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家長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家孩子,看看他們有沒有做事拖拉的情況。
這種情況就說明了孩子做事比較拖拉了。
如果從小就養成了這樣做事拖拉、磨蹭的習慣,那麼成年之後孩子們拖延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沒有時間概念,對於生活和工作來說都是不利的。
想要讓孩子做事變得果斷、行動利索起來,家長們可以試試以下的這三個小辦法來改善一下孩子的「拖延症」。
做事拖拉、有拖延症就證明了孩子對於時間沒有什麼觀念。
而如果為他們制定了時間計劃,就能讓他們清楚的知道,時間是在一刻不停的流逝,需要抓緊時間,慢慢的孩子們就能學會做事利索起來。
比如說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今天下午五點出門,出門前15分鐘之內需要把自己的事物收拾完畢,或者是規定暑假作業每天需要在兩小時內完成10頁。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知道,這些事情是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完成,而完全沒有必要將短短的時間拖成兩倍長甚至三倍長。
制定計劃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涵蓋時間以及任務量。
如果家長們光設定了30分鐘的時間,卻不設定需要完成多少任務量,那麼孩子們還是不清楚在三十分鐘內能做成多少事。
如果只規定了任務量不限制時間,那麼孩子們仍然是不會有時間的觀念的。
孩子們做事拖延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知道時間還足夠,並且即使自己拖延了也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
那麼家長們就可以針對這一點來適當的增加一些緊迫感。
比如下午五點出門,孩子已經收拾了20多分鐘,還沒準備好,還在磨磨蹭蹭的找東西,那麼這時候家長們就可以對他說「在5分鐘不出來,我們就先走了,不等你嘍」。
或者是在完成作業時,孩子拖了兩個小時才寫了三四頁,父母就可以說,「如果今天不完成任務,那麼明天就不能出去玩,而是留在家做作業了」。
這樣就讓他們產生了一種事情非常緊迫,急需去完成的感覺,就會對這些事情上心,立馬去完成起來了。
家長們可以通過增加緊迫感,讓孩子們能夠清楚的明白拖延造成的後果,從而讓他們慢慢的改正。
父母是小朋友們的榜樣,通常如果家長自己有拖延症,那麼孩子有拖延症的機率就會成倍的增長。
因此,如果想要讓孩子做事利索、不拖拉,那麼家長一定也要不拖延。而如果家長本身沒有拖延症,孩子做事卻很拖拉該怎麼辦呢?
那麼就可以像這樣做。比如家長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可以對孩子闡明自己的計劃,說:「媽媽接下來要去做菜,馬上就去洗菜,10分鐘之後開始燒,30分鐘之後就可以完成」。
並且在燒菜這件事情結束後,寶媽還可以跟寶寶對一下時間點,對孩子說,「嗯,30分鐘之內完成了全部任務」。
這樣做就可以讓孩子有一個清楚的時間觀念,讓他們耳濡目染,有樣學樣的做起來。
孩子們有拖延症,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觀念。
因此,家長們如果想要改善孩子們做事拖拉這個壞習慣的話,就要將時間觀念慢慢的滲透進孩子們的腦海中。
讓他們知道時間一刻不停的在流逝,以及珍惜時間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會做事利索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