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碩士論文抄襲事件引起多方關注。據媒體報導,山東大學碩士畢業生陳振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於2013年4月)與安徽大學碩士畢業生劉俊玲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於2012年4月),不僅正文部分高度相似,連摘要、關鍵詞、目錄都極度相近,甚至連「致謝語」也僅僅是改了一下導師名字而已,通過萬方資料庫、PaperPass等多個論文查重系統比對顯示,陳振論文與劉俊玲論文總文字重合比超過60%。抄襲到如此地步,網友表示刷新了對「論文抄襲」的認知,抄出了「新高度」。目前,山東大學回應:已經啟動相關程序,進行調查核實和處理。
抄襲醜聞被扒,學校查重機制受質疑 2016年1月中下旬,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流傳著劉俊玲和陳振的數張碩士畢業論文的資料庫截圖,截圖內容高度相似。
2016年1月24日凌晨,澎湃新聞發表《山東大學一碩士論文疑似大面積抄襲,連文末「致謝」都不放過》一文,搜狐新聞、今日頭條APP、騰訊新聞、千華網等媒體不斷轉載,輿情開始發酵,引發多方關注。
此時,網友一方面強烈譴責陳振的學術抄襲行為,表示「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紛紛對山東大學的論文查重機制產生質疑。另一方面,部分網友認為陳振抄襲論文之時,劉俊玲的論文應該還未被知網收錄,缺少獲得論文文本的途徑,懷疑倆人是「買了同一篇論文,後買者吃虧」。
被抄襲者早知此事,怕毀人前途未深究 2016年1月25日,澎湃新聞和地方媒體《生活日報》等跟進報導,大量媒體隨之轉發和評論,話題量顯著放大,迅速形成輿論高潮。
據報導,劉俊玲論文早在2010年就開始跟隨導師馬仁傑教授做畢業論文,該論文耗時2年,文長5萬餘字,「是經得起檢驗的」,而並非網絡傳言的是「花錢買的」。
馬仁傑介紹,當時寫作這個論文時,劉俊玲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師徒二人對論文進行了反覆的修改。論文完成之後,他們投到檔案學核心期刊《檔案學通訊》上,2012年3月份就已發表。
2012年畢業前,劉俊玲的畢業論文被評為學校的優秀論文。此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全國的碩士論文進行抽檢,劉俊玲的論文被抽到,再次被專家評為「優秀」。
2015年7月,中山大學《檔案小報》指出劉俊玲論文疑被人抄襲。當時,有研究生看到報導後將此事報告給馬仁傑,馬仁傑認為「學生們也挺不容易的,做老師的心是一樣的,不想因為這件事影響他的工作和前途,就沒有深究了。」劉俊玲從導師處得知抄襲一事後,因已經上班,工作較忙,也未追究此事。
目前,劉俊玲和馬仁傑均表示,靜觀山東大學的調查結果,不便對涉事畢業生和其學校作評價。
山大回應絕不姑息,媒體問責導師制度 25日,山東大學對論文抄襲一事做出回應,表示「學校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在第一時間責成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即時進行調查核實,儘快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涉嫌學位論文作假的,不論何時發現,一經查實將對相關人員及導師進行嚴肅處理,對已獲學位者撤銷其所獲學位,絕不姑息。」
與此同時,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在接受相關媒體採訪時表示,「經調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學系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陳振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確為抄襲,其他相關調查仍在繼續。待事情調查清楚後,調查結果將交至學位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將根據教育部規定,下達對相關人員的處罰。按照規定,該名論文抄襲畢業生將被撤銷學位,其導師也有可能被停止招生。」
