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一角 (施辰靜 攝)
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開創了全國藝術品文化保稅展示、拍賣業務的先河。圖為博樂德藝術品保稅共享平臺。施辰靜 攝
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是海西地區重要的多式聯運為一體的多元化綜合性國際物流樞紐平臺。
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以下簡稱「園區」)於2004年8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是國內批准設立的七個區港聯動試點區之一,於2006年2月28日正式封關運作,面積0.26平方公裡。區港聯動,顧名思義,就是為推動區港一體化,更好地發揮保稅區的物流樞紐功能而設立的,是當時國內開放程度較高、政策較為優惠、功能較為完善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2019年園區進出口額210億元,同比增長92.5%,比全市高85.6個百分點,出口額約佔全市5.5%。園區實現每平方千米進出口額1105億元,連續多年位列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前茅。
功能創新 碩果纍纍
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依託廈門東渡港、高崎國際航空港的便利條件以及海關的政策優勢,開展「國際採購、國際配送、國際貿易、國際中轉」等業務,同時發展國際物流與區域物流互動的現代物流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出口拼箱、進境保稅分撥、國際中轉集拼、跨境電商保稅備貨、廈金航線進境分撥、空運及快件進出境等十多種特色業務模式,同時發展成為海西地區重要的集海、陸、空、鐵、郵等多式聯運為一體的多元化綜合性國際物流樞紐平臺。
2008年引進金門高粱酒廠(簡稱「金酒」),使園區成為金酒公司唯一的大陸分撥中心,首推的「社會認證,官方採信」的金酒監管模式,促進對臺商貿融合及通關便利化,總結提升為向全國複製推廣的自貿區經驗。
2009年首創「區港聯動、艙單分撥」通關模式,加快園區通關效率,獲得海關總署的高度肯定。
2013年引進「藝術品文化保稅」,開創了全國藝術品文化保稅展示、拍賣業務的先河。
2019年成功運作廈門口岸首單「1239」、廈門東渡片區首單「1210」跨境電商進口保稅備貨業務。
2014年—2020年,連續七年獲得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頒發的「全國優秀物流園區」及首批「全國示範物流園區」榮譽稱號。
2017年—2019年,連續三年獲得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發的「福建省現代服務集聚示範區(A類)」榮譽稱號。
2020年,園區榮獲「國家數位化物流園區」榮譽稱號。
轉型優化 發展加速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海關特殊監管區作為具有特殊使命、特殊政策的開發區於1990年開始走上歷史舞臺,是我國開放型經濟升級的集聚區,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對外貿易和擴大就業等作出了積極貢獻。國家先後推出了7種類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包括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跨境工業區以及特殊綜合保稅區。它們出現的歷史階段不同,政策、功能和目標也各不相同。經過近30年的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對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全國各類型海關特殊監管區正按要求有序轉型優化。
2020年5月20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整合優化為廈門象嶼綜合保稅區的批覆》(國函〔2020〕69號),廈門象嶼綜合保稅區正式獲批,規劃面積0.19平方公裡。2020年7月初,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成立象嶼綜合保稅區驗收工作推進小組,對照相關驗收標準,全力推進綜保區各項驗收工作,經過不到半年持續的軟硬體設施完善,12月18日即將迎來廈門海關牽頭的八部門聯合驗收。
據悉,優化升級後的綜合保稅區,將疊加原有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等多種特殊監管區域的政策和功能,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跑出綜保區建設發展「加速度」,培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成為廈門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重要平臺。 (官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