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只會說「媽媽、拜拜」,語言黃金期,媽媽一定做好這2件事

2020-12-18 做80分媽媽

軒軒媽媽最近很焦慮,軒軒已經兩歲半接近3歲的男孩子,只會說:「爸爸,媽媽,拜拜」,其它時候都是閉嘴巴哼哼。軒軒媽媽覺得軒軒語言發育不正常,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軒軒媽媽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肉,當媽媽還沒有懷孕的時候,希望自己生出一個漂亮的寶寶;當孩子出世的時候,面對整天各種各樣讓新手爸媽措手不及的新生兒問題,爸爸媽媽心裡頭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孩子健康平安;當孩子2、3歲的時候,爸爸媽媽看到身邊別人的孩子,該說話的都說話了,這個時候如果自己的孩子還不會說話,爸爸媽媽自然是很著急的。

那麼,當家裡有類似軒軒這樣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呢?

一.2歲孩子的語言特點有哪些?美兒科學會這樣認為

每個孩子有個體差異性,語言發展的能力也有先後的差異。美國兒科學會認為,2歲孩子的語言發育有以下特點:

理解包含2~3個要求的指令,比如「回房間去,把泰迪熊和小狗拿來」。幾乎認識並且可以識別出所有常見物體和圖片。能理解大部分語句。能理解物理關係(「上面」 「裡面」 「下面」)。能用4~5個詞語組句。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年齡和性別。會使用代詞(我、你、我們、他們),英文國家的孩子還會使用一些名詞複數(cars,dogs,cats)。不熟的人也能聽懂他說的大部分話。對某些孩子來說,語言發育過程並不是非常順利。事實上接近1/15~1/10的孩子有語言理解或表達障礙。有些孩子是因為聽力受損、智力低下、家庭環境缺乏語言刺激或家族中有語言發育遲緩史。不過,大部分患兒的原因不明。

二.當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媽媽別慌,做到以下2點,抓住孩子語言發育黃金期

當孩子語言發育比較遲緩,媽媽先不要焦慮,如果焦慮的情緒傳染給孩子,孩子的語言發育會更加不好。所以,媽媽首先要穩住自己,然後該帶孩子看醫生就看醫生,更多的時間建議媽媽通過有效方法多多刺激孩子語言表達,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1.該帶孩子看醫生就帶孩子看醫生,聽聽專業醫生的建議

如果兒科醫生懷疑孩子有語言障礙,他會進行徹底的體檢和聽力測試,如果有必要將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轉到語音/語言或兒童早期發育專家做進一步診斷。

儘早發現並確診語言發育遲緩或聽力損傷對孩子至關重要,這樣可以在該問題影響其它領域的學習過程前進行治療。除非家長和兒童醫生及時發現並處理問題,否則孩子可能在上學後還會受到學習問題的困擾。

2.通過閱讀繪本和講故事刺激孩子語言表達

現實生活中,3歲或者4歲才會說話的孩子也有一些個案,特別是男孩子,說話的年齡相比女孩子會晚一些。但前提是,父母要心中有數,確定自己的孩子語言發育沒問題,只是時間的問題。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時間,每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發育時間。醫生確認孩子發育沒有問題之後,媽媽每天為孩子讀書講故事來刺激孩子的語言發育,並豐富孩子的詞彙量,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注意給孩子讀的書儘量簡短。

總結:

當孩子語言發育有延遲現象,媽媽要做到兩件事,第一要及時帶孩子去看醫生,確保孩子不會有語言障礙;第二要多多使用有效方法,刺激孩子語言表達,多多跟孩子互動,提高孩子語言能力。

