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期鵬,山東省稅務局總經濟師。
編者按:本文為作者在泰安市稅務局2020年「讀書月」暨五四青年節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的演講。題目為編者所加。
今天應泰安市局邀請,來和大家交流一下閱讀與成長問題。大家不必正襟危坐,可以坐得舒服一點。讀書本身就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泰安這個地方是我很神往的,也很願意來。1985年到1987年,我在泰安師專中文繫上了兩年學,泰安我留下了許多難忘的印象,泰山上下有我許多美好的記憶。我很留戀這個地方。
每年的世界讀書日總有很多讀書活動,也有很多人講閱讀。內容大同小異。怎樣才能講得有點針對性呢?我昨天了解了一下,今天聽講的都是40歲以下青年人,是80後、90後。是當之無愧的年青一代,是我們事業的中堅力量。世界終究是屬於年輕人的。
我經常比較不同年代生人的不同特點。沒有一個人是可以超越時代的。
我的父輩是上世紀40年代出生的,他們經歷過戰亂,經歷過顛沛流離和飢餓之苦,他們對人生的認識和我們是不一樣的。50年代出生的人,思想意識是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形成的,身上有很多鬥爭哲學。我們這些60年代出生的人,思想意識形成於「階級鬥爭」向改革開放過渡的年代,思想很複雜。腦子裡既有很多舊的東西,也有不少新的東西。70年代出生的人,思想意識形成於一個功利化的時代。所以我特別看好80後、90後、00後,你們成長於一個「全球化」時代,你們的知識的廣博、視野的開闊、胸懷的闊大,是我所無法相比的。比如,我一句外語都不懂,說有世界眼光、國際視野,只是自欺欺人而已。隨著80後、90後、00後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中國社會將發生根本的變化。我對中華民族的未來充滿信心。
當然,這也給年青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們肩上的責任是很重很重的。如何承擔起這份責任?我覺得其中一點就是要讀書。讀書與成長是分不開的。
今天的講題是「讀書與青年幹部成長」。那麼,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呢?我今天早上從濟南出發,九點多到達泰安,一路上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到,如果是在兩千多年以前,在孔子、孟子那個時代,我到這裡是很不容易的,那是從齊國之境到了魯國之境。
我一路走來,一段高速公路,一段省道,然後進入泰山環山路。我一直穿行在群山之中。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我的滿眼都是綠色。今年疫情嚴重,很長時間不出門了,看到群山、看到綠色,無限生機撲面而來,真令人心情大好。這個時候,我想起了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想起了他的著名詩篇《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齊魯青未了。」我一路走來,這種感觸太深了。
我想問問大家,在你們心目中,杜甫是一個什麼形象。對,有的同志說得對,衰老多病的形象。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經歷了人生的太多苦難。他與家人長期分離,「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他在成都構築的草堂,也難以遮風擋雨,這些我們從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可以看到。但寫《望嶽》時的杜甫,是一個二十八九歲的青年人。他此前曾漫遊江南,現在又來到了齊魯大地,意氣風發,激情澎湃。他比在座的一些同志還要小一些。也只有這樣的年紀,才會寫出這樣的詩。這是青春的詩章,夢想的詩章,壯美的詩章。這也是杜甫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詩篇之一。
二十八九歲青年杜甫,偉大的詩人杜甫,把最早的詩篇留給了泰山,留給了齊魯大地。這是一件很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古往今來,歌詠泰山的文字不可勝數。李白也到過泰山,寫下了許多浪漫壯美的詩篇,但不如杜甫這一首有名。在我有限的閱讀視域中,我覺得這是寫泰山最有名、最出色的詩篇。其他還有一些寫泰山的文字,我印象深刻的是姚鼐的《登泰山記》、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馮驥才的《挑山工》。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讀讀。還有著名美學家楊辛先生談泰山文化的書、我的老師湯貴仁先生談泰山文化的書,作為一個泰安人最好都讀一讀。
話題有些扯遠了。現在我們回到杜甫的《望嶽》。我發現這首詩與「閱讀與成長」在某種程度上是很契合的。「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巍巍泰山是怎樣的呢?它橫亙在齊魯大地上,郁郁青青,無窮無盡。多麼壯觀,多麼富有生機。這是遠望,是杜甫對泰山的第一印象,簡單而清晰。接下來,他看到的泰山則是豐富而神奇的。「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仔細觀察,仿佛大自然所有的神奇秀美都聚集在這裡了,山南山北,陰陽交割,變化莫測,瞬息萬端。泰山是多麼豐富而博大。這兩聯,是一個由第一印象到仔細觀察的過程,是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泰山是靜態的,但人的觀察是動態的。靜態的泰山在杜甫眼裡也就變成動態的泰山了。
由「簡」到「繁」,這符合一個人觀察事物的規律,也符合閱讀的規律,符合一個人成長的規律。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呢?我們每一個人的閱讀都是由簡到繁、由簡入繁的,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也都是由簡單到豐富、複雜的。對不對?所以,童年的閱讀與少年不一樣,少年的閱讀與青年不一樣,青年的閱讀也與中年、老年不一樣。這是由人生的成長階段決定的。人生與閱讀是相伴而行、不可分割的。一個年輕時喜歡瓊瑤、金庸的人,中年以後不一定喜歡;一個小時候讀不懂魯迅、託爾斯泰的人,年紀大了可能會真正著迷。
