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有什麼儀式,同十八歲的夏天告別,大概就是高考了。
只不過,今年的這場儀式,比往年來得更晚一些。
在今天,在此刻,將有1071萬考生步入考場,用2B鉛筆和黑色籤字筆,為自己十八年的青春寫下帶著汗漬的句點。
01
高考:你可以「白日做夢」
1977年,恢復高考後,第一批高考考生在11月的隆冬走進考場,他們受到時代的眷顧,幸運地獲得了「做夢」的機會。
一位當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回憶高考,他說:
我當時是插隊知青,因家庭出身問題,以前上學、招工、參軍連報名的資格都沒有,1977年終於可以堂堂正正走進考場,憑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來自《人物》雜誌)
「我想上北大,做夢都想」
「我想衝進一本線」
「我想出人頭地」
「我要讓他們過得更好」
「我要走出這個小地方」
……
這是每一個走上高考考場的他們,最樸素、最直白的吶喊,沒有什麼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高考卻是個例外。
不管是從未走出過偏遠山村的放牛娃,還是廣見世面的城市孩子,都擁有高考賦予他們的,「白日做夢」的權利,無論這個夢看起來有多遙遠。
也許,為高考服務的機構和制度並非完美,這些天在網絡上沸騰的山東省多起高考頂替案揭開了中國高考機制下醜陋的傷疤。
可是,作為一個高考過來的老學姐,想跟還未高考和正在高考的你們說幾句心裡話。
別自暴自棄,別墜入這道深淵裂痕,勇敢做夢吧,你們眼中閃爍的星光,才是癒合這道傷疤最好的良藥。
02
回憶高考,念念不忘
不管過去多少年,哪怕已經生兒育女,我們都難以忘記那個悶熱潮溼的夏季,那張摞滿練習冊和試卷的課桌,那條跑了一圈又一圈的紅色塑膠跑道,以及考試那天發生的一事一物。
即便是年紀、經歷相差許多的人,在講到高考這個話題的時候,好像都有藏了一肚子的話可以聊。
2020的高考還未開始,微博話題成為天南地北的網友們,追憶似水年華的「高考青春」。
網友「冰激凌甜瓜蘇打水」 回憶道:
我記得第一天考完數學的時候就下了大雨。在考場門口聽到自己本來可以拿分的概率題,因為交卷前改了答案而改錯了。只記得當時心一涼,鼻子一酸。
一開始看到在門口等我的老爸,我還能保持表面的鎮定。因為下了大雨,沒有過多的交流就進了車。正好當時車裡的電臺在放周杰倫的《晴天》。
「林下高橋」講起七年前的高考:
13年6月7日,6月8日。
考試的時候生理期,血崩,痛經痛到死,每一場結束後都攤死在賓館。還好那兩天我媽來鳥市陪著我一起。但想起了真正考試的時候也還好,高度集中的精神早就把身體不適拋在腦後了,就是不考的時候可太痛苦了。
而寫下這篇推送的我,正坐在生活四年的宿舍裡,打包完行李的宿舍格外空蕩。
高考結束後的大學生活就像按下了倍速鍵,我還沒來及記憶,就來到了終點。
但四年前那個夏天,自修室外的蟬鳴、上下課的鈴聲、考試結束後同學們收拾書本的場面,還歷歷在目,念念不忘。
高考,就像一段記錄著每個中國人共同記憶的影像,不管是參加者,還是陪伴者。
03
高考是結束,也是開始
高考,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場大考,但卻不是人生唯一和最後的考試。
高考可以是「夢」的開始,但四五張紙和一個數字,遠不能剝奪你「做夢」的權利。
韓劇《請回答1988》裡有一句臺詞,讓我印象深刻:
「從來不是讓你把一次考試當成人生成敗的賭注,只是想讓你在年輕的時候,體會一次全力以赴。」
因為人生最煎熬的在於奮鬥,人生最幸福的也在於奮鬥。而高考為初出茅廬的我們提供了一次學會抵抗壓力、學會自我成長的機會。
高考是結束,也是開始。
走進大學的校門,我才知道老師、家長們常說的,「等你考上大學,以後就都輕鬆了」 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當最後一門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背上了從未有過的負擔——選擇自己的方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四五張紙,幾篇文章,蓋上筆帽,就像收劍入鞘,有塵埃落定的喜悅,也有青春散場的感傷,還有迎風起航的勇氣。
最後,預祝所有2020的高考考生們,一切順利,夢想成真。
在此,我們也想,請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們,寫下你們的高考回憶,作為對正在考場上的他們,無聲的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