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參加「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集中採訪活動的「雲上高坪」記者隨團走進營山縣城南街道雲霧村和淥井鎮興雲村,實地感受營山脫貧奔康背後的感人故事。
天助自助者 殘疾人蔡和平用雙手改寫命運
走進營山縣城南街道雲霧村的雲霧山泉酒廠,陣陣酒香撲鼻而來。聞香而去,是標準化的生產車間。與別的釀酒小作坊不同,這家酒廠不僅規模較大,而且製作流程先進,工人們按照標準化的流程分工作業。
而誰又能想到,這樣一個規範、現代的酒廠竟然是一名殘疾人創辦的。「天助自助者,自強者不會被打倒,雖然命運坎坷,但我並不服輸。」 現年52歲的蔡和平是這家酒廠的負責人,也是視力二級殘疾人。在記者採訪時他說,生活的困頓並沒有讓他喪失希望。
早些年,11歲的蔡和平遭遇意外,導致神經受損,至雙目模糊幾近失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每況愈下,基本不能從事體力勞動,生活極度貧困。2000年,蔡和平鼓起勇氣向縣內有名的釀酒師傅學習釀造技術,掌握了釀酒的好手藝,逐漸擺脫了貧困。「當喝到自己釀的第一杯酒時,我知道,我的生活不再灰暗。」蔡和平告訴記者,因為掌握了這門技術,他的內心充滿了對未來的期望。
2013年,在縣殘聯的大力支持下,蔡和平在居住地創辦了雲霧山泉酒廠。開辦酒廠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每個環節都要親自把關,每天睡眠不足六小時,起早貪黑,遇到過很多困難,但蔡和平仍然咬牙堅持著。
經過一年的奔波,酒廠終於建起來了,按照「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的理念,該廠生產的白酒很快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目前,蔡和平的酒廠年產「蜀雀」牌純糧白酒50噸以上,年純收入50萬元以上。2017年,蔡和平的酒廠被認定為縣殘疾人創業就業示範基地,同年被省殘聯認定為殘疾人「雙創」示範基地,獲得了市、縣殘聯獎勵資金6萬元。
2018年上半年,蔡和平投資5萬餘元修建了15畝魚塘,供城裡人觀光、休閒、垂釣,同時組建了「雲霧山高粱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80多名殘疾人種植高粱300畝,這樣,釀酒原料有保障,務工人員數量增加,收入也隨之提高。2019年,雲霧山泉酒廠成為營山縣殘疾人股權量化實施基地之一,共有23名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獲得股權資金18.4萬元,參與入股分紅,每位殘疾人每年可以獲得3%的保底分紅和2%的二次分紅共400元,蔡和平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農旅融合新範本 村民吃上「旅遊飯「
告別雲霧村,「雲上高坪」記者繼續乘車前往淥井鎮興雲村。七月的興雲村,只見隨處草木蔥榮、綠意盎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宣傳標語格外醒目。
興雲村位於營山縣城西北部,距縣城8.5公裡。淥井鎮黨委副書記高偉告訴記者,興雲村雖然距縣城很近,但2017年以前卻是有名的落後村,基礎設施落後,沒有一寸硬化路,群眾收入來源主要為外出務工,房屋80%以上是土坯房,群眾生產生活水平較低。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按照縣委、政府30村連片的統一規劃,著力將興雲村打造成「農旅融合」示範村,經過整合縣級部門和幫扶單位的項目、資金,全村基礎設施配套完善,農村危房全部改造,建成「日月風雲」四個景觀點,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為了讓這裡的青山綠水成為一道生態大餐,興雲村打造了以「農耕24節氣」為主題的民宿集群,植入休閒業態,以田園會客廳、柚子創意產品、節氣主題民宿、川東民俗為新亮點,將產業園變為農旅融合的休閒度假目的地,成為了農旅融合的新範本。2018年還成功舉辦南充市旅遊節,登上CCTV7「鄉村大世界」舞臺,吸引了非洲14個國家54名國際友人前來參觀學習。如今,到興雲村休閒觀光已成為城裡人的基本度假方式。
隨著興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也吸引了多位有志青年回家創業,村民收入持續增收。
李傑是當地回鄉創業的青年之一。他告訴記者,2017年,他參加土地掛鈎項目拆舊建新,在聚居點建起了新房。看到村上發展越來越好,外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他參加了烹飪技能培訓,提高了創業致富能力。
「參加烹飪技能培訓後,我就萌生了辦農家樂的打算。」 李傑說,依託村級旅遊資源吸引的客流量,憑藉交通便利的地理優勢,他在村上開起了「傑哥農家小院」。如今,他成為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生意好時,還請村上的其他農戶幫忙,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既有不錯的收入,又能照顧家庭、陪伴妻兒父母,生活很舒適。
與李傑相似的,還有村民唐先平。唐先平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身患重病,無法外出務工,需要經常去縣城醫院透析。2017年前,由於交通不便,去醫院透析一次來回就需要一天,家中房屋是土坯房,颳風下雨都很害怕房子垮了。2017年後,興雲村快速發展,修通了進村入戶道路,通過實施掛鈎項目改建了危房,他的房子也建成了「洋房」。「現在到縣城透析有公交車了,非常方便,現在村上環境優美,還建成了景觀點,吸引了很多來旅遊的人,而我也藉助脫貧攻堅的政策,借小額信貸發展起了『棋牌壩壩茶』店。」 唐先平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如今的他,每月收入能達兩三千元,不僅脫了貧,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
此外,該村還從廣安市引進了「紅芯王」柚子種植技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私人業主建設了3500畝「紅芯王」柚種植基地,明年將獲得收益。而隨之而來的跑山雞、火雞等林下經濟也逐漸壯大。截至目前,該村農戶通過電商銷售各類農產品400噸,群眾人均增收2000餘元。
高坪區融媒體中心記者:趙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