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留存的認知,你處於哪個層面,你是否真正的深刻理解了留存,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給你一些啟發。
留存,被認為是衡量產品健康度的一大高級指標,除了「留存」,我們最常談起的就是「粘性」。但如何將它量化,讓大家對產品的粘性衡量從感性變成理性一直沒有很好的分析模型。你是否真的深刻理解並能應用於業務場景呢?本文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一、深刻理解留存
對大多數產品而言,我們會用留存來整體評估產品的健康度,你也可以理解為,留存是在「某一天有多少人使用」的維度下進行的計算,它統計了來自同一群人,放在時間的跨度下,計算每一天回訪用戶佔這群人的百分比。以新增留存為例,某一天或一段時間新增的用戶,第2天還有多少人使用,隔2天還有多少人使用,隔了7天還有多少人使用,通常我們會以此來判斷產品留存用戶的能力,以及用戶的價值。
人人都在看留存,但可能不知如何下手,這裡可能是你開始看留存圖的樣子:在某一天註冊了一批用戶,然後有多少在後續一個月的每一天中回訪了:
30日留存
這是7日的留存:
7日留存
然後,這是只看1日後的留存(次日留存)
次日留存
你會發現這個例子中的次日留存把問題反映的最明顯:有超70%用戶在初次使用你的應用後,第二天就不再回來了。所以在你擔心30天或90天留存這些東西之前,需要先弄清楚怎麼能讓用戶在第二天回來,即,提高次日留存才是當務之急。
Tips
用戶會非常快的流失,實際上平均下來,移動應用的次日留存一般在30%,一些非常優秀的應用這個值能達到70%(僅供參考)。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你如何在用戶安裝之後立刻留住用戶,如果你能在一開始粘住他們,你基本就能保留他們一段時間。
(當有人清晰的告訴你:你只需要聚焦次日留存,那你的運營策略也會有焦點和針對性。)
二、粘性:以用戶視角,科學評估產品留存能力
從精細化運營的角度來看,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疑問,在某一段時間活躍的用戶為用戶群中:
隔7天來的用戶有多少?
有多少用戶是中間6天一天都沒來?
有多少用戶是連續訪問了7天?
第30天來的用戶中,有多少中間29天沒有訪問過?
有多少用戶是有連續訪問的?
有多少用戶又是每周都來2-3天的?
他們分別佔比多少?
如果要整體評估產品健康度,我們認為,你可能還需要知道:「一個人使用了幾天」,也即很多產品一直無法衡量的維度:粘性。
因為由粘性你可以知道:一款產品,用戶一個月使用幾天,使用大於1天的有多少,使用大於7天的有多少,你也可以再擴展到周的維度,一周使用大於2天的有多少,一周使用大於5天的有多少?以此來綜合評估產品的健康度。
產品整體粘性就是整個產品中,選擇「任意事件」,默認將展示近4周來,用戶平均每周使用產品的天數分布情況。
任意行為的粘性分析
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近四周所有使用產品的人中,使用了2天及以上的佔比多少,使用了3天及以上的佔比多少,以此類推。
當然,你更可以評估某一功能的粘性,比如我們選擇「開始籤到」,開始籤到這一功能從產品設計上來說,目的就是提升粘性,在天的維度下提升用戶打開產品的頻次:
「開始籤到」模塊的粘性分析
最後,本文意在表達留存和粘性這兩個分析模型的概念和價值,對於其中提到的數據僅供參考,對於不同類型的產品,甚至不同的團隊對自家留存和粘性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當然,精細化運營永遠不能脫離用戶群,對於不同人群評估留存和粘性也是重中之重,這時候你就需要看特定人群的留存和粘性是否達到預期,這裡不做過多講解。
本文由 @韓重明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