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醫學專家建議人們勤洗手,多通風,少聚集。如今人們清潔雙手用肥皂、洗手液或者消毒液。那麼在肥皂發明之前,人們是用什麼物品來洗手起到清潔作用的?
在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文字學家識別出了「盥」字。從字形上來看,甲骨文中的「盥」字形象而傳神,整體看來是個上下結構的漢字。上半部分的中間很明顯是「水」字,兩側則是伸入水中的兩隻手的形象;下半部分則是一個容器的輪廓。不難看出字面意思就是將手伸入到盛滿水的容器中,是一個洗手的動作。所以,在甲骨文中「盥」字也就是「洗手」的意思。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中記述:「盥,澡手也。」《史記·龜策列傳》云:「常以月旦祓龜,先以清水澡之。」這兩處引文中的「澡」字,最初本義也均作洗手,後來其含義擴展為泛指洗滌。
甲骨文中的「盥」
為了提升清潔效果,人們一直在不停地探索何種物品可以更好地幫助清洗雙手。《禮記·內則》篇云:「冠帶垢和灰清漱。」因為草木灰中含有能夠去油汙的碳酸鉀,所以很早就被用來當作清潔用品使用。「潘汁」也是人們很早用來洗手洗面的用品之一。所謂「潘汁」,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淘米水。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淘米水確實有不錯的清潔作用,它的水質呈酸性,水分子可以很好地分離油垢。另外,皂角也是古人使用的成本很低的清潔用品,它是豆科植物皂莢樹所結的果實,貌似豆角。皂角中含有皂甙,它的水溶液能生成泡沫,這種泡沫有去汙性能,據說魏晉時期社會上還出現了售賣皂莢的店鋪。作為一種純天然肥皂,皂莢在古人所用洗滌用品中存在時間最長。一直到今天,偏遠農村中還有人用皂莢代替洗衣粉來洗滌衣物。
除了這些「就地取材」的用品,人們還逐漸製作出有清潔和滋潤皮膚功能的合成品。南朝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到:「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盌盛澡豆。」宋代彭乘《墨客揮犀》卷十則記述:「(王安石)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人。曰:『此垢汗,非疾也。』進澡豆令公洗面。」可見南朝到宋代,人們用澡豆這種物品來洗手洗面以達到清潔作用。澡豆的製作過程比較複雜,先是把豬的胰腺的汙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經過自然乾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豬胰和豆粉的作用是去油除垢,而香料的作用則是讓清潔過的雙手散發出香氣,所以澡豆的製作成本很高,在很長時間內屬於貴族階層的使用品。
唐人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介紹了不同品類的澡豆配方,其中有個別種類非常奢侈。比如最誇張的一例:「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鍾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木瓜花各三兩,奈花、梨花、紅蓮花、李花、櫻桃花、白蜀葵花、旋覆花各四兩,麝香一銖。上一十七味,搗諸花,別搗諸香,真珠、玉屑別研作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貯勿洩。常用洗手面作妝,一百日其面如玉,光淨潤澤……」
《紅樓夢》中所記載的清代貴族階層中,洗手還在用澡豆這種物品。第三十八回中,賈府女眷賞桂花吃螃蟹,鳳姐「又命小丫頭們去取菊花葉兒、桂花蕊燻的綠豆面子來,預備洗手」。這裡的「綠豆面子」,實際上是古代澡豆的一種延續。把綠豆面與桂花蕊等天然香料密封在一起,讓綠豆面染上桂花香氣,就成了吃螃蟹之後去除手上腥氣的最好清潔用品。
另外,清代還出現了類似於今天護手霜的物品,《紅樓夢》中稱之為「漚子」。第五十四回中,一次寶玉小解過後,「來至花廳後廊上,只見那兩個小丫頭一個捧著小沐盆,一個搭著手巾,又拿著漚子壺在那裡久等。」「漚子」是舊時上層社會中的人使用的一種半流質香蜜,用冰糖、蜂蜜、粉、油脂、香料合成,擦在皮膚上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使皮膚潔白細潤。可見在清朝貴族社會中,公子小姐會用豆面洗手,漚子護膚。
後來人們為了降低澡豆的成本,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鈉(純鹼)代替豆粉,並加入熔融的豬脂混和均勻後壓製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到20世紀中後期還普遍使用的「胰子」了。胰子在化學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極相近,至今在一些地區仍然把肥皂稱為「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