相關焦點

  • 兩歲半的男寶寶只會說「爸爸媽媽、拜拜」,這情況是正常的嗎?
    但也有的寶寶由於各種的問題影響,導致語言發展比較的遲緩,所以,有媽媽就會擔心兩歲半的男寶寶只會說「爸爸媽媽、拜拜」,其他都是閉嘴巴哼哼,這情況是正常的嗎?其實,這種情況,有可能是正常的,也有可能是寶寶出現了異常。
  • 在2-3歲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媽媽做好這3件事,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強
    文/婷媽alan(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小宇的兒子快兩歲了,卻還不太會說話,每次要喝水的時候,只會指著杯子說「水」,想要出去玩,也是指著門外說「玩」……除了「爸爸」、「媽媽」叫得清楚,其他都只會一個字一個字的說。
  • 孩子2歲說話還不利索,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媽媽要做好這3件事
    文/婷媽alan(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小宇的兒子快兩歲了,卻還不太會說話,每次要喝水的時候,只會指著杯子說「水」,想要出去玩,也是指著門外說「玩」……除了「爸爸」、「媽媽」叫得清楚,其他都只會一個字一個字的說。
  • 3歲前媽媽不陪孩子做好這件事,將後悔終生!
    不信的話,咱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孩子剛出生時大腦的重量是390克,佔成人腦重的25%;6個月時,腦的重量為出生時的2倍,佔成人腦重的50%;2歲時,腦的重量為出生時的3倍,佔成人腦重的75%;3歲時,腦的重量接近成人的1500克,發展開始減慢並停止。
  • 3歲娃語言能力只有1歲!說話晚、說不清!別等,抓住孩子學說話的黃金期!
    2、咀嚼晚,餵養困難。食用固體食物會出現嘔吐或吞咽困難。3、不注意周圍的人和事。不喜歡與人交往,缺乏情感依戀。只集中於一種事物,表現得很呆,對外界的事物不感興趣。4、不注意別人說話,對聲音缺乏反應。周歲沒有咿呀學語的跡象。5、運動發育落後,運動發育比正常寶寶落後3個月。
  • 三歲寶寶只會說簡單疊詞,大人教也不學舌,這是語言發育遲緩嗎?
    都說孩子是天賜的禮物,其實十月懷胎的媽媽最能理解,心頭肉可不是說說而已。沒有孩子之前,我們是爸爸媽媽的大寶貝,有了孩子之後,孩子反客為主成了老人一心一意照看的對象。寶貝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時刻牽動著家長的心,孩子摔一跤,父母心疼一陣,孩子會說話了,爸媽又要高興地蹦起來。
  • 李玫瑾:3歲前媽媽不陪孩子做好「這件事」,將「遺憾終生」
    有句古話說:3歲看老,七歲看大。3歲之前真的非常重要。李玫瑾是我國比較著名的教育專家,她就說一定要抓住孩子3歲之前的機會。、性格、習慣和能力最關鍵的時期,並且神經學家還發現0到3歲是寶貝的腦神經發育的最好的時候。
  • 大腦開發黃金期在3-6歲,家長要做好3件事,促進孩子潛力的激發
    特別是在孩子3-6歲的大腦開發的黃金時期,只要家長能夠對孩子的大腦進行及時且準確有力的引導和教育,那麼在此時後天對於孩子大腦水平的作用甚至要大於先天基因對於孩子智商、情商等的決定作用。其實想對孩子的大腦進行開發並不難,家長只要抓住孩子3-6歲的記憶黃金期,並且做好以下的3件事情,就能夠對孩子的大腦潛能做到很好的激發。
  • 媽媽不要去上班!父母做好這件事,孩子分離不焦慮
    在分別時,通過固定的擁抱、親吻、道別、說拜拜等一系列語言和行為組成的具有重複性和規律性的動作就是分別「儀式感」。分別「儀式感」對於緩解「分離焦慮」的魅力,體現在3個方面:1.分散孩子注意力,做好分離緩衝。通過固定且規律的儀式,可以適度緩解寶寶的不安和緊張情緒,為短暫分離做好緩衝。
  • 《媽媽的心》:感受繪本力量,教你3招,搞定3—6歲閱讀黃金期
    中國有句古話:「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或許有些誇張,但充分說明了讀書這件事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在孩子嬰兒期,就為其讀童話、誦兒歌。美妙的閱讀感受,就藏在我們與幼兒的每一次親子閱讀中。
  • 寶寶3歲之前,家長要「狠心」做好這3件事,孩子將來更有本事
    對於每一個家長來說,孩子都是上天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而家長對於這些孩子也都是充滿了無限的期望,都希望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對此也是不斷努力著,但是由於絕大多數家長,都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因此並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這導致很多幾張都會錯過培養孩子的最佳時期。
