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叫小明,小明經常把老師布置的作業放到第二天才去完成。比如說老英語老師布置了單詞,小明每次都沒有按時交過作業,總是到第二天才交,如果說語文老師也布置了寫作的作業,小明就沒有辦法按時完成作業。
父母問小明,你為什麼沒有完成作業,小明說他想要先玩耍,然後再去寫作業,但是玩耍的時間太長了,所以沒有時間寫作業,孩子的這種行為就叫做拖延症。
很多孩子包括大人都會有做事拖拉的毛病,也就是傳說中的「拖延症」。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做,無論事情重要或者是不重要緊急或者是不緊急,總是有拖拖拉拉的毛病。
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明天的事情想推到後天。這樣的現象發生一次兩次倒也無所謂,如果對每一件事情都是這種心理,那就有問題了。
一、拖延症是什麼?
1. 拖延症的學術解釋
拖延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是自我調節失敗的結果。在明明知道事情拖延之後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仍然堅持把事情推遲到明天再做的一種行為。
2. 拖延症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其實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人。據研究表明有四分之三的大學生偶爾有這種情況,有二分之一的大學生情況較為嚴重。嚴重的拖延症會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人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拖延而自責或有負罪感。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使他們自我否定,自我貶低的心理狀況越來越強烈。更嚴重的時候,還會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3.造成孩子的拖延
兒童由於年齡和心智的不成熟,容易在做事情上拖拖拉拉,這是拖延症的先兆,要想改善這種情況,就必須知道造成它的原因這樣才有好的方法和好的對策來應對。拖延症的造成原因有很多種,但具體原因至今還沒有搞清楚。
有一些人認為拖延症更多的是個人的能力原因,拖延症只是懶的代名詞。而另一些人卻認為拖延症大多是由環境決定的,因為只要是一個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不受外界的影響。
二、拖延症對孩子的影響
1.極度的不自信
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常常會為孩子們制定一些計劃。如果計劃經常得不到完成,孩子便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心理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然而越懷疑事情就越做不好。這樣就會造成惡性循環,一旦形成這種惡性循環,其後果是非常可怕的。
2.孩子對事物失去興趣
因為患有拖延症的孩子,不管是什麼事情都很難做的很好。漸漸地孩子們就不敢嘗試新的事物,他們害怕別人會嘲笑自己什麼都幹不好。與其被別人嘲笑,還不如表現得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使孩子出現精神上的懈怠。由此可見,拖延症這種心理是多麼的恐怖。
3.孩子的心理變得脆弱
因為事事都拖延,事事都幹不好。孩子已經沒有強大的心理去面對自己。在其他孩子眼裡就算是善意的勸導和批評也會被認為是別人落井下石。然後出現牴觸心理,情緒特別容易崩潰。這些當然都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
三、家長應該怎麼解決?
1. 「推己及人,設身處地」
《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一定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從每一件小事兒做起,不管事情重要與否,緊急與否,都應該及時完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都做不到,更何談孩子呢?家長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告訴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什麼才是錯誤的。
2.向孩子講明拖延症的危害,耐心引導
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明確的說明拖延症的後果是什麼,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拖延症的可怕。事實證明正確的引導比打罵都管用得多,家長也可以實施一些小手段,讓孩子乖乖聽話。比如說適度的獎勵,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始終不如大人,這就需要一些動力來支撐他們.
在適度獎勵的基礎上,也要制定一些懲罰規則加以輔助,要求今天的事情必須今天做完,不能拖到明天,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讓孩子就算在沒有父母沒有家長的情況下也能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總結
拖延症這種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如果在孩子的身上有一些輕微的狀況。就一定要重視起來。不能任由其發展下去,否則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也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也要多多關心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及時發現及時制止,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家家有本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