陳振導師劉旭光教授表示,對於之前沒有檢測出重複的問題,他自己也感到很納悶,當初陳振的論文答辯前夕是做過相關「查重」工作的,不知道為什麼「查重」會沒有查出來,而自己也不曾看到過安徽大學劉俊玲的那篇文章。目前他已與陳振取得聯繫,但並未透露聯繫內容。陳振本人自論文被爆抄襲以來,至今未出面作任何公開回應。
對於劉旭光教授的回答,輿論顯然並不買帳。《京華時報》對此評價:陳振的導師在納悶其論文通過「查重」的同時,恰恰忘記告訴公眾,他這個當導師的,在陳振論文的完成過程中稱職嗎?預防學位論文抄襲,需要學校執行好規章制度,更需要指導教師牢記自己的使命,切身參與到學生論文寫作的全過程。預防學位論文抄襲,需要學校執行好規章制度,更需要指導教師牢記自己的使命,切身參與到學生論文寫作的全過程。導師心裡有底,就不會再輕易「納悶」了。網友也表示陳振論文抄襲到如此地步,導師難辭其咎,代表性的觀點如網友「默明」:「實地調研勞心費力花大量時間寫出來的論文比不上人家摘抄改動的論文,所以逐步的誰都不想自己動手去準備資料去寫了,還是那句話,誠信體系必須建立健全,建議首先拿教授開刀,上梁不正下梁歪!」
傳統媒體跟進發聲,反思抄襲深層癥結 26日以後,網絡媒體轉載量有所下降,傳統媒體開始接棒發聲量。較早報導的一批傳統媒體有《中國青年報》《華商報》《南方都市報》《濟南時報》等。
此時,媒體和網友將目光鎖定論文抄襲背後的深層癥結,齊魯網辛辣批評對論文抄襲見怪不怪的現狀:「抄襲人對於抄襲時候毫無羞恥心,被發現後也沒有任何的悔悟之情。可見,這是一個群體的道德底線滑坡造成的。」光明日報稱,熟視無睹的心態比抄襲更可怕,呼籲「若想從根本上杜絕抄襲行為,還要在社會上培育一種有共識的恥感文化。只有明辨是非、明恥知恥、堅守底線,才有可能樹立健康、積極、不苟且的文化氛圍,進而對抄襲行為產生內在的約束。」
網友在經歷過「扒糞」狂歡和情感宣洩後,表達的言論也更趨理性。網友「金和和Vicky」感慨:「現在國內學術界,特別是人文社科類創新已經是難得一見了,研究一窩蜂,學術成果大同小異都不知道誰借鑑誰的,其中也不乏著名學府著名學者,大學本科階段已經被學生看作自由解放的天堂基本談不上科研,想靠碩士階段兩三年的工夫做出獨創的研究成果難上加難,不提倡抄襲,但現在的教育體制確實阻礙科研進步。」也有網友表示要審視如今的學術制度,不能再「唯論文是從」,代表觀點如網友「蚊子布丁」:「真正的研究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出成果的,也不一定一定有成果。要想做好強國夢就要對科研人員提高重視,才能出好成果。」
輿情點評 山東大學面對畢業生陳振碩士論文抄襲一事,不迴避、不躲閃,迅速回應媒體和網民,全面展開碩博論文排查工作,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值得讚許。但由於調查時間較短,其回應目前止於表態嚴肅處理,對網民關心的核心問題未能澄清和及時跟進,使得當前輿論仍然疑雲重重。
地方媒體靈活機動地參與報導,對事件當事人和涉事學校的相關負責人進行採訪,第一時間澄清真相,遏制謠言,凸顯了其地域優勢。
此外,在輿論浪潮此起彼伏之時,《中國青年報》連續兩日分別發表《山大回應一碩士論文涉嫌造假:查實將撤銷學位》及《公開學術資源庫,讓抄襲無處藏身》兩篇文章,是最早跟進報導山東大學論文抄襲事件的傳統媒體之一,成功將該話題引向縱深,引發媒體評論高潮,拔高了對該問題的思考層次,展現了傳統媒體無可取代的公信力。
中青輿情監測室原創作品,轉載請標明出處~本期編輯:朱立雅主編:王俊秀
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對應內容周周有輿∣ 輿情指數
輿情觀察∣ 月度輿情中青輿情監測室由中青在線和北京中青華雲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打造,隸屬於中國青年報社,基於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擁有資深的輿情分析師團隊,為各級黨政機關和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提供輿情服務及定製輿情產品,並為輿情行業工作者提供科學化、專業化的培訓。
系統平臺實時監測網絡輿情培訓定製服務
危機公關中青輿情
內參產品體系中青輿情監測室微信號:zqyqjcs聯繫方式:010-64098677;010-64098676地址:北京東城區海運倉2號中國青年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