光響應範圍。
  • 光催化全解水:借鑑光合系統II的稀土-過渡金屬簇合物|NSR
    為實現光催化全解水性能,研究人員將LnCo3錨定在磷摻雜的石墨化氮化碳(PCN)表面上,其中Co3+與PCN中的P原子結合,形成了穩定的NdCo3/PCN光催化劑。 LnCo3/PCN的合成示意圖 光催化研究顯示,NdCo3/PCN-c在350 nm處表現出優異的水分解活性,其H2和O2生成速率分別達到了297.7 和148.9 μmol h-1g-1,且具有最高2.0%的量子效率(如下圖)。
  • Small:光熱效應促進鈷基催化劑電催化性能的提升
    鈷基催化劑(比如Co3O4, CoS, CoP and CoN等)近年來被發現具有較為優異的電催化性能並引起了人們極大的研究興趣,而這些電催化材料同時具備良好的光熱轉換性能。通過對樣品進行近紅外光輻照,能有效提高樣品表面溫度,使得電子傳輸速率增加、催化活性增強,從而有效的提高鈷基催化材料的電催化性能。
  • 《軟物質》最新綜述:導電/聚合物/肽水凝膠前沿進展
    此處已舉例說明了含碳納米材料的聚合物雜化凝膠的性質,以關注在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光電流轉換等方面的應用。一些天然聚合物凝膠的性質和應用的最新趨勢,用於生產隔熱和隔音材料,討論了藥物輸送工具,自愈材料,組織工程等。
  • QuantumATK應用:催化機理與催化劑篩選(一)
    催化(電催化、光催化)是研究化學反應的能壘和速率受到其他物質影響的學科。通常在異相催化過程中,催化底物(反應物)是在催化劑的表面上發生反應的,這其中涉及了一系列吸附、輸運、化學反應、脫附等過程。MoS2 Quantum Dots as Efficient Catalyst Materials for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ACS Catalysi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2018, 8, 1683-1689開發一種活性高、豐度高、廉價的析氧反應催化劑是一項非常有用的工作,也是巨大的挑戰。
  • 電子耦合作用活化單原子釕: 面向高性能的電解水析氧催化劑
    單原子釕負載到鈷鐵水滑石表面(釕含量僅為 0.45 wt.%)後,不僅降低了催化劑的成本而且使催化劑表現出高的活性和穩定性。在 OER 過程中,其 10 mA/cm2電流密度下的過電位僅為 198 mV,Tafel 斜率僅為 39 mV dec−1,性能遠遠優於鈷鐵水滑石以及商業 RuO2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