  • 孩子3歲仍說不清話?媽媽要及時使用「媽媽腔」,正向引導孩子
    孩子說話有早晚之分,這一點父母一定要理性看待。老人常說「貴人語遲」即說話晚的孩子會有大智慧,其實這只是一種毫無根據的推測,說話晚不代表孩子智商高。此外孩子說話過晚這件事,父母一定要上心。「媽媽腔」是指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儘量把事物具體化,用溫柔的語氣去引導孩子。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拉臭臭的時候告訴自己,父母要跟孩子說:寶寶,你肚子疼的時候要記得告訴媽媽,媽媽帶你去拉臭臭。父母將拉臭臭這件事情具體化,孩子才能正確理解拉臭臭是怎麼回事?自己想拉臭臭時要怎麼做?使用「媽媽腔」能夠豐富語言魅力,讓孩子更好地理解。
  • 3歲前做好這3件事,給孩子最好的啟蒙教育,勝過上萬元早教課
    文/ 穎寶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個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昨天帶孩子去公園玩,看見一個小男孩快四歲了,還沒有上幼兒園,問媽媽原因?媽媽回答說:「孩子現在還不會吃飯,說話還不利索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 2歲兒被長輩捉弄讓媽媽理智喪失!錯誤玩笑會造成孩子自卑感
    遇到愛捉弄小孩的大人,爸媽不能坐視不管,一定要站出來跟對方溝通,並同理孩子、與他站在同一陣線,才能保護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受影響。愛捉弄小孩的大人讓媽媽理智喪失一位因2歲兒子常被捉弄而飽受困擾的媽媽,疑惑,不懂大人為什麼那麼愛捉弄小孩?
  • 2歲兒被長輩捉弄讓媽媽理智喪失!錯誤玩笑會造成孩子自卑感
    2歲兒子常被捉弄而飽受困擾的媽媽,疑惑,不懂大人為什麼那麼愛捉弄小孩?這些大人會『把小孩用力的抱緊緊讓其反抗到不能自己』。還有,小孩拿著一個東西在玩,大人就非得把他拿走,說:『這是我的不是你的,不給你!』當大家要一起出門跟小孩說:『拜拜,你自己在家裡,不要去哦!』或『不要等你了,拜拜!』。
  • 親子共讀《媽媽的心》:教你3招,讓繪本開啟3—6歲閱讀黃金期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說:「讀書對於我來說是驅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中國也有句古話:「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或許有些誇張,但充分說明了讀書這件事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在孩子嬰兒期,就為其讀童話、誦兒歌。
  • 2歲孩子每日自主閱讀兩小時,媽媽做對4件事,幫助孩子做好閱讀
    好多媽媽都帶著孩子讀書,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讓孩子愛上閱讀?書,確實沒辦法一下子解決掉孩子成長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但是書,會是一位很好的朋友,是可以抵達孩子心底的通道。可以拉近孩子與自己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會在逐步建立和擴展孩子認知的過程中,降低問題發生的機率。
  • 孩子「嘴笨」並不是天生!家長抓住2個語言黃金期,讓娃能說會道
    1、孩子不會說,是因為家長不會「傾聽」日本曾經做過一項調查,一位幼兒園老師對一群五歲的小朋友說了一個故事,但是只講到一半,「『A養了條金魚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家長的傾聽能力和回應方式非常重要。有時候家長覺得自家孩子「嘴巴」,一句簡單的話都說不好,這跟孩子的個性有一定關係,但也可能是因為父母不是很好的傾聽者,因此阻礙了孩子講話的欲望,從而嘴越來越「笨」了!
  • 孩子的藝術啟蒙,媽媽做好三件事就夠了
    1、在每個看似平凡的日子裡,孩子都在主動成長暢暢是個上班族,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一到周末,她就帶著不到3歲的孩子,穿梭於各個興趣班:早教課、英語班、畫畫班……周末過得比上班還累。身邊很多這樣的媽媽,迫於競爭的壓力,總想為孩子提前做點什麼。實際上,早教並非必不可少。
  • 孩子的藝術啟蒙,媽媽做好三件事就夠了
    在生活中,通過對聲音、氣味、光線、語言、觸感等的接觸和體驗,孩子的五感自然而然會得到發育並逐漸能更加自如地表達自我,多樣化的潛力也隨之會被激發出來。法國媽媽是怎麼做的呢?放任天性不規定時間親身體驗回憶一下,當孩子抓起東西放到嘴裡的時候,你是怎麼表現的呢?大喊「髒髒」,並立刻奪下,是多數媽媽的做法。當孩子在認真拼積木、塗鴉的時候,你是否在旁邊不斷提醒「該睡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