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當中流傳著數張論文資料庫中國知網的網頁截圖,截圖內容為兩篇高度相似的碩士學位論文。
這兩篇論文分別是安徽大學管理學院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劉俊玲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以下簡稱「劉俊玲論文」)與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學系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陳振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以下簡稱「陳振論文」)。
劉俊玲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於2012年4月,陳振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於2013年4月。換言之,劉俊玲的學位論文比陳振的學位論文完成時間剛好早上一年。
記者從中國知網下載兩篇論文比對後發現:這兩篇論文的正文部分高度相似,連中文題目、摘要、關鍵詞,甚至致謝語都到了近乎一字不差的程度。
兩篇論文區別最大的地方只有參考文獻部分。劉俊玲論文列出了113條參考文獻,而陳振論文只列出了18條參考文獻。
陳振當年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大學文秘檔案學系主任劉旭光教授1月24日下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已聯繫了陳振本人,山東大學已經注意到了這一情況,目前正在處理此事。
題目、摘要、關鍵詞近乎完全一致
記者檢索發現,安徽大學檔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劉俊玲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於2012年4月。山東大學檔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陳振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於2013年4月。
此外,記者發現,兩篇論文在摘要、關鍵詞、目錄乃至具體內容上均高度相似。
兩文摘要均以「檔案,是人類歷史文明的產物」開篇,介紹論文選題的意義,並勾勒論文六個部分的大致內容。
關鍵詞部分,劉俊玲論文依次是「檔案、信息安全、開放利用、保障」,陳振論文則是「檔案、開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兩者僅詞序不同。
論文正文部分兩篇文章幾乎難以區分
從目錄上看,兩文結構也堪稱完全一致。雙方主體均分為五個部分,僅第一部分標題略有差別:劉俊玲稱為「緒論」,陳振稱為 「前言」,另外四章題目均一致。具體到各章小節,劃分也幾乎一致,大多數小節標題甚至都完全相同。
劉俊玲論文分為五章,五章的標題分別是「緒論」、「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概述」、「檔案開放利用中的信息安全問題」、「檔案開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安全保障防範機制和監管體系的建立」。
陳振論文同樣分為五章,五章的標題分別是「前言」、「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概述」、「檔案開放利用中的信息安全問題」、「檔案開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安全保障防範機制和監管體系的建立」。
到了正文內容,兩篇論文更是幾乎難以區分。
以第二章為例,兩文皆以「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概述」為題。從導言開始便幾乎一模一樣,以近乎一致的語言先後論述檔案開放利用的內涵和特性、形式與途徑等。
以第三章為例,兩文皆以「檔案開放利用中的信息安全問題」為題。在「檔案信息安全面臨的軟環境問題」這一節,劉俊玲論文細分為「檔案安全保障公眾意識淡薄」、「檔案行業發展相對緩慢」、「檔案開放利用活動動力不足」、「檔案安全工作資金難以保障」、「電子檔案存放的網絡環境相對不穩定」五個部分,而陳振論文僅把這五個標題作為五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其餘文字一字不差。
以第四章為例,兩文皆以「檔案開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為題。劉俊玲論文使用了一張圖說為「圖1 檔案開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而在陳振論文中僅把這一張圖片刪去,其餘文字內容基本一致。
以第五章為例,兩文皆以「安全保障防範機制和監管體系的建立」為題。劉俊玲論文以2008年四川省的地震災害中,北川縣檔案館館舍坍塌造成檔案被破壞為例,論證在檔案管理方面建立高效應急防範機制的重要性,陳振論文同樣使用了這一案例,並在文字上基本一致。
澎湃新聞記者對比發現,兩篇論文區別最大的地方是參考文獻部分。
劉俊玲論文的參考文獻部分列出了113條參考文獻的作者、標題、刊文名稱、發表時間與頁碼。其中有3篇是劉俊玲論文導師馬仁傑教授的文章。
陳振論文的參考文獻僅列出了18條參考文獻、7篇學位論文、5本論著的信息。這些文獻中既沒有馬仁傑教授的文章,也沒有陳振本人的論文導師劉旭光教授的文章。
這種相似貫穿論文始終,直至結語。
論文致謝部分僅導師姓名不同
更令人驚奇的,在論文的禮節性部分——「致謝」中,除了導師姓名不同,兩文用詞也幾乎一模一樣。
記者注意到,兩段致謝語的開頭部分皆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出發,講述完成論文的喜悅之感。之後,雙方皆表示,「在漫長的論文撰寫過程中」,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這,都與「老師的指導密不可分」。
後面,兩位作者均提到,「在這臨近畢業的時刻」,自己「要感謝很多人」,「首先應該是我的導師馬仁傑教授(劉旭光教授)」。馬仁傑和劉旭光分別是劉俊玲和陳振的碩士生導師。
二人都回憶:「曾記得多少次,馬老師(劉老師)與我的促膝長談中,他教導我規範的學術寫作知識,切實的檔案要點,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使我的各方面都有了進步。」
隨後,兩文都感謝了各自學校檔案學專業的其他老師,稱他們都是伴自己成長的恩師,自己「所有的理論專業知識均來自於他們的孜孜教誨,謝謝我敬愛的老師們!」唯一不同的是,劉俊玲的論文點出了幾位老師的姓名。
論文指導教師:很納悶,「查重」沒查出來
記者注意到,2013年4月,山東大學研究生院還在其官網上登載《山東大學關於「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使用管理辦法(試行)》。
按照這個辦法,答辯前,陳振的學位論文必須經過「查重」檢測,即以專業軟體檢測文章與既有論文的相似度,以杜絕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
記者發現,在檢測結果的處理及認定上,上述辦法提到,「總文字複製比」(不含本人已發表的研究成果)在30%於60%之間(含30%,不含60%)的,由各分會組織專家結合核心章節文字複製比等情況對學位論文中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類型與性質進行認定。
至於「總文字重合比」大於60%的,該辦法提到,「原則上必須延期答辯」。
記者通過萬方資料庫、PaperPass等多個論文檢測查重系統比對的結果是,劉俊玲論文與陳振論文總文字重合比顯著超過60%。
此外,《山東大學關於「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對於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也有兩條規定。
該辦法規定,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一經認定後,需按照教育部《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和《山東大學研究生學術規範》進行處理。而研究生學位論文如因導師失察而出現學術不端行為,並給學校聲譽造成不良影響的,將按照《山東大學研究生指導教師工作規範》(山大研字[2010]1號)的相應規定給予導師相應的處理。
記者從山東大學研究生院獲悉,陳振已經於2013年完成研究生課程,並取得碩士學位。
2016年1月24日下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學系主任、陳振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劉旭光教授接受了記者的電話採訪。
劉旭光對記者表示,自己目前已經知道這件事,並已上報到所在學院。據他了解,山東大學方面目前正在處理此事。
劉旭光還表示,就此事,他聯繫過陳振本人,但他拒絕向記者透露具體的談話內容。
對於之前沒有檢測出重複的問題,劉旭光表示,他自己也感到很納悶,當初陳振的論文答辯前夕是做過相關「查重」工作的,不知道為什麼「查重」會沒有查出來,而自己也不曾看到過安徽大學劉俊玲的那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