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報記者 鄒家虎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逐步由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向城鎮鋼筋水泥叢林轉化,人口結構的改變、居住環境的遷徙、工作與學習的壓力逐漸加大,焦慮緊張、抑鬱成疾等與日俱增,特別是今年疫情襲來,有人不同程度地出現輕度、中度和重度的「心靈感冒」。
個體無論處於輕度、中度或重度「心靈感冒」,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生理健康,摧殘著心理健康,幹擾著正常生活,如果聽之任之,則可能走上極端。本期「天台話吧」特邀請我市心理專家探討重壓之下,消除「心靈感冒」的解決之道。
「三板斧」消除「心靈感冒」
陳鵬(湖南工業大學)
在網絡、街頭、鄉村,不時流傳有人跳河、跳湖、跳海、跳巖、跳樓等奇聞。以上「跳」因,均來自於個體面對人生不順、遭遇挫折,或情緒低落,或抑鬱過度,就好像個體得了感冒一樣,故心理學家把因抑鬱過度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障礙稱為「心靈感冒」。
生理上的感冒是常見病,多發病,也易治療。輕微者喝薑湯,中度者喝衝劑,重度者打「點滴」。同此一理,「心靈感冒」用「三板斧」也能輕鬆消除。
第一板斧:輕鬆應對。出現上述心理特徵基本上是由「比較」引起,個體從縱向比較中,感知工作、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都不如以前,於是拼命地進行自我歸因和社會歸因。建構積極心理認知就能輕鬆過關。「常思一二,擯棄八九。」無論是誰,人生中總有那麼一兩件自己認為最愜意的事情,就想這些美好的事情,漸漸正能量就來了,信心倍增了,重整旗鼓的方案也有了,盤踞在腦際的不順陰影就跑到九霄雲外了。
第二板斧:輕鬆過關。如果第一板斧收效甚微,那就要親人或好友施以「情感投資」了,充分理解暫時處於心理低迷者的個人感受,了解低迷者的要求與期待,給予關愛與關心。如有心理低迷者,家人發現後帶他外出參加社會活動,在自然陶醉和社會渲染中得到啟發和領悟,自然界和社會中強大的場力與能量,把情緒低落者的一切表徵掃除得蕩然無存。最終,他又恢復往日的生命活力。
第三板斧:化險為夷。極端行為的出現是有徵兆的,家裡人或者周圍人,應能防微杜漸、未雨綢繆。此時時刻,走極端行為者帶了強烈的強迫和恐怖症狀,同時焦慮情緒也在急速加劇。怎樣化險為夷呢?首先就是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幹預,只要訓練有素的心理專業工作者一點,抑鬱症患者便會雲開霧散。本人通過臨床實踐,有效率為60%至80%以上,抑鬱者在「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氛圍中,頓時眉舒目展,茅塞頓開,甚至放聲歌唱,大聲怒吼,心理能量倍增。消極的應對措施就是到大醫院的精神科和專門的精神醫療機構去尋找幫助。如若不行,就只能回到心理諮詢、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軌道上來。
漫畫/左駿
親友的關愛是抑鬱情緒「剋星」
牟毅(市心彼岸心理諮詢師)
抑鬱情緒人人都有,如果長時間走不出來就有可能發展成為抑鬱症。抑鬱情緒與抑鬱症就像感冒一樣,有些人不吃藥不打針也可自愈,有些人則會轉為「肺炎」或者其他重度病症。據多年來臨床實踐得知,在重度抑鬱人群中竟有8%的患者會選擇結束生命為終極目標。
抑鬱症的臨床表現為:情緒低迷,食之無味,缺乏興趣,缺乏社會支持與理解等。有些人覺得僅僅是活著就已經傾盡了全力,離開人世可能比活著更能得到永生解脫。
抑鬱症是病症的客觀存在狀態,在社會人群中數量極大,全世界每年有100萬以上,中國每年有約40萬人因抑鬱症奪去生命。據不完全統計,每14個自然人中就有一個人達到抑鬱的症狀,基於這種社會存在狀態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一般來說不開心,出現持續的低迷情緒達一個月以上者,就要接受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持續三個月以上情緒低落、不能自拔者就應在心理諮詢師的指導下進行危機幹預,這種情況如果6個月以上仍得不到任何緩解和好轉,就有可能產生用輕生的極端方式來結束生命。
抑鬱情緒和抑鬱症都害怕陽光、運動和關愛,所以父母和其他親人的人文關懷以及社會的支持,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強大的社會支持和親友的人文關懷,是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剋星。
解鈴還需系鈴人
徐立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近年,抑鬱症成因的分析裡,原生家庭影響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主流說法。
有專家提出一個原創親子理念叫做「心理營養」。她認為就像一株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一樣,一個人的成長,除了生理營養的供給,還需要心理營養。一個人如果在早期獲得充分的心理營養養育,就能成長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會綻放生命的五朵金花:擁有愛的能力,能獨立自主,可以跟人聯結,有充分的價值感,安全感充足。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心理營養給予者,顯然首先來自父母。當一個家庭功能不良,無法供給孩子充分和足夠的心理營養的時候,孩子哪怕生理營養再好,物質再充裕、富足,也會因為心理營養不足而出現心理問題。如何解決呢?