昨天,我們看了你們市局團委組織的薦書活動列出的書單,那些書目就符合青年的人的特點,淺顯通俗的多一些,博大深邃的比較少。這不是什麼缺點和問題,這是符合青年人閱讀特點和閱讀實際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我們的閱讀、我們的人生不可能停留在「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的階段,它必然會走向「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必然要走向豐富博大。有了這樣一種認識,就要有意識地去多讀一些「難讀」的東西,多讀一些有著深刻思想魅力的東西。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實現的,這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四句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杜甫的眼中所見還是心中所想。對,眼中所見。也就是說,前兩聯總體上還是寫泰山外在的形象。那麼接下來呢?「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是內在的。胸中層雲翻滾,瞪裂了眼眶去尋找歸鳥的蹤跡,是詩人心中所想像的。茫茫大山,能看到歸鳥的影子嗎?可能看不到。與前四句相比,這兩句由眼中所見的外在之景寫到了心中所感的內在之思,由「外」寫到了「內」。
我們說由簡到繁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那麼,由外到內同樣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外在的力量很強大,但內在的力量可能是一個人更為強大的力量。
人是什麼?有很多定義,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道理。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吃進去的東西。從閱讀的角度看,從一個人成長的角度看,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推移,他所經歷的、學習的、接受的東西必然越來越多,他會被重新「塑造」,成為一個新我。一個人,實際上每天都是不一樣的。這裡面有很多複雜的成分,其中就有閱讀的巨大力量。古人講「三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可見閱讀的力量有多大。它直接影響著一個人性格、修養,思考問題的方式、行為方式。它影響著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也決定著一個人的最終結果。這些都是內在的東西。
人的一生,的確像海綿一樣。他不斷地吸水,吸取大量的知識。但光有知識還不行,因為人是思考的動物。大量的東西吸收進腦子裡之後,要進行化學變化,而不是單純的物理積累。這些東西會轉化成一個人的情感、意志、思想。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到「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就是一個由外到內的過程,就是泰山這一客觀存在在杜甫心中主觀化、個性化的過程。那麼閱讀呢?也是這樣。
以文學閱讀為例,我們最初的閱讀看到的是詞句、是情節,是故事的曲曲折折,是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隨著閱讀的加深,我們會體味到文學作品中的委婉幽深,那種深厚的情感、飛騰的想像、深邃的思想。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一個作家高貴的靈魂。人的成長也是這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越來越有內涵、修養。人還是那個人,但他的質地變了,他變得成熟了、豐富了、偉岸了、高貴了。這其中的變化是複雜的,但誰也不會否認閱讀的力量。
我們回顧一下剛才講的,就是一個人的閱讀與一個人的成長是緊密相伴的,是一個由簡到繁、由外到內的過程。這是《望嶽》前三聯告訴我們的。當然,杜甫寫這首詩並不是為了說明閱讀與人生問題,但萬事萬物一個道理,這首詩揭示了萬事萬物規律性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拿它來分析閱讀和人生。
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有抱負、有作為,這是值得稱讚的。古人也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渴望「以天下為己任」,實現人生理想。可是大家一定要注意,「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什麼?是「修身」。「修身」靠什麼?最主要的就是閱讀。所以我們說閱讀是一種修行,寫作也是一種修行。不要一講「修行」就往宗教上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修行。特別是閱讀,它不是別的,是修身,是一種生活需要。
由「簡」到「繁」是閱讀與成長的第一個層次,由「外」到「內」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是什麼?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有由「什麼」到「什麼」呢?對,由低到高。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都是說的這個意思。閱讀與成長同樣是這樣,要經歷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
人生如登,人生就像爬坡,每天都在上臺階。生活在泰山腳下的人,應該很好地體會這句話。人生如登有幾層意思。第一層就是人生像攀登高峰一樣,是一個很艱苦的事情。一個人不能嬉皮笑臉地過一生,那是一個笑話。人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但回顧歷史,把人生過成笑話的人並不少。第二層就是人生需要不斷上層次,不斷登高望遠,如果一輩子只在原地打轉,那是很可悲的。
一種可笑的人生,一種可悲的人生,都是值得我們警惕的。閱讀又何嘗不是這樣。有些人年紀不小了還沉浸在那些嘻嘻哈哈、悲悲戚戚的電視連續劇中,有時想想自己可能也會覺得好笑。所以閱讀需要不斷加深,人生需要不斷向上。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首詩,以此來認識一下閱讀與人生,就像杜甫所寫的那樣,是一個由簡到繁、由外到內、由低到高的過程。為什麼我要緊緊扣住杜甫這首《望嶽》來講呢?主要就是因為在泰安,因為在座各位對這首詩都是很熟悉的。這樣講,大家可能會印象比較深一點。你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結合起來認真地回顧、分析、總結一下,看看有沒有那麼一點道理。
當然,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由簡到繁,由外到內,由低到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是一個認識過程,更是一個實踐過程。我們的工作、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挫折、痛苦。人生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個不斷流汗、流淚甚至流血,不斷戰勝挫折和痛苦,不斷戰勝自己的過程。這需要閱讀,需要從那些偉大的心靈中汲取營養、智慧和力量。
衷心祝願各位能讓閱讀伴隨人生,不斷豐富、完善、提升自己,最終走上「一覽眾山小」的人生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