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小李帶著兒子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兒子一直上蹦下跳的,小李生氣地按住兒子,並斥責他:「讓你好好坐一會有那麼難嗎?總是不聽話,下次不帶你參加了,你看看其他同學多乖啊,安靜地坐著,就你一個像猴子一樣上躥下跳。」說完,兒子哇地大聲哭起來,怎麼哄都沒用。
案例二:麗麗邀請了同學小敏來家裡做客,兩位小朋友一起畫畫。當完成畫畫時,姥姥隨口誇了一下小敏:「這娃畫得真好!」此時,麗麗哇的一聲大哭,並賭氣跑到房間。姥姥趕緊跟著進去,經過詢問,原來孫女麗麗是聽到姥姥誇獎同學,卻沒誇她,委屈極了。於是姥姥趕緊安撫:「寶寶乖,你是最棒的,別哭了。」可怎麼哄孩子依舊哭個不停。
相信有不少的家長都有類似的煩惱:現在的孩子很難教,批評了,哭;表揚了,也哭。咋那麼愛哭?一不小心就觸動到她們的「玻璃心」,究竟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答案是——阿德勒的顛覆性育兒理念:既不批評,也不表揚。
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心理學三大巨頭。阿德勒和佛洛伊德年齡相仿,並非師徒關係,而是平等的研究者關係。原本阿德勒是佛洛伊德主持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的核心成員。但是後來兩人因觀點對立而導致關係破裂,於是阿德勒根據自己的理論開創了「個體心理學」。其育兒理念的核心是對孩子要:既不批評,也不表揚。
為什麼不能批評?
阿德勒認為:孩子並不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好的事情。
例如,在鐵路軌道上玩的孩子也許不知道這樣是危險的,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的孩子也許表揚知道這樣做會打擾別人。
所以,當孩子真的不知道的時候,大人需要做的不是批評斥責而是教導。此時,大人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大聲吼叫,而要用理性的語言去教導孩子。
為什麼不能表揚?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是屬於一種縱向關係,營造了一種上下級關係。表揚他人的目的實際是「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人」,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的「縱向關係」,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係都看作「橫向關係」,即「平等關係」。
例如,有的母親會讚美幫忙洗碗的孩子說:「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是丈夫做了同樣的事情則一般不會表揚說「你真了不起」。
所以,當孩子幫父母幫忙家務時,我們是否應該把「你真了不起」,改成「寶貝,謝謝你幫媽媽分擔家務」。作為父母的你,能否從語氣中,感受到從「縱向關係」轉成「橫向關係」呢?
可是,有的孩子不是「不知道」,而是「明知故犯、屢教不改」,這該怎麼辦?
阿德勒認為:如果真的是「明知故犯」的孩子,就得從以下5個階段來分析問題行為背後更深層次的心理動機。
第1階段:孩子有「被稱讚」的要求
孩子想通過獲得表揚,讓自己在大家當中取得特權地位。表面看,表揚可以讓孩子更愛學習。可是長期的表揚之後,孩子的世界觀就是:如果沒人表揚就不幹好事情或者如果沒有人懲罰就幹壞事。長期表揚之後,孩子會活在大人的表揚裡,一旦沒表揚,就會失去幹勁。比如文章開頭的案例二,麗麗一旦得不到表揚就會開始哭鬧,因為此時她覺得在姥姥心目中的優勝者不是她,而是她的同學。
第2階段:孩子希望引起大人的關注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愛默森
我們必須學會尊重和理解別人,很多時候發現我們缺的不是鈣,而是愛。——馬雲
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獨一無二,哪怕他做的事不夠「特別、優秀」,我們也要讓她明白不夠「特別、優秀」背後也有價值。如果家長一味的只關注孩子「特別」的事情,一旦家長不再關注或者不及時去表揚的時候,孩子就會想,「得不到表揚也沒關係,反正我要與眾不同。」目的就是要引起大人的關注。此時,就會通過一些「惡作劇」來博取關注。比如,上課搗亂、捉弄老師、糾纏不休等;有的學生表現出能力低下、丟三落四、愛哭等,都是希望通過扮無能來引起關注、獲得特別地位。
第3階段:孩子通過「權力鬥爭」證明自己的「力量」
孩子到了第3個階段,也就是到了「反抗」階段。會用髒話來謾罵、挑釁父母或老師。有的脾氣暴躁、行為粗魯,有些甚至去抽菸、偷盜,一點都不在乎破壞規則。這個時候,無論再怎麼被嚴加訓斥依然拒絕學習知識或技能,堅決無視大人們的話。他們也並非特別不想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必要,只是想通過堅決不服從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這時,父母如果嚴厲訓斥他,那麼父母就中了他的圈套。此階段的孩子,如果觸犯了法律,就需要依法處理。但如果沒觸及法律問題,父母一定要及時退出,不能中圈套。
第4個階段:孩子通過反覆做「對方討厭的事」進行「復仇」
前3個階段的表現,都是孩子渴望得到尊重、得到愛的表現。但是當他經歷了前3個階段,發現自己不但得不到愛、也得不到尊重,甚至被人憎惡,進而陷入孤立狀態的時候,他將進行「復仇」。對沒有認可「我」的人復仇,向不愛「我」的人進行復仇,進行愛的復仇,不斷地做一些對方討厭的事情。
比如,進行自殘,通過傷害自己或貶損自己的價值來控訴「我變成這樣都是你的錯」。此時,孩子復仇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暴力、粗話不斷升級,甚至加入一些不良團夥或反社會勢力參與犯罪。此時,作為父母肯定萬分痛心,這對孩子來說,復仇就成功了。
