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中網·海報新聞6月13日訊(記者 荊睿 通訊員 劉灩)為改善護理服務質量,提升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及愛傷觀念,提供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護理服務,近日,市中心醫院西院重症醫學科開展「假如我是患者」換位體驗專題活動。
重症醫學科的患者是比較特殊的病人群體,他們大多都是一些急危重症。為了治療上的需要,大多需要留置尿管、胃管。病情危重的患者還需留置氣管插管、深靜脈、動脈置管,這些管路無疑給患者增加了痛苦,因為配合治療,有些病人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意願,甚至連變換體位,撓癢等小小的生理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因此,通過蛛絲馬跡細緻入微的捕捉到患者的需求,是重症醫學科護理人員必修課之一。
當護士長期處於重症患者所處的環境中,搶救與死亡早已司空見慣。讓護士扮演重症患者感受留置氣管插管,體驗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感受長時間臥床與約束。換位體驗患者的就醫感受,增加共情能力,感患者所感,想患者所想。
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
護士王志賀體驗了重症常見的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體驗過後他說:「剛躺在床上的時候感覺還是很放鬆的,但當要扣上無創面罩、戴上四頭帶後,面對每天頻繁使用的無創呼吸機,竟開始有些緊張。沒想過充滿氣體,軟軟的面罩直接壓在臉上也會有不舒適的感覺,時間久了有些疼痛,明白了為什麼使用無創的患者要提前在臉上貼好水膠體敷料進行皮膚保護。為了能更順利的進入角色,剛開始設置的呼吸機壓力偏小,更容易適應。開始通氣後開始調整自己的呼吸頻率,與呼吸機配合度漸佳;隨著逐漸適應,我發現除了臉上的壓迫和不能隨意說話外也沒那麼讓人難以接受。當呼吸機參數不斷調整,我發現自己真的是高興的太早了,隨著壓力增大,開始感覺呼氣變得困難,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把肺裡的氣體呼出去;吸氣時,我感覺自己已經吸足了氣,但呼吸機還在送氣。一時調整不好自己的呼吸,我開始感覺有些悶,想要開口說話,但一開口呼吸機就開始送氣,很多氣體湧進嘴裡,我的嘴被撐開,嘴巴很乾,也說不出話。這時才感受到平時使用無創呼吸機的病人有多麼痛苦,也明白了他們為什麼想要一把摘掉無創面罩。這時,老師引導我調整呼吸,並不斷優化呼吸機參數,逐步遞增壓力,這時才覺得自己的呼吸慢慢平穩。」
經口氣管插管
護士耿凱迪體驗了經口氣管插管,由於考慮到這項操作有一定危險性,所以只將氣管插管保留在口腔內大約5cm的長度。耿凱迪說:「雖然僅僅是一小段,可有根管子在自己的嘴裡很不舒服。由於口腔裡的氣管插管管抵住了上顎,所以,舌頭不能做吞咽動作,導致我的唾液無法吞咽下去,口水從嘴角流出。再加上牙墊的作用導致無法閉上嘴巴,兩頜肌肉持續酸痛,就是腮幫子疼,拔了管以後忍不住先給自己的腮部做了拉伸。這些一開始都還可以忍受,當老師用簡易呼吸器連接氣管插管送氣的時候,我想告訴老師先慢一些,可嘴裡管路剝奪了我的表達能力,雙手又被約束著,沒辦法比劃一下,簡直想直接用手把這根管子從嘴裡拽出來說句話,體驗完畢拔管的那一刻,我心裡有一絲後怕。這次體驗,讓我深刻體會到了病人躺在病床上時生理上的痛苦與心理的恐懼,所以在日常的工作當中,像口腔護理,病情解釋與心理疏導這些細節尤為重要,我相信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體驗,對我以後的工作之路也會有重要意義。
採集動脈血氣標本
護士王俊豪體驗的項目是抽取動脈血氣,血氣分析是重症醫學科最常用的的治療,常規病人每天不會少於抽取2個動脈血氣,需要頻繁檢測的話會留置動脈置管。每次對清醒的病人都會解釋說:「動脈血會比靜脈疼很多,稍微忍忍,爭取一針見血」。
王俊豪說:「脈搏搏動強的人會比較容易抽,然而我的動脈搏動並不是很強,還是挺緊張,第一次進針沒有看到血出來,之後就沒太敢直視血氣針,改變了一下角度和深度,忍著疼痛,下一秒看到了動脈血噴出鬆了一口氣。的確,抽動脈血氣對於意識清醒的人來說是很疼的。因此以後的工作中,要儘可能的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做到一針見血。
排痰機震動排痰
排痰機代替傳統的人工胸部叩擊,震顫,定向擠推配合體位引流,可將長期滯留於肺部的痰液經多方位震動排出體外。是每天的基礎護理工作,平時操作感覺相對舒適,護士吳中瑞體驗了背心式振動排痰機。
吳中瑞說,開始設置的振動頻率頻率較小,過程偏舒適。隨著振動頻率的加快,我的整個背部開始高頻振動,說話聲音變得顫巍巍,感覺就是五臟六腑都在跳,呼吸有些費力,努力呼吸,但是胸腔又打不開,感覺被限制。我覺得這應該就是老師讓規定排痰時間和頻率的原因吧,過大的頻率反而會加重患者呼吸困難。重症監護室的患者大多沒有意識,不能直接表達感受,設置合適的震動頻率非常重要。角色體驗,體驗病人的痛苦,讓我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儘量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約束
護士蘇傑體驗了約束,他說:「當我躺在床上的一瞬間,覺得還挺舒服的,可當雙手和雙腳被約束帶束縛後,產生一種莫名的緊張感。四肢一動不能動,毫無安全感,我不自覺地翻動起來,下意識地要脫離約束。長時間的被固定,覺得身體變得僵硬,手麻腳麻。鼻子癢想撓撓不著,好不容易把頭抬起來撓到了,躺下又想換姿勢,翻身時,胳膊由於被固定不能扭動,只能輕輕轉動胳膊調整姿勢。時間久了,不舒適的胳膊變得酸漲抬不起來。心情也越發煩躁,想快點結束體驗。」
冰毯
護士王孝慈和鄭旺體驗了冰毯物理降溫,為增加體驗感,體驗前將病室溫度調低,冰毯啟動變涼後進行體驗。
王孝慈說剛進病室就感到涼颼颼的,躺在冰毯上,因為天氣比較熱,起初感覺還挺舒適,過了一會忍不住要求加床被子。鄭旺說:「感覺自己的四肢在一點點變麻,忍不住揉搓雙手取暖,關節及頸椎處有疼痛感。隨著時間推移,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體溫在下降。本以為高熱病人用冰毯是舒適的,沒想到會時間久了會這麼難以忍受,以後在使用冰毯過程中注意詢問患者感受,增加翻身頻次,減輕不適感。
開展此次換位體驗活動,只為尋求更好的護理方式,通過切身體驗,查找、解決患者進行各項護理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擺脫「我」的視角去看待護理問題,能夠站在「Ta」的角度去感受,來思考,從而做到切實改進護理服務,夯實護理技術,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