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期,民營經濟開始蓬勃發展,「董事長」、「總經理」一度成為財富的代名詞。中國加入WTO之後,外資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進駐中國,於是「總裁」、「CEO」等詞又成了時髦。隨著全民創業時代的到來,名片上「董事長」、「總經理」、「CEO」等稱號越來越普遍,甚至連開理髮店、飯店的都以「CEO」自居。作為一名合格的創業者,理清這些基本概念至關重要。
現代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是西方商業社會最引以為傲的發明之一,有限責任可以更有效規避股東風險,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使得擁有經營權的職業經理人難以侵害股東利益。
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下,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代表股東的利益,股東大會並不直接參與公司的日常經營;董事由股東委派,股東的投資比例越高,董事會中能控制的董事席位就越多,就越能加強對公司的控制。
董事會由董事組成,其主要職能是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並參與重要事項的決策,董事會也不會參與公司日常經營的瑣事;日常經營活動由總經理領導下的管理層負責,總經理和重要的管理人員由董事會任命,他們的行為對董事會負責,董事會則對股東大會負責;
為了防止董事會損害股東利益,在股東大會下還設有監事會,監事會人員由股東大會選舉和公司職工民主選舉產生,其作用主要為監督董事會和管理人員的行為,防止他們侵害股東的利益。
就是這樣互相制衡的制度設計保證了公司能正常運營,且股東利益也能得到保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股東通過任命董事行使自己權力,從而達到間接管理公司的目的。因此,直接對公司的經營活動產生影響的就是董事會和管理層。這一點也很容易理解,我們購買了上市公司股票後,理論上我們也屬於上市公司的股東,但我們幾乎不可能對公司的經營活動產生絲毫影響。
董事長由董事選舉產生,主要職責為主持股東大會和董事會,能對公司的經營活動產生較為重大的影響,但不會參與日常的瑣事;總經理對董事會負責,是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的總負責人;監事會只是起到監督董事會和管理層的作用,並沒有實際權力。
董事長、總經理、總裁、CEO有什麼區別?
看完上文,可能你已經猜到了,總裁、CEO以及總經理其實都是一回事,都是上文中提到的總經理的概念,他們都是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的總負責人的稱呼,但仍有細微的差別。
董事長、總經理是《中國公司法》裡規定的職位,而總裁、CEO雖然咱耳熟能詳,但並非"官方"稱呼,而是"民間"叫法。
對應起來,可以說CEO就是總經理,而總裁是CEO將自己的部分權力讓渡出來產生的另一類似經理的職務稱謂。
現實中,除了上述4個角色,其實還有CO-CEO,即多人共同擔任CEO;
還有董事局主席,很多大型的集團公司把董事長稱為董事會主席或董事局主席。
舉一個簡單易懂的比方:按撲克牌的大小來講董事長是大王,董事是小王,總經理即CEO是黑桃2,總裁是梅花2,如果有CO-CEO,其他CEO分別對應剩下的2。
其實說到底,這些職位的設置是靈活的,你完全可以在工商登記時隨便用一個人的名字登記成總經理,而在實際經營中,把他的法定權力分給好幾個人,然後取各種五花八門的名字。例如,滴滴、快的合併後,滴滴CEO程維和快的CEO呂傳偉就任CO-CEO,促成二者合併的柳青擔任總裁。而在工商登記信息中,程維是董事長,柳青是董事。
各大著名的網際網路公司「老大」分別是什麼職位?
任正非是華為的總經理,董事長是梁華
周鴻禕是360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雷軍是小米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是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而經理是李天田,花名脫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