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作者 | 金刻羽(哈佛經濟學博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終身教授)
解讀:小北財經
金刻羽最近提供網易研究局的獨家稿件:
目前,世界正面臨著類似1930年代經濟蕭條的前景,或許是2009年經濟大衰退的幾倍。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可能是我們一生中經歷的最大的經濟事件。
這場流行病可與1918年襲擊西班牙的大流感相提並論,那場流感當時感染了西班牙1/4的人口,並且有5000萬人死亡。僅僅在兩個月前,大多數人還認為這場新冠病毒只是一種中國現象,或至多發生在亞洲,就像SARS,我們沒有料想到它會在世界其他國家有爆炸式的傳播。
與1918年相比,現代醫學和科技得到了進步,但世界範圍內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每天有1200萬人次通過乘坐飛機在各個國家之間流動。
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面對的不是像2009年的經濟衰退時那樣,美國的產出下降5%,而是美國和全球的產出下降40%的可能性。這一次,不是信貸緊縮導致的銀行體系的癱瘓,消費乏力蔓延到實體經濟。
如今,實體經濟的很大一部分完全陷入停滯,這種影響將會進入金融系統,並且重新回來第二次衝擊實體經濟。
在2008年經濟大衰退的高峰時期,美國每個月損失80萬個工作崗位,如今的境況將是每周損失數百萬個工作崗位。政策制定者在美國失業率達到10%時畏縮不前,如今他們在討論的失業率徘徊在30%左右。
在典型的經濟衰退中,企業解僱工人是因為社會缺乏消費。如今,企業的做法直接導致大規模失業,因為它們不能也不應該讓人們重返工作崗位。然後,當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企業削減開支時,就會出現第二輪的裁員潮。
我們拿餐飲業舉例,在美國,這是個規模接近一萬億美元的行業。還沒有考慮到航空、旅行、娛樂、教育和一些必須面對面的服務。服務業約佔到整體GDP的80%,那麼,我們很容易就能明白,為何40%的產出會一夜蒸發。
和2008年最大的區別在於,如今很多基礎面良好的企業也會破產,因為他們沒有生意可做。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美國一些大銀行瀕臨違約,政府當時出手拯救了銀行。如今,政府需要出面拯救一切——包括她的人民、中小企業、銀行和金融機構。
與整個經濟衰退時期相比,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政府承諾的一攬子援助規模已經大得多了。美聯儲已經承諾無限購買美國債券,美國財政部通過了美國現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
歷史上一貫吝嗇的歐央行已經承諾購買約1萬億歐元的歐洲債券。其口號是:竭盡全力。他們聲稱自己正在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危機!
不過人們很容易理解,儘管貨幣政策反應迅速且規模龐大,但其效果是有限的。原因是這樣的:2007年凍結了支出和信貸,消費者和企業負擔不起重新貸款。
因此,旨在降低利率和提供信貸的貨幣政策可以迅速幫助重啟借貸和支出。然而,當由於社會成員產生距離,企業無法持續業務,或是由於隔離措施限制了人們正常工作,那麼貨幣政策就很難使經濟活動恢復正常。
我們是否會面臨經濟蕭條或衰退,要看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傳播會持續多長時間。如果所有國家都能夠採取像中國這樣嚴厲的措施,或者甚至是採取像新加坡、韓國和日本這些國家這樣較為溫和但有效的措施,我都不會如此擔心。
但西方國家不像亞洲國家。首先,他們沒有經歷過SARS的經驗,反應遲鈍,很晚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次,僅僅在幾周的強制隔離,甚至只是要求避免聚集之後,就已經怨聲載道。請注意:這甚至還不是隔離,這只是避免聚集。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宣布採取隔離措施的幾天後,他父親卻說去酒吧喝酒是一種「必要活動」,有需要的時候他一定會去。我認識的一對住在豪華的鄉村莊園的70多歲高齡的英國夫婦告訴我,如果被要求再隔離一個月,他們會發瘋的。我之前在紐約的同學說,紐約人不可能在家裡待太久,他們寧願感染這種病。而且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是——他們受夠了,最終會發展成為群體免疫力。
因此,不僅僅是我們的文化、政治制度、公共設施不同,我們的人民也是不同的。與西方人相比,東亞人是一個更順從的群體,就像與義大利人相比德國人也是這樣。
與歐洲人相比,美國人需要的社會娛樂活動更少。上周末巴黎天氣很好,法國人不願錯過離家去海灘的機會。 但是不管是美國人還是歐洲人——他們都厭惡被管制的感覺。他們對技術監視也持懷疑態度,即使危及他們的生命也是如此。
上述的所有意味著不同國家在應對這一流行病時,將採取截然不同的方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採取的是緩解措施,推遲高峰期的到來,而不是採取極端措施去遏制病毒。
但這也將意味著他們延誤了工作和經濟的恢復。在中國,我們停止了所有社會活動大約一個月左右,企業正在恢復生機,許多業務已經完全恢復,但西方經濟不會如此。
按照他們的策略,經濟恢復少則需要6個月,甚至更久。如果出現二波感染的爆發,則可能需要18個月,或者直到治療方法和疫苗的出現才能恢復正常。如果世界主要經濟體出現12-18個月的經濟停滯,我們將面臨的是比大蕭條更嚴重的挑戰。
因此,我們不能根據中國的抗疫經驗來分析世界經濟的前景。儘管國內已經沒有多少新的確診病例,但社會行為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恢復正常工作後,我們仍然需要觀察是否會出現第二波感染,如果沒有,我會對中國的經濟恢復更加樂觀。
一旦西方國家的感染率開始下降,股票市場就會恢復正常。到目前為止,6萬億美元的股票市值已經蒸發,但最糟糕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中國國內的經濟規模足以防止我們的產出出現大幅下降。但是,當我們的經濟恢復正常時,世界其他地區將陷入困境。
不僅是出於戰略利益,而且還是道德要求,這都是我們在這個世紀對世界各國施以援手的機會。在國際社會中如此難以建立的信任,將通過我們對人道主義援助真誠而實際的踐行來實現。
金刻羽教授的主要觀點總結:
第一、我們面臨的有可能是經濟大蕭條,而不是經濟衰退,是1931年的情況,而不是2009年的情況。有可能面臨的是大的國家40%的產出的喪失,而不是5%的產出的喪失。
第二、這不是一個金融危機導致實體經濟受壓力的情況,而是病毒直接影響實體經濟,反過來會使得金融系統崩潰的情況。這時候政府要使出所有的力量,現在不花這個錢,就沒有更好的機會花這個錢了。
第三、危機和蕭條區別很大,一個是crisis,一個是depression。一個是喪失GDP的5%,一個是喪失GDP的50%,蕭條和危機是不一樣的。我覺得嚴重程度可能是2008年的10倍左右。
小北財經評論:
我們3月27日的重磅會議已經召開了。投資者應該有關注到,會議指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當我們的經濟恢復正常時,世界其他地區將陷入困境,目前重視的復工率其實沒啥意思,訂單在哪裡呢?產能開動了沒有訂單是沒有用的。 全球大家一起跟著走,防疫不那麼緊張,經濟形式還是一樣嚴峻的。現在的活是春節前的訂單,四月份訂單會馬上銳減,經濟活動進入半停滯。
所以,全球一盤棋的抗疫格局不能變。現在打口水仗,已經完全沒有意義,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全球化趨勢誰也沒有辦法獨善其身。從駐美大使崔天凱高調給張文宏醫生寫感謝信,就可以讀出來,這是上面的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