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教育本質特性使然,尊重幼兒的遊戲精神;「玩」,是二期課程改革所趨,保證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玩」,是美術教育規律所應,在欣賞、感受中表達、表現。
「美」,美在平衡,共同性課程的平衡帶來幼兒發展的均衡;美在特色,創意美術活動、田野之美活動課程展現選擇性課程的亮點;美在成長,以美健體(健康層面: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以美啟智(學習層面:啟迪幼兒智慧),用美的教育啟迪心智,讓每一棵幼苗在快樂的啟蒙教育中促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以美養性(藝術層面:陶冶情操,激發追求美的欲望),用美的藝術陶冶心靈,讓每一棵幼苗在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中獲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薰陶。
帶著培養「健康活潑、好奇善學、文明尚美」七彩兒童目標的願景,羅星幼兒園開始了創意美術活動的研究,並在《區域化幼兒園田野課程的架構和實踐研究》課題中,開展以在創意美術基礎上的「田野之美」研究。
在「田野之美」課程的架構上,羅星幼兒園在區教育局幼教科的帶領下,與姐妹幼兒園組建了田野課程之「田野之美」課題核心組,結合季節和節日確定了四季活動主題和每月「田野賞」主題性大活動,每個園所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辦園特色進行有選擇性的開展每周一次的「樂田野」活動。「樂田野」活動具體形式為微遠足和田野手帳等,幼兒園結合一日活動開展,帶領孩子們走進自然,有效地運用自然物,以及樹和各種自然物加工成的戶外活動玩具,為幼兒在自然中的建構、探索、發現等遊戲提供物質的保障,把幼兒園中的一切都打造成幼兒觀察、探索的對象。
教師是田野課程的實施者和研究者。教師在實施中並不是被動地執行課程計劃,而是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和眼光參與課程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羅星幼兒園在課程實踐中逐漸引導教師走向「樂學樂思、樂研樂畫、樂陪樂群」——樂學樂思的教師才有發展和提升;樂研樂畫的教師眼界更開闊,教學手段更豐富;樂陪樂群的教師則善於找尋幼兒的興趣點,並能在實踐研究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團隊氛圍。
課程實踐帶來了教師們的喜人變化:班級環境創設更多地增加了自然元素,不拘泥於以往的製作和裝飾,將自然物帶進了班級,色彩也從五彩斑斕回到了自然、簡潔;教學內容更多地融入自然元素,將活動地點從教室延伸到了室外,從單一的學習內容到運用多種自然物的教學方法,教師的眼界在拓寬,孩子的接收也更自然、自主、自發。
為了增加教師間的學習交流與合作,幼兒園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如羅星「玩美羅幼」中開闢了「自然之美」版塊,以投稿的形式發布各班自然活動信息,每班都有機會將本班的親近自然活動放進學校的公眾號,從在自然角裡照顧植物到走進校園散步遊玩,教師用照片和簡單的文字記錄幼兒親近自然、筆記自然的瞬間。
培養「田野之美」兒童,必須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結合三個年齡段特點,組織開展筆記自然系列活動。在羅星幼兒園,小班幼兒以護生畫集的形式表現與自然的親近,主要以照片形式記錄幼兒親近自然、愛護自然,教師或家長作簡單的文字記錄。由此激發家長能多帶幼兒親近自然,做孩子自然的玩伴,和孩子享受自然的風光和美好。
中班則是以製作幼兒園自然圖鑑為主,每周一次的校園「探秘」,在園內尋找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植物朋友,以幼兒自己的角度嘗試製作自然圖鑑,從色彩、形狀、香味等方面用自己的方式記錄。
大班幼兒的表徵行為更為豐富,他們普遍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總是在觀察中發現「秘密」,而他們的繪畫手法也更多樣,在走近自然的同時,老師最大程度地引導幼兒記錄自然,進行寫生系列活動。
自然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靈感是一汪不斷的泉。羅星幼兒園的全體教師尊重和支持著幼兒的每種體驗,讓幼兒在自然的環境中感受、合作,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這世間美好事物的感受,也因此得到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幼兒園獲得了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依法辦園標兵示範校、上海市平安學校、上海市巾幗文明崗、金山區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基地、金山區百佳團建示範點、金山區教育系統創先爭優群眾滿意單位,金山區新長徵突擊隊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