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爸爸又在怒吼楠楠了。
原因是:晚上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早上該起床的時候不起床!眼看要遲到了,還在衛生間拿著牙膏牙刷發呆。
我問楠楠媽媽:「你們早上是怎麼照顧孩子起床的?」
楠楠媽媽說:「大人先起來,梳洗完畢叫孩子起床。孩子洗漱的時候,做好早餐,等孩子吃完就送幼兒園去。」
聽起來是挺不錯,但是我再問楠楠媽媽:「你們大人是幾點起來?」
楠楠媽媽不好意思地說:「7點左右吧,有時候也會很早起,但是會想孩子多睡一會兒,到7點半再叫孩子起來。」
所以,算下時間帳,孩子的起床到出門的全部時間,其實遠遠短於父母使用的時間,卻要被父母指著鼻子從家門訓到校門。
我也是服氣了。
孩子剛出生前,醫生會交代說胎兒在媽媽肚子裡感覺不到黑夜和白天,所以出生後,媽媽要有意識鍛鍊孩子,才能保證孩子不會日夜顛倒,作息混亂。
嬰兒如此,長大成兒童更是如此。
爸爸媽媽可以準備一隻小鬧鐘,也可以用自己的交談聲或歌聲,在每一天的同一個時段叫醒孩子。隨手拉開窗簾,跟孩子描述一下外面的新鮮事情。
在我們家,我喜歡用手機和孩子一起錄製第二天的「起床鈴」,孩子的參與度會比較高。有時候聽見自己前一天晚上「鬼哭狼嚎」的聲音,忍不住自己就把自己笑醒了。
這樣做的好處,就在孩子自己把時間「握」在自己手裡,能明白現在大概幾點、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使用(磨蹭),遠比被爸爸媽媽急急叫醒,然後迷迷糊糊被大罵一頓要可控。
我讓楠楠媽媽回去,試著問問孩子,知不知道每天被爸爸媽媽叫醒的時候,到底是幾點?知不知道離上幼兒園遲到還有多久?
楠楠媽媽不認同我的看法,她說楠楠不僅是起床慢,出門穿鞋也慢。經常不喊就不動,呆呆傻傻看著人就火大。
我笑著告訴她兩招:要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要麼就是讓孩子付出一點代價。
孩子通常有兩幅面孔,遇見自己喜歡想做的事情,就上蹦下跳如皮猴;碰到自己沒興趣的事情,就兩眼發呆、蠢笨如豬。
如果你不能激發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自發自願的抓緊時間做事情。那就只能讓他付出代價了。
我孩子就跟我說,為什麼同一件事,在幼兒園老師說了就有用,媽媽說了就沒用呢?
那是因為媽媽很熟悉了,沒有必要隱藏,反正是個什麼樣子,媽媽都清楚,而且媽媽不會真的生自己的氣,不會帶來「後果」。但是老師不一樣,要表現最好的一面給老師,不想給老師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
孩子還不忘懟了我一句:「我不要面子啊!」
所以,可以試著和老師或者孩子比較在意的人進行溝通,用外界的因素來影響孩子,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我是,歡迎添加關注,育兒的事,我們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