關於心理營養匱乏的問題,25歲以後,可以學習做自己的好父母,自己給予自己心理營養。當懂得給予自己心理營養的時候,就會懂得給予自己孩子心理營養,從而使他們的狀況得到改善。
關於代際創傷,我們可以將不屬於自己,屬於長輩的創傷,交還給原本承擔的那個人。如有些人沒來由的腦子裡會產生一些瘋狂的想法,或陷於比較極端的情緒之中,就極有可能來自於代際創傷,只需要去看到和做一些處理,狀況就能得到改善。在治療師引導下,想像對曾經歷創傷的長輩說一些話,接受來自他們的祝福,會讓我們的整個身體和精神都感到舒適和放鬆一些。
解鈴還需系鈴人,如果可以明確是家族系統成因,從家族系統層面尋求或給予支持,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作為抑鬱的個體,運動、正念冥想、積極尋求支持系統的支持通常被認為是有效的。作為支持系統的成員,努力陪伴,哪怕只是無言的看到和支持,也會給他們帶來信心。
總之,有問題不可怕,關鍵是如何應對,如何與抑鬱這隻「黑狗」和諧相處,馴化它,與它共舞,或者趕走它。
防微杜漸、隨遇而安,讓壞情緒敬而遠之
塗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抑鬱症的誘發因素有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影響、個體心理能量低下等。目前,人們很少有機會用意志力去戰勝眼前的困難,社會中幾乎所有的中青年人的心理能量都弱於上一代人,造成心理免疫功能下降,這樣就讓宇宙間的抑鬱因子悄悄進入,防不勝防,這基本上是社會中抑鬱症存在狀態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心理學家認為:遺傳因素決定某人是否患抑鬱症的比例越來越小,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素卻在悄然增加,最核心的因素是個體心理能量低下,免疫力驟降導致抑鬱症與自己相伴相隨,形影不離,如何驅除抑鬱這個惡魔,徹底與之「拜拜」呢?
首先是自己查長輩是否有人患過抑鬱症,如果有,就要去找這方面的資料與書籍閱讀,從「有字之書」的理念中消除遺傳密碼中的抑鬱因子,以此防微杜漸,收到未雨綢繆之效。
其實,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千萬要注意「量體裁衣」式入世入俗,做到隨遇而安,不要制定過高超難的目標或計劃,不要熊掌和魚都要兼得,目標與計劃落空後,容易掉入抑鬱症的深潭。
人本來是由群居聚眾而生活過來的,目前城市中的鋼筋混凝土叢林、鄉村中開門見山不見人的現狀,很容易造成個體孤獨而轉為抑鬱,因此每個人都要多與人交往與交流,這樣抑鬱就會「敬而遠之」。
改變認知偏差 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周芝萍(株洲市幼兒師範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專職心理老師)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中,來訪者如果情緒低落、精神空虛、無價值感、對周圍人或事毫無興趣、自我評價低、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些都是由於大腦神經遞質失衡或減少,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信息溝通發生障礙所致,初步診斷為抑鬱症存在狀態。
針對這些基本存在狀態,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或心理諮詢與治療中,一般採用認知領悟療法、行為脫敏療法、興奮激勵療法等技術改變來訪者的思維定勢,改變原有的不合理信念中的認知偏差。
讓來訪者,由安靜型和抑鬱型逐步向興奮型與活潑型進行轉化,這是幫助來訪者跳出抑鬱輕生念頭的科學方法,只有這樣才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來源:株洲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