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為帶,東湖為心,百公裡生態綠道串接成網——
東湖綠道 讓世界遇見最美武漢
東湖綠道秋景一角。樊祥敘攝(中經視覺)
湖中道是東湖綠道的7段主題景觀道之一,橫穿東湖中心,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李曉笛攝(中經視覺)
3月的武漢東湖,藍天白雲下,碧波蕩漾,水鳥翩躚。人們在湖邊的綠道上散步、騎行或小憩。不時有歡快的笑聲迴蕩在湖畔,令人陶醉。
日前,東湖綠道三期「顏值」提升工程完工,101.98公裡東湖綠道串接成網,國內最長5A級景區城市環湖綠道驚豔亮相,帶動了一座城市近400公裡的綠道網絡體系建設,進行了一次將城市生態、人文、功能融於一體的生動實踐。東湖邊上這一條路,讓湖北、武漢成為「美麗中國」的典範,贏得社會各界讚譽。
水岸同治,美麗東湖蕩碧波
江城武漢,百湖之市,城中山水人文,尤以東湖為第一形勝。
「綠道建設之初,東湖邊的搖蚊黑壓壓一片,一天工作下來,衣服褲子上全都是。」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黎東輝回憶說。
隨著綠道建設的推進,原先搖蚊滋生的環境變樣了。漫步東湖綠道沿線,生態礁石、杉木樁構成的生態駁岸取代了過去的硬質垂直擋牆,水岸邊,雨水花園、生態草溝、水生植物營造出多層淨化雨水系統,避免汙染入湖。「有了這些生態修復,搖蚊就少了容身之地。」專家說。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東湖,「生態優先」成為武漢人的共識。近10年來,武漢市圍繞構建「大東湖」生態水網,持續不懈治水,還東湖一汪碧波。數據顯示,東湖水質持續向好,近年來東湖整體水質基本穩定在Ⅲ至Ⅳ類。
工程治水。通過布局一系列截汙工程,實現景區內生活汙水截汙近萬噸,並相繼完成了東湖沿岸的市政主要排汙口的截汙。通過東湖綠道重大工程建設,實現建設、環境雙贏局面。
管理治水。嚴格落實湖長制,湖泊最高層級的湖長是第一責任人,組織制定「一湖一策」方案,按職責分工組織實施湖泊管理保護工作。充分發揮「民間湖長」作用,共同維護東湖水環境,使湖泊保護成為全體市民的自覺行為。
沿著東湖綠道行走,最先親密接觸的是綠道邊的湖塘。記者來到已完成治理的水域,只見湖水清澈見底,湖底水草隨波輕輕搖擺,不時有魚兒嬉戲。「我們對東湖的8個小湖和湖邊塘通過排乾湖水、晾曬底質殺菌,並清除湖底垃圾、種植水生植物和放養水生動物,構建健康生態鏈,恢復了湖泊自淨能力。」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康玉輝博士說。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治水不能只在水上做文章,汙染的根源還是在岸上。截至2018年底,全市主城區建成12座汙水處理廠,2200公裡汙水管網,汙水提升泵站71座,形成12片汙水收集系統。在東湖及周邊匯水區域,形成一張有效保護網。
城市環保,有顏值也有內涵
萬頃碧波之上,綠道蜿蜒向前,湖光山色移步換景,時而山丘、林地,時而島嶼、溼地,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是廣州遊客曹悅在「朋友圈」中的分享。
據武漢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間規劃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部長亢德芝介紹,東湖綠道分為聽濤道、湖中道、白馬道、郊野道、森林道、磨山道、湖山道7段主題景觀,它充分依託東湖山、林、澤、園、島、堤、田、灣8種自然風貌,將東湖打造成武漢市民親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綠心」。
2015年12月份,東湖綠道一期開工,建設之初,就打上了綠色環保的標籤:少些人工雕琢,多些自然野趣。
