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乃昶
看到書法藝術界亂象叢生,居高位者胡亂寫一氣卻被人捧作至寶,加上商業炒作更是不可一世。那麼書法藝術到底有沒有審美標準?到底什麼樣的書法作品才是美的好的藝術作品?首先放棄一切高深的GP理論,視知覺告訴你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其次通過不斷的訓練臨帖而獲得的視知覺感受。
一切美的視覺藝術都是通過視覺直抵內心深處,撞擊你的心靈感知而獲的美妙感覺。
視覺思維完全排除符號,(注意,完全排隊符號!)沒有語言的參與,直接從一種顏色、形狀和方位關係得出另外的關係。視覺思維是形象思維,看到的只有直接的關係,那種不用叫出名字的關係,視覺關係確定,目的就達到,不需要精確的位置關係,根本無用藉助「上下左右」這些方位詞來確定這種關係,所受過訓練臨帖的人,可以既快又準,一般籠統地說這人藝術感覺準確。
視覺直觀感受能力強的天才到底存不存在?有可能。視覺解剖心理學的試驗結論是這樣,人的天然視覺思維模式的形成,包括豐富性和協調感,取決於其10歲以前的幼年期;10歲以後,逐漸明確的社會關係開始作用,因為成本低、」庫藏豐富「,語言工具的作用逐漸取代視聽思維佔主導地位,比如小孩子之間可以用從大人和傳媒那學來的語言斷令對方「你打人是要被判刑的」而暫時中斷受到傷害的可能,而對方不是要等到感覺了毆鬥、流血、受傷、受到家長的體罰、面壁等處罰才終止行為。但與此同時,視聽思維判斷的敏感也淡化了。
天才可能就是幼年的視覺經驗極其豐富恰當而後有又長期持續的訓練的那種吧。但大多數人幼兒期的經驗不會有太大的優劣之分,所以後來的努力顯得更加重要。接受專門的訓練的人對視覺信息也更敏感,而訓練的目的正是找回逐漸淡失的視感知。也就是書法練久了更喜歡幼兒的天真爛漫滿紙塗鴉。
所謂平衡不是指對稱,而是指視覺結構清晰,各個組成要素達之間力的關係是一種穩定確定的狀態。這是一個動態視覺過程,並不是死的,就像我們說生活的平衡,不是指一層不變,而是在不斷協調的過程。
也就是在書法中單字和行氣乃至章法看是否平衡。大必疏,小必密濃必重,淡必輕,枯必幹,溼必潤等陰陽關糸。這種平衡可以直抵人的生理反應,幹可阹溼,潤可阹火。
重力和方向是確定平衡的兩個因素。視覺裡的重力受大小、位置、方向、形狀、亮度、甚至還有個人的認知等等的影響。
張力不是書寫時用多大的力,所謂力透低背,入木三分而是書寫時單字或章法的空間對比關糸。如單字上收下放,左收右放。上輕下重,左輕右重。上小下大,左小右大。左低右高。這些是書法的必遵規律。當然你可相反的試寫一下,但視覺給你的感受絕沒有上面的規律美。至於為什麼,我認為這可能與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書寫與欣賞有關吧。
每個視覺式樣都是一個力場,和物理世界裡的力一樣,視覺力也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有重心和支撐點的。比如一個橢圓,像是由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拉出來的一樣。比如一個正方形中,我們能夠感知到它的中心點,縱橫的對稱軸和兩條對角線。當圓處於在方形正中心位置是最穩定的。其次是在對角線上。就像人,是一個直立向上的主力,還有雙手向下的力,形成的穩定與平衡。
一幅好的書法藝術作品必是張力十足而不失平衡。一幅作品中的字眼如同一個圓的圓心。或如一個矩形的對稱線一樣使整幅作品達到陰陽平衡。
書法藝術的法與非法,合理與非合理的巧妙處理,從而使一幅書法作品成為極品。
書法在書寫時無非「起,行,收」起則有筆法直入和藏入。上入,中入,下入。行筆則有暢、滯、急、緩、轉。收筆則有頓、按、提、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