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粘性是新凱恩斯主義的重要觀點之一,是為了解釋經濟市場中的非均衡性而提出的。新凱恩斯主義提出價格粘性是對凱恩斯主義的修補,同時為了反擊以弗裡德曼貨幣主義為代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關於市場自動均衡觀點。
貨幣主義認為,由於自然率的存在,市場經濟有趨向於自然率的自動調節功能,價格具有完全的收縮性,所以,政府的財政政策註定無效,而政府財政政策的投資多局限於非創造性投資,比如國防,嚴重縮減了投資的乘數效應,而私人投資被排擠也在所難免。從理性預期的角度看,市場經濟中的個體都是理性的,能夠預期到政府干預的後果,會採取規避態度,最終使政府干預的政策化為無形。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假定前提是價格具有完全的伸縮性,也即價格的變化具有和市場環境相一致的彈性,所以,最終的AS線是垂直於橫軸的,意味著無論價格P如何變動,收入y始終唯一,這是以價格完全伸縮性為基礎的最後均衡。然而,新凱恩斯主義針鋒相對的提出了價格粘性的概念。就勞動力市場而言,人力資本的投入和企業其他資本的投入組成了合約,而合約的形成不僅具有法律效應而且還具有時間性,比如美國大部分合約期限為三年,而西歐市場上流行的合約多是一年期。於是,勞動力的價格在一個有限的期限內事固定的,比如美國的合約三年期限中,勞力的工資可能固定不變,也可能由合約內容規定一個按生活價格上漲的比例,此時,價格不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很明顯,這種不完全的伸縮性是由工資的合約期限決定的。
於是,新凱恩斯主義由此推斷,AS線並不是直接垂直於橫軸,應該還是向右上方傾斜,到了一個特殊的點之後,達到均衡,然後筆直向上,垂直於橫軸。這就為政府干預提供了理論基礎,因為政府政策的幹預可以使IS曲線右移,在兩線達到均衡之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貨膨脹,降低失業率。
很明顯,兩者在政府干預市場的指導理論取決於價格是具有伸縮性還是粘性,而價格的粘性又取決於勞力市場上的合約期限。當我們把罷工問題引入進來的時候,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柳暗花明。
自由選擇和自由契約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徵,勞動力的合約選擇無疑也具有自由選擇和自由契約的精神。勞力有選擇僱主的自由,也有罷工的自由,罷工的自由是憲法賦予的人權。工人的罷工如果是出現在三年期滿的情況下,是重新的自由選擇,這沒有問題。然而,問題是,如果工人在三年期限未滿的情況下罷工,是否是算得上違背契約精神呢?在陳志武和薛兆豐談工會與罷工的公開辯論中,這個問題被明朗的表現出來了。現代國家的法律都保障罷工權利,亦即,當企業僱人時,每份契約中都自然包含了工人的罷工權,這是與工人發生僱用交易時雙方知道的。故罷工沒違約。罷工跟暴力連在一起,那是對罷工的誤解。陳志武語)。換句話說,勞力在舉行罷工時並不涉及違背合約精神,因為罷工這一舉措已經隱約包含在雙方籤訂的契約當中,即企業了解並在法律的規範下保障勞力的這種罷工權。
這麼說來,罷工的時間期限不是化為無形了?
如果罷工的時間期限化為了無形,從宏觀上看也就意味著勞動力的價格可以摒棄時間的局限自由變動了,因為罷工的最重要的目標無疑是工資的提高,而工資的提高無非是通貨的壓力,生活價格的上漲。那麼,價格就不是新凱恩斯主義者深信不疑的那樣具有粘性了,價格不具有粘性則具有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秉持的完全伸縮性了。AS曲線在不斷的變動中到達均衡,即無論價格無論變動,都垂直於橫軸,收入保持不變。如果,政府的幹預政策無法改變收入,政策視之無效。 然而,一個無法逃避的事實是,面對衰退的危機,幾乎所有政府都出面幹預。撇開政府作為經濟人維護權益(包括權利、尋租以及威望等)不談,從經濟的理論與實踐中能否找到解釋呢?
由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工會制度和工會勢力的強弱不同,聯合工人罷工的成本高低也不一樣。試想,組織一次全國範圍的罷工,需要付諸多少人力,信息的溝通,罷工期間的生活以及罷工的機會成本哪一樣不是在危機中都需要花費昂貴成本的?這種成本的產生,工會和勞力在罷工之前的理性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對比,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時間可能有不一樣的舉措,而這中舉措無非兩種,一曰罷工,爭取更高的工資水平;一曰:委曲求全,接收當下工資水平。兩種舉措對這種宏觀經濟的影響大相庭徑,一個使整個勞力價格具有了完全的伸縮性;另一個,粘住了工資根據市場動態變動的效果。
如果在罷工成本很低,罷工成功率很高的國家或地區實行政府積極的幹預政策,從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論來說,未必是有效果的。無論是相機行事還是逆風向而為,只有在有限的條件下才會取到明顯的效果的,否則浪費的資源在衰退時期無疑是雪上加霜。
政府的幹預必須謹慎。 (來源:周海燈)
(責任編輯:劉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