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奉娟 杜昶 通訊員 高晗 淄博報導
為增強「人文護理」的服務理念,改善患者就醫環境,提升護理服務和工作質量,淄博市中心醫院脊柱外科護士長李倩帶領科室護理人員,以「患者」身份輪流體驗骨科的常規治療及護理,引導大家換位思考,帶著同理心體悟患者的感受,懂患者所需,做一名暖心的護士。
頸椎牽引是治療頸椎疾病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護士蘇聰聰和高晗體驗了該項技術。從中午11時30分由醫生裝枕頜帶及牽引架至下午1時,先後經歷了頸部牽拉難忍、骶尾部壓痛、腰背部酸脹等一系列的不適。短短一個半小時的體驗,對於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難以想像,患者一天牽引十幾個小時,是怎樣堅持下來的。以後給患者做治療時,大家會更加關注患者的舒適度及心理變化,及時調整患者的不適。
日常護理操作之一就是氧氣吸入,但是很多病人不願意吸氧,認為氧療沒有多大作用,有時甚至不配合治療,拒絕吸氧。護士張學彬決定親身體驗一下,氧氣吸入到底是什麼感受。
同事拿來氧氣裝置連接好鼻氧管,動作麻利地將氧氣管塞到張學彬的兩個鼻孔裡時,瞬間一股濃濃的塑膠味隨著氧氣湧入鼻腔。張學彬形容道:鼻腔黏膜被鼻氧管前端戳得很疼,耳朵因為鬆緊度沒有調節到位颳得不舒服,漸漸地,新鮮的氧氣不停地進入呼吸道,刺鼻的塑料味不那麼重了,才感覺好多了。
當角色真正發生變化時,大家才體會到作為患者及家屬的心情,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護理人員在為患者給氧時,動作一定要輕柔、調節好合適的鬆緊度,減少患者的負性體驗。
在護理日常的工作中,經常遇到因為手術要禁飲食12小時或12小時以上的情況。為更好地為患者做到個性化護理,護士孫雨欣親身體驗了一下禁飲食。晚上23時喝完最後一杯水,8小時後有口渴症狀,非常想喝水,嗓子乾燥,其他無明顯不適,可以忍受。12小時後不適感明顯增強,感覺口渴、飢餓、頭暈、眼花。15小時後頭暈嚴重,感覺有點虛脫,反而口渴、飢餓感減輕,可口的飯菜擺在眼前一點食慾都沒有。這就是為什麼患者及家屬一遍一遍問護士手術時間的原因,如果沒有親自體驗,便不會了解真正的原因。
通過這次體驗,護理人員做到與病人共情,同病人感同身受,親身感悟在不同時間段病人的感覺,特別是感知到什麼時間病人有何不舒服的感覺,這對護理工作有很大幫助。在日常的工作中,護理人員也可以積極的與大夫溝通禁飲食時間,護士隨時詢問患者感受,評估是否需要補液等。
工作期間總能看到頸椎術後患者康復期帶著頸託使用助行器在走廊上行走,張新崎、王小雨和曹新宇也體驗了一下。戴上頸託後,頸椎的活動程度會嚴重受限,做每件事情之前都要小心翼翼的緩慢進行,我們能更加體會到,頸椎術後患者在初次下床帶頸託時的不習慣。加上傷口的疼痛及患者自身的心理作用,每一次頸椎小幅度活動都會倍加小心及緩慢。
助行器是術後康復患者必備的使用工具,它可以幫助患者步態更穩的緩慢行走。平日正常人使用助行器時頭部可以靈活轉動,觀察周圍環境。但當帶上頸託後,完全固定的頸部只能平視前方,手扶助行器緩慢前行,視線不能隨心所欲。所以術後戴頸託患者在使用助行器時必須要有陪人在身邊陪護,以保證患者在使用助行器的行走過程中的安全。夏天佩戴很容易出汗,吃飯也會變的繁雜,所以給病人宣教的時候要選擇合適型號的頸託,耐心指導。
頸胸椎支具是用於枕部微調、頸椎損傷術後的固定、嚴重頸椎損傷保守治療時的固定、頸椎損傷康復期的運動防護、上胸椎骨折、頸椎脫位半脫位復位後的固定。鄭林林以為不會跟頸託差別很大,但當同事幫忙戴上時感覺還是不一樣的。制動要比頸託更強了,除了腿動,還需要上半身隨著擺動,也就是頸椎胸椎都要旋轉。制動意味著失去自由,所以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頸部被迫制動肌肉也被迫固定不動,肌肉長時間處以一個固定狀態,時間長了反而引起酸痛,或許適應了會好些。由於支具只能佩戴在外面,路人往往好奇觀看,自己也感覺怪怪的,所以心理上也要有個適應的過程。
護理人員在體驗後都進行了詳細記錄,並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改進措施,並對體驗中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充分討論,充實了科室整體優質護理服務的相關內容,對下一步工作開展明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