可是,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還不用管教?是的,此時的父母,再做任何事情都是無濟於事。因為此時父母越插手,孩子越會向父母「復仇」。唯一能做的是,藉助無利害關係的第三方或者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或諮詢機構介入引導。
第5階段:孩子想盡辦法證明自己「無能」
當孩子竭盡全力想得到尊重和愛,都沒實現,周邊的同學、老師估計對他也失去了信心,他根本在大家當中找不到一點存在感、歸屬感。這時孩子會對人生絕望,開始討厭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對周邊的人說「不要對我有任何期待」、「不要管我」、「請放棄我」等。因為這樣的否定和放棄,比去嘗試之後又失敗,更好受一點。
如果孩子到達第5個階段,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求助專家。此時,對於專家來說,也是相當艱巨的任務。
以上就是問題行為的5個階段,阿德勒認為大部分問題僅僅處於第三個階段。如何防止問題行為進一步惡化,教育者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教育者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決斷,並幫助其做出決斷。告訴孩子自己隨時可以為其提供幫助,並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隨時提供幫助的距離上守護他們。哪怕他們自己做出的決斷以失敗告終,孩子們也學會了「自己的人生由自己選擇」這個道理。
那麼,教育者究竟該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玻璃心和依賴,讓孩子自立呢?你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1、教育者要持「表揚促進成長」的否定態度
我們的教育理念已經從過去的「棍棒底下出成績」轉變到現在「優秀的孩子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很多人習慣性會認為孩子就是要多表揚的。可阿德勒卻極力反對表揚,因為他說表揚是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的評價,長期表揚,會讓孩子活在大人的評價裡,一旦停止表揚,大人要承擔的風險就是可能會陷入問題行為的5大階段。
例如,我國古代的私塾,崇尚「嚴師出高徒」,也喜歡用教鞭打學生、喜歡體罰學生。而現在的教育鼓勵表揚孩子、肯定孩子,孩子批評不得,稍微一批評將遭到家長的投訴。所以,現在的大部分老師都是不批評孩子,經常表揚孩子。因為大部分老師認為這樣做的好處:首先,表揚激勵了孩子進步;其次,也不會給自身帶來投訴。可久了,老師也不難發現,長期的表揚並不能持續地激勵到孩子,學生都對表揚習以為常,貌似對表揚有了免疫功能,差生依舊考不出好成績。
2、教育者要停止賞罰制度
賞罰表面看起來是維持秩序的最佳方法,讓孩子破壞規則時受到嚴厲懲罰;遵守規則時被大加讚揚。但是,阿德勒反對獎賞,是因為獎賞表面看起來不錯,但實際背後隱藏著順從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表揚」或者「不被批評」的心理動機。這樣的獎賞會使孩子想方設法得到表揚,當見到別人受到表揚時,會心生憤懣和嫉妒,久而久之,孩子會把他人視為競爭對手和敵人。阿德勒認為,人們獲得幸福,是通過他者貢獻從共同體中獲得歸屬感的。
他者貢獻,是指感覺自己的存在或行為對共同體有益的時候,也就是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的時候,才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者貢獻並不是捨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共同體感覺」是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即不再把他人當成競爭對手,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所以,阿德勒一直反對把他者看作競爭對手,而要看成合作夥伴。如果把他者當成競爭對手,最終目的是在關心自己;如果把他者看成合作夥伴,才能去關心別人,並從中獲取自己的價值。可是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思想是競爭無處不在,被寄以「人上人」的厚望,現在很多家長也是持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觀點。所以在接受阿德勒育兒理念的時候,你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和理解。
例如,學生如果把其他同學當成競爭對手的時候,他們多數不願意互相間分享知識,因為怕分享之後,被其他人所超越;但是當把其他同學當成夥伴的時候,他們才願意互相幫助,並從幫助中得到快樂和幸福,這樣整個班級才顯得更加和諧。
我國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提到一個育兒觀點: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這和阿德勒的觀點不謀而合。敢持這樣觀點的家長,都需要勇氣和智慧。
3、教育者要幫助孩子擁有「自我認同」的勇氣
阿德勒認為,人類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歸屬感」。孩子尋求稱讚和關注,都是想讓「我」不要做「芸芸眾生」,而要做「獨一無二」,從而讓自己擁有絕對的歸屬感。但是,認同根本沒盡頭,這樣做只會不斷追求被認同,被置於「依存」的地位,過著永遠索取、永不滿足的生活。這樣的孩子,一直在索取,怎麼能做貢獻呢?