如何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幹擾?亢德芝說,不僅讓市民實現「世界級慢生活」,也規劃了13條生物通道,以保護百種野生脊椎動物的生存。比如為野兔、松鼠等小型動物設計可以穿行的管狀涵洞和箱形涵洞,管涵設低水路和步道,便於小動物通行。
工程承建方中建三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公司東湖綠道項目經理秦明珉告訴記者,東湖綠道秉持「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採用「滲、滯、蓄、淨、用、排」等多種生態措施,改良生態系統;並通過植被規劃、人工溼地等方式,有針對性地淨化東湖水體,促進東湖生態系統的修復。
2017年底,東湖綠道二期建成。山攬翠,水涵青,湖光山色與人文融合的美麗畫卷讓人們真切感到,「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綠道也很有「內涵」。桃花島上,包含荷蘭藝術家亨克·霍夫斯特拉在內的17位國內外藝術家藝術作品撐起東湖國際公共藝術園。「100多公裡長,環繞著大湖,岸線蜿蜒曲折,形態層次豐富,還能讓市民欣賞到這麼多世界當代藝術精髓,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亨克·霍夫斯特拉說。
在東湖綠道森林公園南門驛站旁,近40首歷代名人吟誦東湖的詩詞被雕刻於奇石上,傳承楚風漢韻;在綠道二期54景命名中,部分名字取自《詩經》《楚辭》。
日前,東湖綠道三期工程完工。三期工程並不增加綠道裡程,而是對二期提升內涵、增強顏值,於去年8月開始按照「一塘一景一品」的原則動工改造。一顆城湖共生、山水相依的世界級城市生態「綠心」,正逐步展現在人們眼前。
綠色時尚,最好的生態福祉
3月4日下午,家住武漢光谷的市民陳杰騎著一輛共享單車,沿新建的綠道足足騎行了2小時。「過去也常來森林公園騎行,但很多地方沒有單獨的騎行道和步行道,現在一輛自行車就能實現連續騎行百公裡。我今後會經常來騎行散心。」陳杰說。
市民胡才瓊帶著年逾九旬的母親遊覽綠道後由衷點讚:「人文和生態在這裡完美結合。」胡才瓊告訴記者,今年93歲的母親黃素珍已在東湖邊居住了73年,見證了這片土地從零稀草棚到成排磚房,再到如今合理規劃綠道呈現的發展變遷。談及東湖綠道,她飽含深情地說:「現在的東湖太美了,綠道是我們沿湖居民最好的生態福祉。」
宜居的環境不僅吸引人,也引來了鳥。喻家湖畔,攝影師劉曙松和友人帶著專業攝影裝備來拍鳥。「我們今天看到了紅嘴鷗、白鷺。它們對氣候和環境非常挑剔,環境不宜居是不會來的」。
2016年6月,東湖綠道入選「聯合國人居署中國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示範項目」。聯合國人居署高級官員布魯諾·德肯參觀後感嘆不已。「這一大手筆是世界罕見的。」布魯諾·德肯認為,與倫敦、荷蘭、日本等地的世界知名綠道相比,東湖綠道有獨特之處。「在國外,綠道通常建在郊野,人們必須開車前往遊玩。而東湖綠道就在城市中心地帶,人們遊玩非常方便,出門不遠即可享受綠色生活。」
隨著綠道建設不斷完善,武漢市提出了創新「大湖+」模式,東湖綠道著手打造國際、科創、休閒、體育文化功能區及生態體驗區等主題功能區。
「百公裡綠道成網,有利於策劃大型水上賽事和項目。」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介紹,作為今年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主賽場之一,東湖將承辦馬拉松、自行車賽、帆船等賽事。其中,馬拉松賽道42.195公裡、自行車賽道17公裡,共涉及綠道約40公裡。
「我們要讓生產生活與生態實現完美融合,建設城湖相融、山水相依、文景相生的濱水生態綠城,讓世界遇到最美的武漢,讓武漢望見最好的未來。」馬國強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鄭明橋 柳潔)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