所以,此時的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普通人的自己,讓孩子清楚明白,哪怕自己不「特別」,但依舊有價值。
例如,一個文化成績很差,但是畫畫很好的孩子。當看到成績不理想時,父母要學會放下焦慮,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同時,也要看到孩子畫畫的天賦。要溫和客觀不帶斥責的口吻和孩子說:「孩子,你是獨一無二的,成績也代表不了一切,做真實的自己,成績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一點點積累,不要太著急。但你也不是一無是處,你很有畫畫的天賦,這是你的優勢,可以往畫畫方面繼續深造。」
當孩子擁有「自我認同」的勇氣,孩子會對學習有了興趣,也會主動投入學習。孩子將會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家長也會從「主動督促」變成「適時幫助」,這樣,孩子學習有勁頭,家長育兒輕鬆了,親子關係也越來越融洽了。
4、教育者要摒棄「彌賽亞情節」和「救世主」心態
不少家長或者老師認為:我批評孩子是為了孩子好,不希望她毀了前程,到時後悔不及。相信,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家長或者老師,都是相當負責任的家長和老師,絕對的好家長、好老師。特別當孩子通過家長或者老師的批評或者表揚之後,取得一定的成績時,作為家長或者老師會特別欣慰和有成就感。
可是,阿德勒認為:教育者如果想通過被教育的成就而體現自己的價值,不僅妨礙了孩子的「自立」,自己也無法獲得幸福。因為這樣的人,實際上是擁有「彌賽亞情節」的人。
彌賽亞情節是指:想要通過拯救他人使自己獲救,通過扮演一種救世主的角色來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就是無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會陷入的優越情結的一種狀態。
例如,有的人從小就被父母看成是全家的希望,父母由於沒文化被人瞧不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長大為父母爭口氣。實際上,就是父母的自卑感,讓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到孩子身上,從小給孩子灌輸競爭意識,給孩子無形的壓力。這時,如果孩子稍微成績有點偏差,父母會傷心難過,甚至痛斥孩子不爭氣。
由此可見,作為教育者的父母,一定要摒棄「救世主」心態和「彌賽亞情結」,不幹涉孩子的課題,讓孩子獨立成長,讓孩子學會「自立」。
著名主持人、記者、央視名嘴白巖松的兒子白清揚,是眾所周知的「學霸」,在英國就讀名校,可以說是「星二代」裡面很有出息的了。白巖松的「孩子,我只是你人生的觀眾,而不是編劇!」的育兒觀念,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白巖松的兒子大學所學的專業是蒙古學,一個非常冷門的專業,別人問白巖松「他以後怎麼找工作啊,你不擔心嗎」,白巖松說他支持兒子的一切選擇。白巖松作為一個父親,對孩子當然是寄予厚望的,當然也希望孩子以後能找個好工作,但是他更懂得不能過多幹涉孩子的選擇,他的原則是把自己當成孩子人生的一個觀眾,而不是編劇。
結語
阿德勒的「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理念,具有一定的顛覆性,刷新我們傳統的認知。它就像一劑猛藥,剛開始下肚時,有點難以接受,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只要經過消化和理解,一定能給你的育兒路上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自立」。那麼,如何幫助孩子自立呢,你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
1、教育者要持「表揚促進成長」的否定態度;
2、教育者要停止賞罰制度;
3、教育者要幫助孩子擁有「自我認同」的勇氣;
4、教育者要摒棄「彌賽亞情節」和「救世主」心態。
李碧華說:「愛你到最高點,你也得自立。自己不立,誰來立你?」
作為父母或者老師,如果想要很好地幫助孩子「自立」,必須要懂得尊重孩子。想要尊重孩子的前提是自己必須先成為一個「自立」、充滿「勇氣」的人。
參考文獻:
【日】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被討厭的勇氣》
【日】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幸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